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的廟會

鄉間的廟會

鄉間的廟會:華北的農村,有一種傳統的習俗,每個村子每年都有定時的廟會。相鄰的村子不會同時舉行,在相對的農閒時節,它們各有自己的節日。

基本介紹

原文,課文問題,答案解析,作者簡介,

原文

②每逢廟會時節,村里張燈結彩,空地上用葦席搭起了戲台,台口用彩綢裝飾,大紅大綠的別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鄉村還沒有電燈,幾隻比馬燈大許多的汽燈掛在戲台上,把鄉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廟會一般是三兩天,每家都有親友從四面八方的村子裡來,他們套了牛車或牽了毛驢兒,穿上節日裡的衣裳,籃子裡的餑餑是點了紅點的。這種走親家,人們稱它為“上廟”。穿了新裝的孩子們把村子裝點得鮮活了起來。商家和小販們也趕了來,為鄉村裡的節日增加了另一種氛圍。廟會上有賣藝的,有賣衣服和布匹的,還有賣居家用品和各種農具的。我記憶最深的是吹糖人,還有賣芝麻糖和甘蔗的。廟會要比人們重視的春節、八月十五等傳統的節日更具交往性和商業性。
④在鄉村的那幾年,我和大人們趕過幾次廟會。一早起就等著來接的車了。在鄉間的土路上,木輪的大車上鋪了葦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們搖晃在上面,聽著木軸發出的吱呀聲和車把式悅耳的吆喝聲。車把式們抱了結著紅纓子的鞭子,有的跟車走在路邊上,有的坐在車轅上。拉車的牲口也在腦門上結了紅纓珞。人們相互應答著,這是一年一度的鄉村裡的節日,它點綴著質樸而平和的鄉村生活。
⑤五歲那年家鄉的廟會在我記憶里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兩件事:一是自己買了第一本書;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戲”。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書,一毛二分錢。書中講的是戰國時的故事,書名叫《一鼓作氣》。我被封面上的戰旗和戰車吸引,天天拿著從廟會上買的木刀木槍,編撰著從戲台上看來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書,我把它保存了許多年。
⑦廟會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戲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聲划過夜空,老遠就能聽見了。無論春夏秋冬,台下總是熙熙攘攘地擠滿了人。孩子們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條凳占上了地方。開場鑼鼓響過三遍,戲才真的開始了。往往開頭總是一兩段折子戲,然後才是正戲。最吸引孩子們的不是戲的內容,而是那些奇異的戲劇服飾,武將的靠背旗和長長的雉雞翎,花旦的鳳冠,還有丑角的花臉。許多戲的內容都已經忘光了,惟有一場鬼戲至今還深深地印在腦海中。那戲的名字叫《獅子樓》,講的是《水滸傳》中的故事。戲台上的汽燈都調得很暗,台上用酒點上了幾簇鬼火,那藍色的火焰後面不時地閃出武大郎青色的臉。我至今還記得,因為恐怖我緊緊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幾簇藍色的火焰跳動得幾乎讓靈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⑧鄉村的生活在孩子們的心中是平靜的,它那明媚的陽光、土地與炊煙般的質樸讓孩子們無所牽掛。白天和夜晚把孩子們的心截然地分開,那是不同的兩個世界,在我們的想像中,夜將神秘的事物掩蓋起來,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語,那些閃動的遙遠的星星,使我們總是充滿了幻想。
⑨不知為什麼,在鄉村的記憶中,我總有一股無名的哀傷,即使在高亢的戲劇的唱腔中,我也能聽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飄蕩在大地上,或許,這就是華北原野上的“燕趙悲歌”,它神秘地在人們心中無盡地盤桓,已有幾千年。

課文問題

1、本文寫的是鄉間廟會,簡要說出全文圍繞“廟會”行文的思路。(每空須有“廟會”二字)
2、第④段對“路上”景象的描寫生動形象,富有情趣,試舉一例進行分析。
3、從文中看,廟會以哪些主要內容“點綴”了“質樸而平和的鄉村生活”?你怎樣理解作者今天對“廟會”的認識。(不超過150個字)

答案解析

1、答案示例:
介紹鄉間廟會 回憶兒時趕廟會的經歷 由廟會引發的思考
2、答案示例:
女人和孩子們在大車上“搖晃”,而且是聽著“悅耳的吆喝聲”“搖晃”。這樣,不僅寫出了他們因路不平坐不穩而“搖晃”的情形,又寫出了他們去趕廟會時的愉悅心情。
3、答案示例:
主要內容:走親家、做買賣、看戲
理解(要點):①作者今天對廟會的認識比兒時對廟會的認識更加深入,作者為多年來農民生活的貧乏而感到哀傷。
②表現了作者對農民生活狀態的關注與同情。

作者簡介

林莽,男,著名詩人,朦朧派代表詩人之一。河北徐水人,1949年11月生,1968年畢業於北京第四十一中學,1969年赴河北安新縣插隊務農。1975年後歷任北京第八十七中中學教師,北京經濟學院教務處科長,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文學部副主任,詩刊社副主任,副編審。中國詩歌協會理事,北京作家協會理事。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林莽的詩》、《我流過這片土地》、《永恆的瞬間》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