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勻百子橋

都勻百子橋

都勻百子橋,位於都勻市廣惠路南端。因橋為鄉紳唐文升獨資修建,又名“唐家橋”。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五十六年竣工。位於劍江河上,東西向。長140米。寬8米,高11.5米。單孔淨距10米,矢高3.5米。唐文升後代唐明德於橋心建“聳翠亭”,鹹豐五年(1855年)毀於戰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劍水暴漲,沖壞橋基,唐樹衡五次聯合族人維修。1945年修復。1956年於橋頭上各建一六角重檐攢尖頂橋亭,橋上增建歇山頂黃色琉璃瓦橋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都勻百子橋
  • 地理位置:貴州省都勻市
  • 文物單位: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來歷,古代,當代,

來歷

都勻百子橋,因當地唐姓家族籌建也稱唐家橋,建於當時城北的劍江河之上,橋長140米,寬8米,高11.5米,結構為七孔石拱橋,因為歷史悠久並且多次擴建裝飾成為都勻橋的典範。故都勻當地有一順口溜“都勻大橋頭”便是說這百子橋,用當地話說朗朗上口,卻也能成為為難那些不熟悉本地話的訪客的玩笑。可見百子橋已經深深融入都勻人生活之中。
百子橋 位於鵝翅膀北,架於柴河之上。傳說年老夫婦周維丙與妻洪氏,年近五十,膝下無子,為方便柴河兩岸行人捐資修橋。一年後,兩人年齡加起來一百歲,喜得貴子,所以人們稱此橋為“百子橋”。
橫跨劍江百子橋
兩百多年經飄搖
唐人秉訓積功德
退役方顯盛世嬌
參考: 1: 雄踞貴州省都勻市市區劍江中部的七孔青石拱橋百子橋,“典出《詩經》(大雅·思齊)大妙嗣徽音,則百斯男”,乃“文王百子”之由,百子橋長140米,寬8米,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邑人唐文升獨力修建,時都勻知府孫廷相為橋落成題”功半洛陽”匾額以贈,至民國初年貴州省長任可澄至勻,題“唐家橋”三字刻於橋頭。1986年改建為遊覽風景橋,橋上建有古典樓廳、六角琉璃亭、石獅以及龍、鳳、八仙等精美圖案,古今建造融為一體,整座橋雄渾古樸,精美典雅,為都勻眾橋之冠。
都勻斜橋位於百子橋上游,長144米,寬14米,三孔淨跨40米,與江流夾角45度,是當時全國大中型橋樑中斜度最大的桁架拱橋。曾獲1981年貴州省優秀設計獎。
2:都勻百子橋,又稱唐家橋,橫跨於劍江之上,系“橋城”都勻的龍頭橋。橋長140米,寬8米,高11.5米,為七孔石拱橋。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勻市之所以有“橋城”之稱,得益於劍江之水。劍江系沅江主源清水江的上源稱謂。流域面積含都勻丹寨凱里麻江福泉施秉黃平鎮遠三穗黎平榕江天柱錦屏雷山台江劍河等16個縣市的清水江,發源於都勻市苗嶺山脈斗篷山北麓之中寨,東北流至谷江,轉而東南到都勻。都勻段稱劍江。劍江由北向南,穿城而過,並納若干小溪,河網密度頗大。素有建橋良俗的布依族苗族民眾,在劍江及其支流之上修建各種形制的橋樑,其中佼佼者,首推百子橋。

古代


百子橋為郡人唐文升捐資創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當年唐氏已過半百,膝下無子,欲架橋以求繼嗣。唐家祖上耕讀為本,但卻認為“積田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種;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積德以遺子孫,子孫長享太平之福”。唐文升秉持“家訓”,獨資建橋,歷時五載,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落成。時任都勻知府孫廷相題贈“功半洛陽”匾嘉其善舉。其後,唐文升的後代在橋上添建“聳翠亭”。著名清代史學家、貴州學政洪亮吉曾登亭四眺,並作《登劍江聳翠亭望西北諸山》詩:“沿流都有鷺鷥飛,空翠時時沁客衣。忽訝危崖突人影,似驚鳴鏑啟山扇。回潭西去綠氵雲氵雲,一角樓台上夕曛。傾耳卻聞空際響,入山雲斗出山雲。”
鹹豐五年(1855年),聳翠亭毀於兵燹。光緒十一年(1885年),唐澤芳修復橋亭,時任都勻知府羅鳳儀題贈“纘緒宗功”匾。清末,劍江連年暴漲,橋基多處受損,唐文升六世孫唐樹衡與族人傾力維修。

當代

1944年底,日寇進犯黔南,守軍炸橋潰逃。其後復經修葺。
解放後,仍作公路橋用,並於橋面兩側增建人行道和鐵護欄。20世紀80年代,另建公路橋行車,百子橋退位,遂於橋上修建歇山頂橋屋,兩端修建六角攢尖頂橋亭,橋頭安置石獅,廣種竹木,使百子橋的社會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
當初唐文升修建百子橋,為的是積德求子。其後裔世代維修百子橋,出於“纘緒宗功”。而如今的百子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成了都勻人民休息娛樂的文化活動場所,同時還是買賣民族民間工藝品的特殊商場。
列入文物保護
歷經滄桑的都勻百子橋,由於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於1983年被都勻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識之士建議,利用橋上建築,舉辦橋樑展覽,濃縮展出市內各種新老橋樑的照片、模型、圖紙等相關資料,在“橋城”都勻的龍頭橋上籌建別具一格的橋樑博物館,為貴州南線旅遊增加一個亮麗的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