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圖說中國民俗

郵票圖說中國民俗

《郵票圖說中國民俗》是2011年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採用圖文並重的形式,力求以郵票為牽引,以文字為主線,試圖通過民俗概論、民族服裝、民居建築、飲食文化、工藝美術、年節風情、傳統體育、武術雜技、神祇崇拜、吉祥圖說等十個專題,將身邊存在的中國民俗事象,做一淺顯的詮釋。

基本介紹

  • 書名:郵票圖說中國民俗
  • ISBN:7110074218,9787110074213
  • 出版社:科學普及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文章節選,

內容簡介

林軒、畢曉光編著的《郵票圖說中國民俗》採用圖文並重的形式,力求以郵票為牽引,以文字為主線,試圖通過民俗概論、民族服裝、民居建築、飲食文化、工藝美術、年節風情、傳統體育、武術雜技、神祗崇拜、吉祥圖說等十個專題,將身邊存在的中國民俗事象,做一淺顯的詮釋。《郵票圖說中國民俗》中有些內容,如十二生肖和故事傳說等,我們將放到另外的書中去敘述。

編輯推薦

民俗就是民間風俗。其“風”是因自然環境不同所形成的風尚;而“俗”則是由於社會環境相異產生的習俗。歷代相沿,群居成習,久而久之便成為具有社會性、集體性、傳承性和播布性等不同民族特徵的民俗了。
林軒、畢曉光編著的《郵票圖說中國民俗》用一枚枚漂亮的郵票,配以精練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我國民俗的多個側面:民族服裝、民居建築、飲食之道、工藝美術、年節風情、傳統體育、武術雜技、神祗崇拜、吉祥圖像。

作者簡介

林軒1946年生人,副編審。原《郵政周報》副總編、《集郵博覽》主編,集郵工作者和研究者。自幼集郵,涉獵廣泛。著有《趣味郵票》、《集郵文化縱橫談》、《郵票上的童話故事》、《集郵品拍賣指南》等書。參與《中國郵票全集》、《中華世界郵票目錄》、《中華收藏大辭典》、《中國郵電百科全書(郵政卷)》、《中國集郵史》、《中國集郵大辭典》、《中國郵票史》、《中國近期集郵文獻集成》等40餘部郵政、集郵與收藏方面著作的編纂。現為北京市集郵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擔任科學普及出版社“郵票圖說”和“趣味收藏”兩套叢書主編。畢曉光生於遼寧錦縣,長在北京西郊。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今信息工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畢業,現任總參某部工程師,專業技術大校軍銜。國小時受父親影響,從收集信銷票開始走上集郵之路。近年在集郵報刊上多次發表文章,主要參加北京市海淀區集郵協會組織的各項活動,曾被評為先進個人。

