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道路

都城道路

秦自孝公十二年(前350)由櫟陽徙都鹹陽,止秦王子嬰(前206)向劉邦投降,共在鹹陽建都144年。“京邑所居,五方輻湊”,形成了獨特的交通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都城道路
  • 所屬年代:前350
秦鹹陽的復道閣道甬道
秦始皇於攻滅六國的過程中,仿照各國宮室圖形,在鹹陽北坂建宮室數百處,藏美女萬人以上。為了使其安全地、秘密地往來於各宮殿間,特設計了一種空中樓廊,名為“復道”。樓廊為兩重,人行來往互不相見,因稱“復道”。樓廊中開有窗戶,可望見下面行人,類似樓閣,又稱“閣道”。《史記·秦始皇本紀》記,秦“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三輔黃圖》記:“鹹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秦的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規恢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十餘里”。唐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繪為:“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此雖屬文學作品,卻勾畫出秦復道的形象和宏偉規模。
“甬道”為兩旁築有護衛牆的夾道,設定於皇帝經常通行而又沒有閣道的路段,是秦宮殿群問的特殊道路。
“復道”是中國早期軍事防禦中的一種建築結構。《墨子·號令》記載:“守宮三匝,外環,隅為之樓,內環為樓,樓入葆宮丈五尺,為復道。”《墨子·雜守》記:“閣通守舍,相錯穿室;治復道,為築墉,墉善其上。”這種復道屬於“守樓”形式,以利於軍事防禦。秦把復道套用於宮殿群間,是為皇帝行蹤保密。
復道、閣道是伴隨當時盛行的高台建築應運而生的。有高聳的宮殿,便需要有懸空的樓廊與之連通。皇帝、宮妃通過復道、閣道乘輦車而行,既能保證人身安全,也不需要衛士清道戒嚴影響民間交通往來,這對京都市區社會交通有積極意義。
西漢長安的馳道復道
《三輔決錄》記:“長安城(每)面三門,四面十二門,皆通達九逵,以相經緯。衢路平正,可並行車軌十二。(城)門三塗洞辟,隱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為往來之徑,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別。”一個城門開三個門洞,則一條街分三途行駛。中間的一條稱“中道”或“御道”,專供皇帝的車駕行駛,未經皇帝特許,他人車馬不許進入“中道”,行人也不準穿越“中道”橫過街衢。
漢長安城內有“八街(南北向街道)九陌(東西向街道)”,每個城門都有一條街道通向城內外。由於城內大街多為馳道,行人必須沿“中道”兩側行至規定轉彎處,才能進入“中道”另一側街道。《漢書·成帝紀》記:漢元帝墨守成規,嚴禁所有人穿越馳道。太子劉驁(後來的漢成帝)所居桂宮的南門——龍樓門與元帝所居未央宮的北門——作室門隔馳道(直城門大街)相對。某次元帝急召太子,太子出龍樓門後“不敢絕(越過)馳道”,只得沿著“中道”旁邊的路向西繞行至直城門外,再轉過馳道另一邊東行人未央宮作室門,因而耽誤了很長時間。當元帝問明太子遲遲未到的原因後,十分喜悅,同時,也感到拘泥於馳道制度有些不合情理,“乃著令,令太子(作為特許)得絕(橫越)馳道”。
長安城郊的馳道,其“中道”同樣嚴禁其他車馬駛入。《漢書·薛宣傳》記:丞相孔光“四時行園陵,官屬以令行馳道中”,碰到下御史薛宣,“沒入其車馬,摧辱丞相”。
