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軍(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鄒建軍(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鄒建軍(1963.7~),又名鄒岳奇,四川威遠人。現任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 外國文學研究雜誌社常務副主編,世界文學評論常務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國華裔小說、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與文學地理學。自1983年以來,在《文藝研究》、《讀書》等發表文學批評與研究論文一百多篇,出版《現代詩學》、《現代詩的意象結構》等個人著作六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文論·新詩卷》、《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等學術編著多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鄒建軍
  • 出生地:四川威遠
  • 出生日期:1963.7
  • 職業:教授
人物經歷,教學情況,研究方向,科研情況,科研項目,榮譽獲獎,出席活動,主要學術著作,學術論文,學術訪談,

人物經歷

《外國文學研究》雜誌社常務副主編,《世界文學評論》執行主編,《中國詩歌》月刊副主編。1984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歷任武漢中南民族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帶頭人。1994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8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1992年到武漢大學中文系作國內高級訪問學者,從事《二十世紀中國詩學》課題研究。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7年到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院學習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課程 。是中國作協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理事 及理論批評審員會會委員、湖北省中國現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外國文學學會副秘書長 。

教學情況

近五年來先後為本科中文專業的學生開設過《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等骨幹課程,《台灣新詩發展史》、《現代詩歌研究》、《報紙編輯學》等專題選修課,為本科新聞專業學生開設過骨幹課程《新聞編輯學》、《現代詩歌研究》、《中國現代詩詞學》等專題選修課,為研究生班和研究生開設過《二十世紀中國文論》、《中國現代詩史》等課程,為全校學生開設過公選課《現代詩鑑賞與研究》,為新聞輔修專業開設過《新聞編輯學》。曾公開發表過《民族高校中國現代文學史教學初探》、《高校文學創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高校中文專業選修課的設計與教學》等教學研究論文。
鄒建軍

研究方向

為美國華裔小說、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與文學地理學。自1983年以來,在《文藝研究》、《讀書》等發表文學批評與研究論文一百多篇,出版《現代詩學》、《現代詩的意象結構》、《“和”的正向與反向:譚恩美長篇小說中的倫理思想研究》、《多維視野中的比較文學研究》等專著八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文論·新詩卷》、《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等學術編著多種。

科研情況

曾在北京《文藝研究》、《求是》、《民族文學研究》、《人民日報》、《中國婦女》(英文版)《民族文學》、《讀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文藝理論》、《詩探索》、《詩刊》、《文藝報》,成都《四川大學學報》、西安《西北大學學報》、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學報》、《華中師範大學學報》、《江漢論壇》、美國紐約《中外論壇》和台北《文詢月刊》、《創世紀》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中國詩學方向和女書研究方向論文四十多篇,出版《現代詩的意象結構》、《現代詩學》等專著,出版《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文論精華·新詩卷》等編著。另參加撰寫的著作有由華中師大校長王慶生教授主編的國家教育部文科教材、高等教育版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等多種。
2000年完成學校社科基金項目《美國華文文學與中國本土文學比較研究》、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中國現代詩歌理論研究》之終期成果《現代詩學》(與龍泉明教授合作),即將完成的有作為三位主要成員參加的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百年中國新詩流派史》(120萬字)(長江文藝出版社)和海峽兩岸橫向合作項目《台灣詩人研究》(20萬字)(作家出版社)。

科研項目


1、中南民族大學科研項目《美國華文文學與中國本土文學比較研究》(2002);
2、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中國現代詩歌理論研究》(陸耀東教授主持2000);
3、海峽兩岸橫向合作項目《台灣詩歌研究》(2002);
4、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美國華人文學與中外文化》(2004);
5、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中外文學講壇”(2008);
6、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網路教育課程《中學語文教學與外國文學》(2009);
7、2007年,主講的《比較文學》(第二名)獲國家級精品課程;
8、2009年,主講的《外國文學》(第四名)獲國家級精品課程。
9、2012年,主講的《比較文學》(第二名)獲國家級精品課程資源共享課。

榮譽獲獎

1、論文《意象與漢語的詩性特質》獲湖北省文藝論文獎(2000年);
2、系列論文《詩歌意象研究》獲湖北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2002年);
3、文學批評《席慕蓉抒情詩創作綜論》獲湖北省少數民族文學獎(2003年);
4、學術專著《現代詩學》(與龍泉明合著)獲中南地區優秀圖書獎(2001年);
5、編著《原始圖騰與民族文化》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優秀著作獎(2004年);
6、論文《中國新詩詩體重建的基礎與途徑》獲紀念中國新詩九十周年優秀論文獎(2007年);
7、“湖北省先進社團工作者”稱號(2007);
8、“中國當代十大傑出青年詩評家”(1999);
9、專著《多維視野中的比較文學研究》獲湖北省政府資助的學術著作出版獎(2009年)。
10、論文《和:譚恩美長篇小說倫理思想的核心》,湖北省第12屆社科期刊專題優秀作品綜合與專業類一等獎,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社科聯、湖北省期刊協會,2011年3月。11、論文《善與惡的衝突:論培爾·金特的宗教救贖》,重慶市第11屆期刊好作品三等獎,重慶市新聞出版局,重慶市期刊協會,2011年第12月。

