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教育

鄂倫春族教育,鄂倫春族人口 6965 人(1990 年),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達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的呼瑪、愛輝、遜克、嘉蔭等縣。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 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無文字。鄂倫春族以狩獵為生。教育始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在墨爾根城(今黑龍江省嫩江)兩翼各設學堂一所。所屬各佐的少數民族可選一名幼童入學,專習滿文。

1907 年(清光緒三十三年),畢拉爾路協領慶山辦起第一所鄂倫春族學堂,招收 20 名學生,有滿、漢教師各 1 人,分別教授滿漢文。3 年後因經費短缺停辦。1912 年,黑龍江地方政府根據邊防的需要,在鄂倫春族居住區推行“棄獵歸農”、“興辦學堂”政策,在黑龍江省第四學區視學鄒召棠籌辦下,1914 年起,在庫瑪爾路宏戶圖(今呼瑪縣的新華農場)、畢拉爾路車陸屯(今遜克縣車陸)、嫩江縣城內創建省立第一、第二、第三鄂倫春國民學校,各招收鄂倫春學生 30 人。1918 年黑龍江省督軍署頒布《鄂倫春國民教育簡章》,在鄂倫春族佐領保忠等人的熱情奔走下,陸續在喀爾通屯、麥海屯(今嫩江縣境內)、布西的巴彥街建立起三所公立鄂倫春國民學校,學員各為 20 人左右。1921 年又辦起省立第一和第二鄂倫春高等國小校。十年內有 200 多名鄂倫春族的兒童入初小或高小讀書,占當時 4000 多人口的4.5%左右,並陸續有高小學生畢業。1930 年鄂倫春族在湖通鎮曾辦民眾集資的國小 1 所。1931 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斷絕了所有學校的經費,鄂倫春族的國民教育慘遭破壞。日偽統治時期,在呼瑪的委勒河山溝及布西的小二溝曾有過鄂倫春國小,但因瘟疫流行,人口銳減,陸續停辦。1945 年東北解放。黑龍江省的黑河、呼瑪、遜克等地的學校先後設立鄂倫春族學生班。1948 年在內蒙古扎蘭屯納文中學開設鄂倫春青年班。有學生 28 人,翌年增至 80 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 年在布西鎮建立鄂倫春國小, 1952 年改為完全國小,並增建甘奎初小。兩校有學生 170 名,其中 70%為鄂倫春族。呼瑪縣 1948 年只有學生 16 人,到 1952 年已增至 94 名。從 1953 年起,鄂倫春族陸續結束了遊獵生活,逐步定居,並創辦民族國小。1958 年發展為完全國小。同年,鄂倫春自治旗建立第一所民族中學。1980 年,該旗基本上普及國中教育。1986 年十八站鄂倫春中心學校,有學前班 1 個,國小班 11 個,國中班 4 個,在校學生 540 人。1990 年初黑龍江省境內單獨設立的鄂倫春族國小校有 6 所,在校學生 539 人,中學 3 所,國中生 245 人,高中生 42 人(均包括非單獨設校的在校生數)。人民政府每年撥出專款,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費用給以一定的補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