《漢書·翟方進傳》記:翟方進“為丞相司直,從上甘泉,行馳道中(中道),司隸校尉陳慶劾奏方進,沒入車馬”。漢武帝時,太子劉據的家使去甘泉宮,乘車馬行馳道中,“直指繡衣使”江充碰到後,沒收其車馬。太子劉據托人向江充說情,求其寬恕,江充不聽,仍劾奏。為此,漢武帝曾讚賞江充:“人臣當如是矣!”“由是江充大見信用,威震京師。”但江充又怕太子將來即位後報復,就以“巫蠱術”陷害太子,逼得太子舉兵誅殺江充,漢武帝誤以為太子謀反爭奪王位,派兵攻伐太子。太子出逃,死於湖縣。這就是漢武帝時因馳道制度而演出的一幕悲劇。
“御道”除皇帝車駕經行外,有皇帝特許者亦可進入而行。《史記·滑稽列傳》記:漢武帝的“大乳母”,因有養育之恩,“有詔得令乳母乘車行馳道中”。“有太后詔”者亦可行於“御道”。某次江充碰到館陶長公主行馳道中(中道),“充呵問之,公主曰:‘有太后詔’。充曰:‘獨公主得行,車騎皆不得’。盡劾沒入官”[172]。
西漢時期馳道中央的三丈之路,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種令人望而生畏的馳道制度,僅見於漢武帝及其以後的百餘年中,到漢平帝元始元年(1),即正式頒布詔令:“罷……三輔馳道。”這是王莽當權時期在交通制度上的一項革新。
漢長安城內有未央宮、桂宮、長樂宮、北宮、明光宮,西城外有建章宮。在這些宮殿群間,除有街道相通外,又有復道相連結,使之“懸棟飛閣,不由徑路”。《西都賦》對漢長安城宮殿群間的復道作了具體描繪:“輦路經營,修除(樓陛)飛閣,自未央(宮)而桂宮,北彌明光(宮)而亘(連線)長樂(宮);凌瞪道(閣道)而超西墉(西城牆),抿(混合)建章(宮)而連外屬。”《三輔黃圖》記:漢武帝“於未央宮營造日廣,以城中為小,乃於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構輦道以上下。輦道為閣道,可以乘輦而行”。漢修築復道是為了避免皇帝出行時在城中開路清道的麻煩。《史記·劉敬叔孫叔通列傳》記:“孝惠帝為東朝長樂宮,及問往,數蹕煩人,乃作復道。”
漢代宮中設定“復道丞”,“復道丞主中閣道”。
唐長安城街道
考古發掘證實,唐都長安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構成,平面呈長方形。外郭城有縱橫25條大街,交叉分割出110個裡坊。據《雲夢漫鈔》記:皇城內“縱五街,橫七街,……各廣百步”。此為百官經行之路,社會交通意義不大。中外商旅及居民則經常活動於外郭城及里坊內外。
唐長安城的皇城基本上即今西安城,是三省六部等官署所在地。南面3門,東西兩面各有2門,都與城內主要街道相通。皇城北面沒有城牆,隔橫街與宮城南牆相對。宮城南面有5個城門,正中為承天門(約在今蓮湖公園一帶),北對玄武門,南對皇城朱雀門,與外郭城正南的明德門在一條直線上為朱雀大街,它是長安城的中軸線。實測寬達155米的朱雀大街,將長安城分為兩半,東為萬年縣,西為長安縣。
唐長安的街道都是東西、南北向,東西14條大街,南北11條大街,縱橫交錯,筆直端正。這些垂直交叉的大街,分割出100餘個裡坊與東、西兩市。白居易《登觀音台望城》詩云:“千百家如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唐代城市道路同其他建築一樣崇尚宏大壯麗。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考古隊調查,長安城的主幹街道,凡通往外郭城內外者,寬度多在100米以上,一般街道也寬達數十米。如皇城南第一大街(金光門至春明門大街)寬120米,在朱雀門外與朱雀大街相交,為全城的交通樞紐。在這個交叉十字西南的通化坊(今西安市黃雁村附近)內設定都亭驛,為全國驛路交通的總匯。全國最大的市場東市、西市,亦位於這個交叉十字的東、西兩側。
