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資機

郵資機

郵資機是一種直接在郵件上加蓋日戳和郵資戳記,並具有記賬和結算功能的自動化郵政設備。使用郵資機可以簡化郵政業務工序,提高郵政業務的工作效率,也給用戶帶來實惠和方便。

歷史,早期實驗時期,正式使用時期,

歷史

中國郵資機發展史可以20世紀70年代末期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在早期階段中國進口的郵資機數量很少,使用不普遍;在中近期階段中國陸續引進了大批郵資機,郵資機使用日益普遍。本文僅限於對早期中國郵資機的引進和使用情況作一簡介。

早期實驗時期

早期實驗時期(1926-1936)
中國郵資機的使用經歷了曲折的歷程。在正式使用郵資機以前,中國郵政經歷了一個對郵資機接觸、認識和接受的漫長過程。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各大郵資機公司對中國這個大市場很感興趣,試圖打入中國市場。徵得中華郵政當局同意,從1926年起,這些公司先後在上海郵局進行長達十年的郵資機展示和試用的實驗。在對郵資機接觸和認識過程中,中華郵政當局終於下決心從國外購置郵資機,建立郵資機服務系統。1936年,中華郵政向英國環球郵戳(Universal Postal Frankers,簡稱UPF)公司定購一批Mult-Value型手搖式郵資機。而來華展示那台Mult-Value型郵資機即被購置,安裝在上海郵政總局,於當年6月15日投入使用,成為中國第一台正式用於郵政業務的郵資機。這是一種“多種數值”機,其表頭的戳模有兩個數字轉輪,可以蓋印從0到99以內的任意數值。啟用的郵資機符志是參考當時使用的倫敦版孫中山像郵票的圖樣設計,其中心人像部位改設郵資數值。可能由於機械故障,這台機號為“U1”的郵資機僅使用了1個月左右,於當年7月19日停止使用。

