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鎮(山東省濟南市郭店鎮)

郭店鎮(山東省濟南市郭店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郭店鎮濟南市的東大門。1985年建鎮,面積 50平方公里,耕地3.8萬餘畝,下轄5個辦事處,31個行政村,駐地總人口 8萬人。

郭店鎮集公路、鐵路、航空優勢與一處,現代化立體式交通四通八達,濟清公路、膠濟鐵路、繞城高速路、機場路在鎮內交匯,10路,99路,319路,322路市內公車將郭店鎮與濟南市區連為一體。

郭店鎮是濟南東部通訊樞紐中心,金融、商貿、醫療等功能齊備,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郭店鎮基礎教育實力雄厚,教學質量和水平穩居全市前列。2001年9月,山東實驗中學東校正式掛牌成立,更為郭店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郭店鎮經濟發展迅猛。鋼鐵建材、耐火材料、加工運輸、瓜果蔬菜等主導產業勢頭強勁;工業園區建設高速啟動,規模初具:擁有自營出口權的華美環球進出口貿易公司為越來越多的郭店產品走出國門,弄潮國際市場大開了方便之門。

郭店鎮為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在資金、技術、徵用土地、水電。通訊等方面制定實施了比周邊地區更為寬鬆靈活的優惠獎勵政策,真正做到了“進人無門檻,服務全方位,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郭店鎮
  • 外文名稱:Guodian town
  • 所屬地區:中國山東
  • 郵政區碼:250109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
  • 面積:50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城鎮建設,農業建設,工業建設,獲得榮譽,黨建工作,教育科技,文化衛生,所屬學校,

地理環境

郭店地處近郊,濟青公路膠濟鐵路、機場路、繞城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幹線文匯在鎮內,北臨濟南國際機場僅10公里,境內分布有濟鋼、省競技體校、省冶金技工學校、濟南二師、濟南重型機械廠等30多家省、市、區企事業單位,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合作前景廣闊。建鎮13年來,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總攬工作全局,牢固樹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帶領全鎮人民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發備圖強,取得了經濟建設蓬勃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長足進步的可喜變化。1998年底與1999年初郭店鎮先後被濟南市確定為中心城鎮和農業現代化試點鄉鎮。人口數據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郭店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建鎮以來,全鎮共開發建設商品樓10萬平方米,建成貿易市場、中學教學摟、衛生院、七層電信大樓和一系列配套項目,雙管單位及一些鎮直部門也相繼建起了高標準的辦公場所,郭店、錦平、韓倉三個商業服務小區初具規模,沿路開發、連片發展的實踐使小城鎮突破了原2.5平方公里的規劃,鎮黨委政府將小城鎮的開發建設與管理擺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先後投資400萬元,實施了“1143”工程、綜合治理工程、燈亮工程、樹綠工程等重點工程,使小城鎮的各項設施日臻完善,現代化的的購物商廈、高標準的廣場遊樂園,鎮內通有10、23、17路等公交汽車。小城鎮規模、檔次大大提高。城鎮建設走在了全區前列。城鎮建設的迅速發展為該鎮第三產業注入了勃勃生機,如今已是商貿雲集,店鋪林立,僅駐地商業街就有600多個體工商戶。
建鎮以來,郭店鎮農業生產條件有了較大改善,產業化設施農業取得重大成績,工業經濟綜合實力大大增強。小城鎮的規族檔次有了明顯提高,精神文明以及社會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進步。
歷城區郭店鎮東部山頭辦事處片區屬於乾旱缺水地區,基本沒有地表水儲備,地下水儲量也十分匱乏,村民生活用水只能實行分時或限時供水。為徹底解決民眾吃水問題,該鎮投資200多萬元實施東部自來水集中供水工程,開挖管溝1530米,鋪設管道15000米,使9個村10000多名民眾告別喝苦澀淺井水的歷史,喝上了甘甜清冽的自來水。這是郭店鎮黨委堅持抓好基層黨建,傾力為民眾謀福利、辦好事的諸多事例之一。