朱雀街東側5街,其寬度依次為:安上門南大街67米;啟夏門大街134米;望仙門南大街68米;東市東側大街68米;順城街25米。朱雀門西側5街,其寬度依次為:含光門南大街63米;安化門大街108米;景曜門大街63米;光化門南大街殘寬42米;順城街20米。皇城與宮城間的橫門大街,史稱寬“三百步”(441米),實測殘寬220米,成為交通廣場。
唐代城市道路修建,技術要求很高,且重視綠化。路面均呈龜背形,中間高,兩側緩坡低下。朱雀大街路土厚0.4米至0.5米,夯打堅實。所有主幹街道兩旁均挖有排水溝,一般寬2.5米以上,皆口寬底窄,兩壁傾斜。朱雀大街西側排水溝,上口寬3.3米,底寬2.34米,西壁深1.7米,東壁深2.1米,兩壁呈76度斜坡。溝壁堅實光整,未加木板或磚石壘砌。有些排水溝終年流水,美化環境。街道兩旁,規定栽植槐樹、白楊、柳樹、果樹等。故當時街道又稱之為“綠槐十二街”或“槐街”、“槐衙”。唐詩中有“垂楊十二衢”及“夾道天桃滿”、“千條弱柳垂青鎖”[173]等句。而宮城、皇城內多種梧桐樹。垂柳掩映,梧桐濃蔭,街道車馬轟鳴,男女熙熙攘攘,長安城一派生機盎然景象。
唐長安城為縱橫街衢分割而成的里坊、市場,為封閉式建築,各成一個單元。各里坊因所處位置不同,里坊街道亦異。朱雀街東、西兩側的里坊,在四周高大的圍牆中,每面各開一門,坊內開闢十字街道。皇城以南的36坊,由於面積較小,只開東、西兩門,坊內也只有一條東西大街。坊門每天早晚按時啟閉,交通管理嚴格,只有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十六日、十七日解除宵禁,全城男女老幼可以通宵出入街衢、里巷賞燈[174]。
各里坊內的十字大街或東西大街,均直通坊門,寬15米左右,與坊外的主幹大街相通。除這些坊街外,另有巷道通往各住戶,巷道又稱“曲”,寬2米許[175]。巷、曲並非筆直,故又稱“狹斜”。盧照鄰《長安古意》詩云:“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唐都長安的商業貿易是在規定的里坊內集中進行,與後世的滿街店鋪不同。長安城內有東市、西市,均位於主幹街道側近。東市即隋代的“都會市”,位於春明門內大街南側(約今西安交通大學西邊),西市即隋代的“利人市”,位於金光門內大街南側(約今西北工業大學西邊),東西相對,各占二坊之地,“皆方六百步”[175]。市內各有2條平行的東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在市中心呈井字形交叉,把各市分為9個區。每個市區內還有許多小巷道。西市內4街各寬約16米至18米,各條大街路基均混以石子夯實,路面堅硬。路兩側有排水溝,經常進行清理。考古發掘探明,分早晚兩期修建,上下重疊。早期的水溝較窄而深,溝壁未砌磚,但兩壁附有木板,木板外加立柱,以防溝壁坍塌。晚期水溝較淺而寬,底和兩壁均有磚砌。在水溝外側還有寬約1米的人行道。在一些巷、曲街道下,發現有暗排水溝與市內大街排水溝相通。
西市靠近永安渠、漕河,交通便利,促進了西安的繁榮。當時從西域來的客商,從開遠門(長安西城北來第一門)或金光門(長安西城北來第二門)進城,首先在西市落腳,西市的絲行、絹行,又為西域商人提供了充足的貨源。所以,隋唐時“絲綢之路”的絲絹貿易,主要是從西市開始的。
唐都長安的宮殿建築群由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組成。為了住在大明宮、興慶宮的皇帝、后妃去曲江池芙蓉園遊樂方便,在東城牆內修了一條夾城復道,考古探測證實,夾城牆位於東郭城牆內側23米處,長約8公里,牆基的寬度、深度都與東郭城基本一致。夾城道經過城門時,在城門兩側修有石鋪磴道,使復道由城門樓上通過。夾城道南端新開一門,約在今曲江池東南新開門村一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