鄟國

鄟國,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位於今山東省郯城縣沭河以東部分、臨沭縣石門鄉部分和江蘇省東海縣溫泉鎮的部分村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鄟國
  • 主要民族華夏族
  • 所  屬  洲:亞洲
  • 首        都:鄟陵
  • 官方語言:古漢語
  • 政治體制:君主制
  • 衰亡年份:前585年
  • 亡        於:魯國
  • 起始年份:夏商時期
  • 部        落:古鄟部落
  • 主要鄰國:魯國、邾國、鄫國、逼陽國
介紹,歷史記錄,地理位置,故都遺址,

介紹

鄟國非常弱小,所以現在很少有史料提及這個國家。但《穀梁傳》記載,魯成公於在位的第六年(前585年)滅掉了鄟國:“成公六年...二月辛巳,立武宮。立者,不宜立也。取鄟。鄟,國也。衛孫良夫帥師侵宋。”鄟國,或許是沭水邊上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古鄟部落,夏商之際成為小國。靠近古郯國,它在西周初期是一個獨立的諸侯國,後來成為了魯國的附庸。到了春秋中期則被魯國完全侵占,成為了它的鄟邑。
原因這個地方在沭水邊,土地肥沃,莊稼旺盛,水草豐美,牛羊成群。春秋時代是大國並小國,強國吞弱國的時期。強大的魯國對它的小鄰居鄟國,早就覷覦已久。於是在魯昭公九年,就開始下手了,沒費任何的吹灰之力,很容易的就一舉攻破了鄟國。雖然地方很富庶,但是人稀兵少的鄟國,面對強勢如狼似虎的魯國,鄟君也只有望洋興嘆、絕望無助的份,任憑魯軍肆意蹂躪掠奪和侵占都城了。沒有一支可供保衛國家政權的強大軍隊,遭受滅亡是最終的命運。
根據以上記載,鄟的確是一個無足輕重的末等小國,《春秋公羊傳註疏》就說:言它是國,還沒有人提及過它是一個“國家”。若再言它是一個城邑,還沒有文獻記載。真是難為人!因為它在邾國、魯國的東南部之間,又貌是“邾婁之邑”,實則是魯國的“附庸”。在鄟國滅國,成為魯國鄟邑的七十年後,也就是昭公二十有六年(前516年),秋,魯昭公還在鄟陵,與齊侯、莒子、邾子、杞伯,進行了一次會盟。此稱作鄟陵,再也不單獨稱之為“鄟”,已經言證鄟成為魯國的城邑了。恰如齊國稱本為“薛國”的其邊邑“薛陵”一般。

歷史記錄

《春秋》 “成公六年(前585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會。二月辛巳,立武宮。取鄟。”
《左傳》“取鄟,(《春秋》)言易也。”
《穀梁傳》“成公六年...二月辛巳,立武宮。...取鄟。鄟,國也。”
《公羊傳》“鄟者何?邾婁之邑也。曷為不繫於邾婁?諱亟也。”
《春秋公羊傳註疏》“取鄟。鄟者何?邾婁之邑也。曷為不繫於邾婁?諱亟也。諱魯背信亟也,屬相與為蟲牢之盟,旋取其邑,故使若非蟲牢人矣。○鄟,音專。本亦作‘專’。”[疏]“鄟者何”。○解雲“欲言是國,曾來未有;欲言是邑,文無所系,故執不知問。”
《春秋左傳正義》“成公六年,取鄟。附庸國也。○鄟,徐音專,又徒欒反。”
《春秋》還記載“昭公二十有六年,秋,公會齊侯、莒子、邾子、杞伯,盟於鄟陵。”

地理位置

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和王獻唐先生的“邾國三分疆域圖”所示的鄟國地理相對位置,可知鄟國就在棗莊地區以東,今臨沂地區附近。
三邾三邾
鄟國疆域的具體位置,在今山東省郯城縣司家鄉(後劃歸泉源鄉)沭河以東前後城子村周圍的部分村莊,臨沭縣石門鎮西南西新莊村周圍的部分村莊,江蘇省東海縣西北部李埝鄉黑豆澗、後邵家村周圍,和溫泉鎮周圍之間。石門鎮南有一“界溝村”古地名,似為鄟國東界。

故都遺址

在郯城縣泉源鄉前城村北,東近小河,西北臨後城村,有一個東西200米,南北150米,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俗稱“城子頂”的高台地,這就是前城遺址。前、後城村,原名即是前、後“城子村”,皆是以古城遺址的方位而定。遺址斷崖處觀察,文化堆積厚1.5—4米,灰褐土質,雜有春秋、戰國及漢代遺物。曾出土鬲足、罐、筒瓦及銅劍、銅鏡、貨幣等遺物。該遺址為春秋至漢代遺址。根據《左傳》等史書記載,《中國歷史地圖集》的標示,有關專家的考證和近年來的考古調查,前城遺址的位置應是歷史上鄟國故城所在地。但由於未經科學鑽探和發掘,迄今為止,仍未發現牆基和與鄟國有關聯的文物,此地是否鄟國,尚待進一步考證。前城遺址,於1990年4月11日公布為郯城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27日公布為臨沂市級重點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