目錄

前言
一 民俗概論
六 年節風情
七 傳統體育
八 武術雜技
九 神祇崇拜
十 吉祥圖像

文章節選

一 民族服裝
在我們偉大祖國和諧的大家庭里,除漢族外,還生活著55個統稱少數民族的兄弟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少數民族大多聚居在自然經濟狀態的邊遠地區,較少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因而在這種特定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裡,獨具民族風格、彰顯民族特徵的民族服裝,幾乎原生態地完整保留下來,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款式繁多、材質特殊、色彩艷麗、工藝精良的民族服裝,是在世界獨樹一幟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1.蒙古族服裝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青海、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的蒙古族自治州、縣,其餘則散居在寧夏、河北、四川、雲南、北京等省(區、市)。
蒙古族號稱馬背上的民族,服裝天然地具有適應騎乘的特點。他們不分男女老幼,都穿著色彩鮮艷的蒙古袍。蒙古袍按照季節的輪換,春秋為夾袍,夏季是單袍,冬天就是棉或皮袍了。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的式樣是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領口、袖口、襟和擺還要採用鑲緄工藝,飾以綢緞花邊、“盤腸”、“雲益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的皮毛。由於蒙古族居住的地域較廣,蒙古袍的樣式因地而略有差異。一般來講,男袍都比較寬大,以適應勞作。女袍則是緊身的,以襯顯出女子的婀娜與嬌美。有些地方的女子還會在蒙古袍的外面再罩上一件短小的坎肩。
穿蒙古袍時必束一條三四米長的,與袍子色彩相協調的棉布或綢緞腰帶,一來能抵禦風寒的侵襲,二來在騎馬持韁時可以使腰身穩定。特別是男子,還要在腰帶上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以顯男子漢奔放豪邁之本色。蒙古族男子多戴黃、黑或褐色的帽子,有時也會束紅、黃色的頭巾。女子平日裡以紅、藍色巾纏頭,並把穗頭垂下來。為什麼如此這般呢?原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後,曾下令每人都要纏以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蒙古民族強大的精神永存。等到了節日盛裝的時候,女人們要戴上有銀飾點綴的漂亮帽子。蒙古族高可及膝的靴子,不僅僅便於騎馬護膝,還因為他們上卷的、半卷的、還有不捲的靴尖,是為在沙漠、乾旱草原以及濕潤草地里行走時專門縫製的。
2.回族服裝
回族是少數民族中散居全國,分布最廣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分布也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
由於回族小集中、大分散,愈來愈分散的居住特點,再加上回漢雜居和使用漢語的影響,使其早在明朝就已經“士農工商通與漢人相同”。儘管如此,回族民眾仍然在諸多方面表現出自己民族固有的特徵,日常穿用的服裝自然也不例外。回族男子大多穿白色的雙襟衫,外面再套上黑色的背心,頭戴白或黑色的小圓帽。婦女一般是大襟短衣,戴蓋頭。
3.藏族服裝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省的藏族自治州和自治縣。
藏族的傳統服裝是用毛皮、氆氌以及各種呢、絨、綢、緞、麻布、棉布為衣料製成的藏袍。氆氌是藏語的音譯,其歷史可追溯到7世紀吐蕃時期的“拂廬”。作為藏族用來製作衣服和坐墊的羊毛織品,氆氌可用茜草、大黃、蕎麥和核桃皮等,染出赭、黃、紅、綠等鮮艷的色彩,深受藏族民眾喜愛。藏袍可以說是青藏高原流動的風景,最典型的形式是寬領敞口、肥腰廣袖、右側掩襟,縫綴有扣襻或襟帶,長可及地。藏袍的衣領、袖口、襟衩和下擺,鑲有用細毛皮、氆氌或各色絨、布縫製的花邊。藏袍的樣式因地區的不同而稍有差異,但都是只穿左袖,空著右袖。牧區的皮袍多不掛麵,牧民在睡覺時,將皮袍的腰帶解下繫於底襟,再將袍領拉至頭頂,袍子轉瞬間就變成一條禦寒保暖的睡袋。
藏族是男穿褲,女著裙。不論男女、老幼、僧俗,穿藏袍時都要束一條用毛、絲或線織成的腰帶。只是男人們在穿著時,習慣褪去右袖以便活動,其形象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民豪放的性格和彪悍的氣質。而農區婦女的上衣是袖長襟短,在夏秋時節是著無袖袍的,前面系一塊類似圍裙的氆氌製成的邦單。邦單巧妙地把紅與綠、綠與紫、紫與黃、黃與紅等色彩對比極其強烈的色條,以藏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配置在一起,使之成為雪域高原一朵跳動著的不敗奇葩。
藏族人喜歡戴帽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氈帽做坯,再用金銀絲緞裝飾起來的金頂帽。金頂帽有縫以兔毛或水獺毛的帽檐,前後兩個大,左右兩個小。男人們戴金頂帽的時候,會別出心裁地把左右和後面的帽檐折到帽子裡面,只留下前面的一個大帽檐。這幾乎成了藏族男子的標誌。至於穿的靴子,則是用牛皮和氆氌縫製的,適用於高寒地區的“松巴鞋”和“嘎洛鞋”。
P12-1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