正式使用時期

一、中華郵政時期(1936-1949)
Mult-Value型郵資機在上海投入運行,標誌著中國郵資機進入正式使用時期。然而,1937年抗日戰爭的爆發致使中國郵資機的引進使用的步伐停頓了1O年。前期定購的一批Mult-Value型郵資機遲遲未到貨。1940年,中華郵政另從環球公司定購的1台Teltax型郵資機運抵上海,置於上海郵局。這是一種為收取電報資費而設計的郵資機。與Mult-Value型機相同,這台機號為“TI”的郵資機也是“多種數值”機,其戳模上的郵資數值為4位,各位數字均可改變。當時日偽政權對留在淪陷區的中華郵政地方部門的控制日益加強,上海郵政部門處境艱難,無暇顧及推廣郵政新技術,這台機器經短期試用即被長期閒置。直至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才將這台郵資機正式裝置在上海郵政總局包裹櫃檯使用。此機啟用的郵資機符志與Mult-Value型機相似,但郵資戳為正方形,日戳位置相對較低(圖1)。同年,抗戰前停止使用的上海那台Mult-Value型郵資機也被修復改造,安裝於包裹櫃檯,再次投入郵政服務。啟用的符志的郵資戳改為正方形,郵資數值改為4位。然而使用一年後,此機即被報廢。
郵資機
圖1
1947年,抗戰前中華郵政從環球公司定購的一批Multi-Value型郵資機運抵中國。共36台,分別裝置於全國約20個大中城市的主要郵局。根據郵資機符志上的地名統計,這些城市裝置的郵資機數量分別為:廣州4至5台,上海和南京各3台,昆明和貴陽各2台,北平(北京)、太原、西京(西安)、蘭州、天水、濟南、無錫、蘇州、杭州、南昌、福州、廈門、漢口、長沙、衡陽、汕頭、桂林、柳州、蒼梧(梧州)、成都和重慶均為1台。其中北平、太原、西京、濟南、蘇州、杭州、南昌、衡陽、柳州等地未見有郵資機符志留存,可能這些城市的郵資機在中華時期未曾啟用。這批郵資機的郵資數值整數是4位,均可改變,小數2位,固定不可變動。採用“小雁圖”郵資機符志,小型的鴻雁圖位於郵資戳的右上方。主要用於國際信函郵件,已知最早見用於1948年7月。那台axTelt型郵資機也同時改用“小雁圖”符志。
1948年,從美國必寶(Pitney Bowes, 簡稱PB)公司購置的8台R型郵資機運抵中國(圖4)。它也是一種“多種數值”郵資機,郵資數值3位,均可改變,分別裝置於上海(4台)、南京(2台)、杭州(1台)和北京(1台),但這一時期僅見有上海和南京兩地使用。採用“大雁居中圖”郵資機符志,大型的鴻雁圖位於郵資戳中部,雁頭向下。已知在郵政上最早使用時間是1948年7月。
郵資機
圖4
同年,從瑞士哈斯勒(Hasler)公司定購的1台F88型郵資機運抵中國,分配給上海郵局,用於包裹郵件(圖6)。這也是一種“多種數值”的機器,郵資數值7位,均可改變,採用“大雁居上圖”郵資機符志,大雁圖位於郵資戳上方,雁頭向前(圖7)。最早見用於1949年2月。
郵資機
圖6
郵資機
圖7
這47台從國外引進的郵資機(37台環球公司的Multi-Value型機、1台環球公司的Teltax型機、8台必能寶公司的R型機和1台哈斯勒公司的F88型機)構成了中華郵政的整個郵資機業務系統。這區區數十台郵資機,對於幅員遼闊,郵政網點眾多的中國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
中華郵政的郵資均設有機號,反映在其蓋印的郵資機符志上。在郵資戳的左下方刻有機號。開始是實行全國統一編號,由機型的第一個字母加上統一的序號組成,如U1、T1等(圖1、圖2)。後來再加上地區編號,如U10NO.6等(圖3)。最後只保留地區編號,如NO.6等(圖7),而大多數符志的編號改用漢字,其前加刻城市名稱,如滬[二]、桂林[二]等(圖5)。儘管政權更迭,郵資機的機號在整個使用期間保持不變,故而我們可以追蹤特定郵資機在同時期的使用及其郵資機符志的變化情況。
中華郵政時期,郵資機主要置於各地的中心郵局,部分借給客戶使用。郵資機符志很少設定配有郵資機的郵局可預先在專用的籤條上蓋印“郵資券”,替代郵票,供用戶購用。已知上海、廣州、汕頭、長沙、成都、重慶和貴陽等地發行過這種郵資券。郵資券有的照常印有日期,但多數或只印月份,或乾脆廢除日戳,只保留郵資戳,使用時須用郵戳蓋銷(圖9)。另外,如同郵票一樣,郵資券不一定必須當日使用,可留日後使用,且可在異地使用,這些都表明這種郵資券不屬於郵資機符志,而是一種臨時郵票。
郵資機
圖8
郵資機
圖9
二、華東郵政時期(1949-1950)
1949年,隨著解放戰爭節節勝利,解放區日漸擴大,華東地區也回到人民手中。華東郵政管理局成立後當即決定將從中華郵政接收的郵資機投入郵政服務。按規定沿用中華郵政的郵資機符志,將銘記改為“華東郵政”,郵資數值以人民幣為單位。華東郵政“大雁居中圖”郵資機符志。當時僅有上海、南京、無錫和杭州四地啟用郵資機,南京、無錫和杭州使用環球的Multi-Value型機,上海則使用所有4種型號郵資機。已知最早使用日期是1949年6月6日,沿用至新中國成立之後(195O年7月8日)。
另外,1949年底華南區廣東郵政管理局(廣州、汕頭等地)也曾利用郵資機印製“國內郵資已付”臨時郵票。郵票圖案中將符志的日期數字取消,郵資戳中仍保留“中華郵政”銘記(圖11)。
郵資機
圖11
三、中國人民郵政時期(1950-1980)
建國後,從1950年開始,全國各地陸續啟用從中華郵政接收的郵資機。郵資機符志初期以原有設計為基礎,保留鴻雁圖,將銘記改為“人民郵政”或“中國人民郵政”;或取消鴻雁圖,將銘記改為“中國人民郵政”。1955年後,郵資機符志圖案另作大變動。根根實物判斷,可知此時期有十多個城市啟用郵資機,其中天水、濟南、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南昌、武漢、衡陽、廣州、汕頭、柳州、成都、重慶、貴陽、昆明、太原和西安使用環球的Multi-Value型機,北京和杭州使用必能寶的R型機,上海使用所有4種型號郵資機。
1960年,向瑞土哈斯勒公司購置的2台F88型郵資機運抵中國,分配給上海郵局使用。這是新中國郵政198O年前僅有的一次向國外進口郵資機。其郵資機符志另行設計,取消了鴻雁圖(圖15)。
郵資機
圖15
這幾十台郵資機就構成了早期新中國郵政的郵資機服務系統。由於使用年限較長,一些機器陸續損壞報廢。建國以來,人民郵政部門一直致力於研製生產自動化郵政設備,以替代進口郵資機。上世紀5O年代初,5O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及70年代初,上海、北京、南京、無錫、西安等地先後使用一些稱為“自動寄信機”或“自動郵資已付機”的郵政機械,這些機器蓋印的戳印與郵資機符志相似,一般由郵資戳和日戳兩部分構成。此類機器由於設計存在缺陷,經常發生故障,故一般使用個把月或一二年即停用。
有不少人認為這些戳印是郵資機符志,筆者認為值得商榷。因為此類機器的戳模只刻有一種固定的郵資數值,也即每台機器只能蓋印一種郵資數值,而郵資機則可根據郵件種類和重量蓋印相應的郵資數值並具有計數、記賬和結算功能。此類機器並不具有這種功能,故難以將其認為是現代意義上的郵資機,如硬要說它們是郵資機,則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準郵資機”,類似那些在20世紀初期現代郵資機發明前出世的那些原始的不完全具備郵資機功能的“準郵資機”。由此可見,此類機械蓋印的戳印也就難以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郵資機符志了,可以將此類戳記定名為“郵資已付機符志”或“寄信機符志”。
由上述可見,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郵資機服務系統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由於損壞報廢,到上世紀70年代,還在正常運行的郵資機不會超過40台。若按人口平均,每兩千萬人才擁有1台郵資機。與此相比,郵資機大國美國同期每200人即擁有1台郵資機。
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中國從瑞士哈斯勒公司和美國必能寶公司進口了幾百台郵資機,全國各大中城市主要郵局均配置了郵資機,郵資機使用日見廣泛,這標誌中國郵資機的使用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新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