出席活動

1996年3月出席由武漢大學主辦的華文詩歌國際學術研討會,1997年4月出席由華中師大主辦的20世紀中國文學與理論批評國際學術研討會,1997年6月出席由湖北省作家協會、新家坡作家協會和中南財經大學主辦的新家坡作家作品國際學術研討會,1998年10月出席由中國社會科學文學所和湖南吉首大學主辦的沈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年9月出席聞一多研究會、中國聞一多基金會和武漢大學聯合主辦的聞一多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9月出席由北京《文藝研究》雜誌社、美國西東大學和武漢大學聯合主辦的當代流行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8月出席在大連召開的國際華文詩人筆會。

主要學術著作

(一)專著
1、《多維視野中的比較文學研究》,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
2、《“和”的正向與反向:譚恩美長篇小說倫理思想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3、《李魁賢詩歌藝術通論》(與羅勇成、羅義華等合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
4、《現代詩學》(與龍泉明合撰),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5、《現代詩的意象結構》,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6、《大中華詩學》,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
7、《中國新詩理論研究》,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
8、《台港現代詩論十二家》,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
9、《時光的年輪——鄒惟山抒情詩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
10、《鄒惟山十四行抒情詩集》(中英對照),長江出版社,2013年。
(二)編著
1、《中國新詩大辭典》(與黃邦君共同編著),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8年。
2、《中國朦朧詩純情詩多解辭典》(與趙令珍共同主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
3、《20世紀中國文學史文論·新詩》,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兵謀與詭道:兵家的人生智慧》,武漢:武漢出版社,1998年。
5、《呂不韋應對人生的九九個方略》(與李衛華、李志艷合著),台北:翰聯書房出版社,2003年。
(三)編選
1、《世界百首經典詩歌》(與陸耀東合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
2、《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與聶珍釗合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3、《外國文學作品精選系列》(2004、2005、2006年)(與聶珍釗合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2006、2007年出版。
4、《千湖之波連四海——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學術期刊出版社,2008年。
5、《新編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年。
6、《原始圖騰與民族文化》,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4年。
7《中國學者眼中的華裔美國文學》(合編),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年。
8、《易卜生詩劇研究》(合編),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學術論文