農業建設

強農固本,農業生產得到全面發展。建鎮以來。全鎮在穩定家度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以治水為中心,加大投入。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山、水、林、田、 路的建設,綜合治理,全鎮先後投資17萬元,建成武家虞山兩群井,維修和新打深淺機井75眼,建大型畜水池6個,鋪設地下防滲節水管道14萬米,建成3000畝噴灌示範區,使水澆地面積達到25000畝,2003年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最高達到4500萬斤。發展高產高效農業,努力培植以糧食.林果、大棚瓜萊、畜牧養 殖為主的產業化。截止目前,全鎮共發展冬暖大棚207個,種植優質果木1500畝,建成了郭東、郭西、李東、十里堡等多處縣有一定規模的畜牧小區和特種養殖小區,發展規模養殖145個,1999年全鎮蔬菜總 產量達到9870噸,各類果品650噸,大牲畜存欄量1000頭。
郭店鎮有耕地2451公頃,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甘薯。鎮黨委、政府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制定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南抓林果北抓菜,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發展規劃。1989年秋面對大旱,對已有水利設施進行了修復配套,全鎮投資1200萬元, 投工15萬個,新打和維修機井84眼,建大型蓄水池3個。投資20萬元,對魚山群井進行二級提水改造;山頭辦事處曹家館、東風新村、耿家莊修建了蓄水方塘;韓倉辦事處修建了地下節水管道。1990~1992年,投資160萬元,投工232萬個, 搬運土石40萬立方米,完成了武家群井一期灌溉工程,擴大和改善水澆地200公頃,經省黃淮海開發項目辦公室驗收,成為全省連片治理的第二大工程。1991~1995年, 進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 投資420萬元,投工65萬個,整改土地466公頃。10年中新增灌溉面積334公頃,有效灌溉面積達1400公頃。建立一類農田保護區1776公頃。1995年全鎮糧食總產達21514噸,比1986年增加8028噸;畝產572公斤,比1986年增加222公斤;人均占有糧食754公斤,比1986年增加305公斤。 郭店鎮以市場為導向,對傳統農業種植結構進行了調整,至1995年已建成東部70公頃蘆筍、西部60公頃蔬菜、南部333.3公頃山林、北部100公頃果園的“南林北果,東筍西菜”四大基地。庭院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家庭養殖業的變化。1995年,大牲畜存欄7110頭、 豬2.12萬頭、 家禽43.78萬隻, 分別比1986年增加5972頭、1.31萬頭、36.22萬隻。農業機械總動力40460千瓦,比1986年增加25441千瓦。

工業建設

實施工業帶動戰略,鄉鎮企業取得長足進步。建鎮以來,郭店鎮把鄉鎮企業看作是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的必由之路。堅持技改與創新雙管齊下,在狠抓現有企業內部挖潛和技術改造的同時,憑藉北靠濟鋼的地理優勢,主動出擊,努力開拓信息來源,積極尋求技術合作夥伴,先後與40多家市級以上科研所取得聯繫,並建立了穩定的技術協作關係。信息、技術源的建立將鄉鎮企業推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形成了以鎮辦企業為龍頭,村辦企業為主體的工業格局。
鎮直龍頭企業濟南鎂碳磚廠自1986年建廠以來,以冶金部鞍山熱能研究院和北京鋼鐵研究總院為技術依託,實施科技興廠戰略,瞄準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增加產品技術含量。研製開發的耐火材料系列產品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成為冶金部鎂碳磚定點生產廠。產品銷往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連續四年保持了鎂碳磚廠在同行業中的產值、利稅和出口創匯第一。

獲得榮譽

郭店鎮黨委先後被市委、區委授予“濟南市基層黨建工作示範點”、“歷城區‘五個好’先進黨委”、“歷城區科學發展先進單位”“歷城區基層黨委理論學習先進中心組”等榮譽稱號。

黨建工作

在基層黨建工作中,歷城區郭店鎮黨委在抓好鎮領導班子建設和村級“兩委”建設的同時,始終把為民眾解決困難辦實事作為重點,讓百姓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來體驗黨建工作的成果。為此,該鎮大力發展鎮域經濟,在抓好鋼鐵、耐材、新型建材和物流等產業的同時,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擺在重要位置,堅持因地制宜,通過發展都市農業和三產服務業,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努力打造農民增收新平台。發展設施農業1萬餘畝,特色花卉苗木繁育6000餘畝,形成了優質糧食、花卉苗木、畜禽養殖三大都市農業發展格局,最佳化了農業種植結構,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同時大力發展三產服務業,依託鎮政府駐地商業、行政、教育、居住設施,建設了“三縱四橫”7條專業商貿街區,商業設施達到20萬平方米,形成了以商貿流通、餐飲服務、金融信息、房地產、休閒娛樂等為主導的第三產業集群,匯聚了2萬人的服務隊伍,三產服務業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最具活力的因素。2007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00元,比2004年增加3000多元。
歷城區郭店鎮黨委從本鎮實際情況出發,落實科學發展觀,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從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大題“小”做,積極組織實施“利民工程”,不斷改善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近兩年來,先後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了長7.3公里、寬22.5米的虞山大道,不僅把11個村莊貫通起來,使1.5萬畝的土地得到有效盤活利用,而且串聯起了8家大型企業,增加了產業聚集度,成為該鎮第二條工業走廊,為沿線村莊發展經濟、增加村民收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投資2000多萬元進行了鎮中心國小、中學實驗樓、中學餐廳、中心幼稚園和中心國小餐廳綜合樓建設,使鎮中、國小達到了省級規範化標準。同時,投資150多萬元新建了1300平方米的鎮敬老院,首批五保老人實現了集中供養,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全鎮21個村為60歲以上老人每月發放60至400元的養老金。全鎮提高了對參加合作醫療民眾的補助標準,參合農民醫療金補助標準達到50元,2007年為參合農民報銷醫藥費125萬元。該鎮還將衛生院的新建列入工作重點,將為全鎮民眾就醫提供更堅實的醫療保障,切實提高全鎮民眾的健康水平,推進和諧新農村建設。

