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芝

郭維芝

郭維芝(1911-1954),字少仙,號樂正齋,又號琴痴。山西祁縣夏家堡人。近代學者、音樂家、戲劇活動家,晉劇音樂奠基人。1925年考入山西省國民師範學校,師從常贊春、劉烈候(克篤)、彭靜山諸先生,專攻文史,通金石甲骨,善詩詞,工於治印,尤通琴藝,九嶷派第三代傳人。

基本介紹

  • 本名:郭維芝
  • 別稱:昌陵
  • 字號:字少仙,號樂正齋
  • 所處時代:民國
  • 出生地:山西祁縣夏家堡
  • 出生時間:1911
  • 去世時間:1954
  • 主要作品:《晉劇音樂》
簡介,經歷,著作,

簡介

郭維芝(1911-1954),字少仙,號樂正齋,又號琴痴。山西祁縣夏家堡人。近代學者、音樂家、戲劇活動家,晉劇音樂奠基人。1925年考入山西省國民師範學校,師從常子襄、劉烈候(克篤)、彭靜山諸先生,專攻文史,通金石甲骨,善詩詞,工於治印,尤通琴藝,九嶷派第三代傳人。

經歷

先生年幼失怙,家計維艱,然志堅好學,聰慧過人,十四歲負笈太原,旋考入國民師範,專攻文史,時常子襄、劉烈候(克篤)、彭靜山等宿學名耆均執教於園師,得名師指撥,博覽強記,成績斐然。尤酷愛音韻、金石等學,造詣獨厚。
1930年為友人之事,抱打不平,與校當局決裂,毅然離開國民師範學校,赴徐溝縣王答村任高小教師。在這期間,他常於課餘之時到集市上的古董攤物色一些古書、字畫、印章之類。雖然有時見到名家字畫或善本古書,但限於財力不足,亦只能失之交臂。一日,偶見舊書堆中有一部《杜工部集》、系清初本,上面除刊有名家的注釋以外,並刊有錢謙益的批註。在清初錢氏的著述已被列為禁書之類,所以這個有錢氏批註的版本例在焚禁之列。不過,這部書的可貴處尚不在此,主要的在於這部書上有閱讀這書的主人的批註,其見解頗有獨到之處,非飽學之士是辦不到的。這批註的主人究系何人,從書上是找不到的,因為上面沒有留下他的名諱,但僅從這書的被煙火熏得發黃黑的色樣看,它的主人系一不遇時窮儒無疑。我們知道,杜詩的批註者,歷代不下百餘家,但有一些問題在那些批註中並未得到解決。例如:杜詩中的《重九登高五首》,歷代刊本中只有四首,大家都認為另一首早巳遺失不傳。然而在書堆上發現的這部書,其批註卻說:這被認為四首詩中,實際上就是五首,只不過把其中的兩首合二為一,所以就成為四首了。並說明了被合力一首的理由,使人信服。其批註還有許多為他人所未曾提到的見解,使我們不難想見這位老儒終生孜孜不倦地研讀杜詩的辛勤景象.當時郭少仙站在舊書攤前,對這部杜詩。翻閱好久,愛不釋手。詢其售價,而索價頗高,使—個窮教書匠,只能望書興嘆。他再三要求售主減價,而狡猾的售主,見他徘徊不去,卻一文錢也不減。最後,他只好東湊西借,負債買到這本書。由這件事可見,他除了對那位老儒的勞動成果無比尊重外,他的治學態度也就可見一斑了。
1931年應渠仁甫之聘,任競新學校高級教師,兼協理圖書館編目事宜。治學嚴謹,注重實用,正字正辭必考證至確始作忠實無妄之訓詁,並不殫勞瘁親自編印教材。門下桃李獲益良深。“七七'事變後,蟄居鄉間,匿身於民間藝人之中,蓬首蓄鬚,日唯沉湎予民樂戲曲研究,實則國恥未嘗一日忘也。任地下村長,凡與抗戰有利之舉,無不盡力為之。性耿直無私,急公好義,嫉惡如仇而求知若渴。居鄉期間,集文天祥、史可法、顧亭林、傅青主等人之史績終日揣摹,心有所得輒記之,用以自勉,日久綴成一集,題為《勵志日記》。蟄伏八年,深居簡出,以同仁集資開設之雜貨店為聚樂場所,並命名票杜為聚義會。凡有一藝之長者,無論地位高下,職業貴賤,一律待如上賓,已故名樂師高錫禹、李鶴山、周榮、韓子謙等均過從甚密,動輒留宿經月。因憐二瞎子、王松林之音樂天賦,常羅致於家,軟拘一室使戒毒癮,盛德廣為人所傳誦。
先生曾自謙曰:“'近五十年來票界盟壇當推太谷北洸曹子猷及太原聚文會,二十年來則以鶴山家為盛,然皆豪門貴胄之家,且在國家昇平之世,今余以一介平民竟能繼前哲之美,實不敢望非分,俾能使晉劇音樂精粹源淵有繼則幸甚!”此一期問之票社活動對以後晉劇音樂承前啟後,改革流傳,意義深遠。先生孜孜之心實不可泯滅。日寇投降後,始出任祁縣中學教師,師生中威望甚高。
郭維芝
郭維芝
1947年閻政權施行“肅偽”暴政,曾拘押先生傳訓,全校師生譁然,當局恐激眾怒,不得不釋放歸校。祁縣解放後,留校任教導主任。
1950年調省文教廳,參予文化事業管理局劇目審定組,專研戲曲音樂工怍,與新音樂工作者張沛合作整理編寫出二十萬字《晉劇音樂》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55年11月版、1982年二版)。資料雄厚,晉劇界拱若珍寶,詎料先生才華初展,宏圖未竟,猝因腦病不治,逝世時年僅四十四歲。
1954年突然離世,死後將五大箱線裝書及樂器捐給祁縣圖書館

著作

《晉劇音樂》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55年11月版、1982年二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