1、我們應當如何展開對文學地理學的研究,《江漢論壇》2013年第3期。
2、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前景,《江漢論壇》2012 年第 1 期。新華文摘 2012 年第 14 期轉摘。
3、爭鳴是繁榮文學批評的必要途徑,《文藝報》2012 年 3 月 19 日。
4、搭建學術平台,促進研究生自我成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 年第 4 期。《文學名師談教學》(宋德發主編),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 年 5 月版。
5、文學批評方法原創性的基點問題,《中外文化與文論》,第 21 輯。
6、文學倫理學批評與審美批評,《江漢大學學報》2012 年第 4 期。
7、關於文學發生的地理基因問題,《世界文學評論》2012 年第 1 輯。
8、以詩譯詩:一種必須堅持的詩歌翻譯觀念,《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12 年第 7期。
9、西方詩歌的三大傳統,《新世紀外國文學:傳承與發展》,中國外國文學學會主編,海洋出版社,2012 年 8 月版。
10、華茲華斯與中國現代浪漫主義詩學(與人合作),《西南大學學報》2012 年第5 期。
11、以學術眼光重新審視華茲華斯詩歌——讀王忠祥教授編選《華茲華斯詩選》,《外國文學研究》2012 年第 5 期。AHCI收錄。
12、光未然新詩導讀,《中國詩歌》2012 年第 1 期。
13、“玫瑰詩人”的藝術經典——彭邦楨新詩導讀(與人合作),《中國詩歌》2012 年第 4 期。
14、“有火潛在內心”就要歌唱——覃子豪新詩導讀(與人合作),《中國詩歌》2012 年第 8 期。
15、深入民眾,深入生活,是大詩產生的基礎,《湖北日報》2012 年 5 月 27 日。
16、追尋文學批評的獨立品質(與人合作),《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12 年第 9期。
17、“千湖之省”為何沒有華茲華斯?《湖北日報》2012 年 12 月 25 日。
18、一部系統而新穎的接受詩學專著——評周聖弘《接受詩學》,《文學教育》2012年第 7 期。
19、比較文學基本理念與中學語文教育改革,《高中語文教與學》(人大複印資料)2011年第2 期頭條。
20、易卜生長詩《在高原》的哲學之思與生態之維,《煙臺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21、審美的力度:當代中國自然山水詩寫作的得與失,《江漢大學學報》2011年第5 期。
22、怎樣學習與借鑑西方詩歌,《中國詩歌》2011年10月號。
23、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十個關鍵字,《安徽大學學報》2010年第2 期。
24、中國新詩批評的缺失與中國新詩的發展,《中國詩歌》2010年第5 期。
25、以自然風景呈現為主體的立體創構——《老水手行》的主題表達與自然地理的關係,《外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3 期。AHCI收錄。
26、布朗德形象本質新探,《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27、善與惡的衝突:論培爾·金特的宗教救贖,《外國語文》2010年第3 期。
28、當代中國的生態寓言——閻志長詩《拘歌與紀念》中的四個意象,《中國詩歌》2010年第8 期。
29、對自由精神的建構——《女神》中異國形象的本質,《郭沫若學刊》2010年第2 期。
30、以世界文學為基本對象的比較文學研究,《中國比較文學》2010年第4 期。
31、尋找東方主義:當代中國美華文學研究的文化症候,《中華文化論壇》2010年第3 期。
32、中國的詩歌去了哪裡?《中國詩歌》2010年第12期。
33、論新移民女性小說中的女性意識,《華中學術》2010年第4 期。
34、《超越與虧空——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移民文學的創作新傾向》(與羅義華合撰),《華文文學》2009年第2期。
35、《論新移民小說中的文化記憶》(與陳富瑞合撰),《華文文學》2009年第3期
36、《新移民小說中的三種自然意象》(與杜雪琴合撰),《華文文學》2009第5期。
37、《三種向度與易卜生的詩學觀念——對易卜生詩歌的體觀察與辯證評價》,《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9年第9期論點摘編。AHCI收錄。
38、《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下潛模式”的建立》,《江漢論壇》2009年第1期。
39、《“和”:譚恩美長篇小說倫理思想的核心》,《外國文學研究》2008年第5期。AHCI收錄。
40、《從文化誤讀到文化衝突——“拯救溺水魚”中的三個意象》,《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41、《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三種運行模式》,《湖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42、《中國新詩詩體重建的基礎與路徑》,《詩歌月刊》(下半月刊)2008年第7期。
43、《賀敬之樓梯式詩歌的藝術來源》(與李志艷合撰),《江漢論壇》2008年第2期。
44、《人文風雨:文學流傳得以實現的幾種方式及其動因》,《北方論叢》2008年第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2期。
45、《從分離到融合:“通靈女孩”中的三個倫理維度》,《外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6期。(2008年第10期人大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全文轉載。)AHCI收錄。
46、《文學間性:比較文學學科存在的前提》,《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07 年第6期。
47、《民間寫作與學科話語》(與羅義華合撰),《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2期。
48、《易卜生詩歌的倫理主題》,《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第三屆易卜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2007年為美國國際會議論文集ISSHP收錄。
49、90年代湖北詩歌寫作的三種向度,《文藝報》2006年11月17日。
50、譚恩美小說中的神秘東方——以“接骨師之女”為個案,《外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6期。AHCI收錄。
51、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獨立品質與兼融品格,《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6期。AHCI收錄。
52、孔子與“詩經”關係新論(與羅義華合撰),《江漢論壇》2005年第8期。
53、文學倫理學批評的三維指向,《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1期。AHCI收錄。
54、現代詩學中的“為詩而詩”論(與龍泉明合撰),《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第6期。
55、中國新詩“發展論”概評(與龍泉明合撰),《文藝研究》2003年第2期。

學術訪談

1、“經典重讀”系列,《詩歌月刊》(下半月刊)2008年第7期—2009年第12期,每期1篇,共18篇。
2、“新作快評”系列,《文學教育》(上半月刊)2006年第1期—2008年第12期,每期1篇,共36篇。
3、“當代中國詩人研究”系列,《求是》、《詩刊》、《讀書》、《星星詩刊》、《中國圖書評論》、《詩探索》等26篇。
4、“湖北詩人與作家研究”系列,《詩刊》、《人民日報》、《芳草》、《理論月刊》、《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等16篇。
5、“當代少數民族詩人與作家研究”系列,《民族文學》、《民族文學研究》、《當代文壇》等16篇。
6、“台港與海外華文詩人與作家研究”系列,《台灣文學評論》、《文訊月刊》、《創世紀》等26篇。
7、《文本、文化與文學——樂黛雲教授訪談錄》,《外國文學研究》2008年第1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5期,全文轉載。
8、《觀念與方法:外國文學研究的若干問題》,《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2期。北京《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7期,全文轉載。
9、《深閨中的字謎——謝志民教授訪談錄》,台北《聯合報》1992年7月6日,北京《參考訊息》1997年7月11—12日全文連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