教育科技

1985年建鎮初期,教育結構不盡合理,學校布局分散,校舍破舊且嚴重不足, 310多名國中生在其它鄉鎮借讀,中國小教師學歷達標率低。加強“兩基”工作,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投資530萬元,對19所校舍進行了更新改造,新建校舍2萬平方米;投資210萬元,建鎮辦中學校舍7199平方米;投資90萬元,建成面積為1749平方米的成教中心綜合教學樓。全鎮新建國小12所、幼稚園16所,改建、擴建國小11所,其中合二莊、流海莊、彭家莊、 錦平4個村建起標準教學樓。全鎮中、國小校舍和內部設施配套達標率分別為100%和86%。1995年有鎮辦中學1所,在校生1947人,教職工119人;國小20所,在校生2891人, 教職工168人;幼稚園16所,在園幼兒1800人,教職工49人。中、國小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86%和94%。 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均為100%,國中生鞏固率為98%。1985~1995年,國中向高中、中專等學校輸送1 307人。率先在全區辦起了弱智兒童輔讀班,實行隨班就讀。1991年獲市“特殊教育先進單位”稱號,1995年鎮教委被評為全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另外,鎮駐地有省冶金技校、濟南第二師範學校、區職業中專學校、區聾童學校等。 全鎮有科技機構10個,科技人員580人,農民技術員380人,農民技術研究會92個。 1986~1995年,圍繞發展“兩高一優”農業,推廣新技術50項;實施各類科技計畫58項,其中科研攻關15項,新成果推廣20項,新產品開發23項;累計新增產值5億元, 利稅3500萬元,創匯1800萬美元。1995年舉辦科技培訓班14期,培訓2122人次。有219人獲中央、省農業廣播學校畢業證書。

文化衛生

1985年建鎮文化站、廣播放大站。1995年有村文化大院31處,有文化專業戶50戶。民眾性文化活動日益活躍。逢年過節,踩高蹺、舞龍燈、玩旱船、抬芯子等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1995年全鎮放映電影400場次,並辦起了有線電視站,收看12個頻道的電視節目。 1987年鎮衛生所有10間平房, 設有內、外、婦3個科室,職工12人。1989年新建衛生院占地0.6公頃。 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 並先後購置了萬能手術床、無影燈、200毫安X光機、B超機等醫療設備,固定資產為234萬元。1994年,鎮衛生院經市驗收評審達到一級甲等醫院標準。1995年門診達4.2萬人次,收入137萬元。1987年有村衛生室29個,鄉村醫生45人,衛生員5人。 1995年村村建立了衛生室,甲級衛生室占90%。健康教育得到普及,婦幼保健和兒童免疫有了保障。 全鎮共設衛生監測點12個, 監測率達86%,婦女“兩病”治癒率達100%。1986年計畫生育率為99.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12‰。1995年,全鎮有計畫生育服務站(室)32處,人口學校32所,計畫生育協會會員3800餘人,計畫生育率達100%,人口出生率為10.5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00‰。90%的村成為計畫生育“三為主”合格村。先後3次受到省政府表彰,6次受市政府表彰。

所屬學校

濟南市歷城區郭店鎮中心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郭店鎮唐冶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郭店鎮山頭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郭店鎮教育委員會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郭店鎮流海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郭店鎮田家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郭店鎮韓倉國小
位於區政府駐地洪家桃以東16公里。面積59.78平方公里。13087戶,41727人。轄31個行政村,2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地郭店。
1984年,由董家鎮:相公莊、李家莊、胥家莊、韓倉、侯家莊、劉家莊、錦平、郭店、山前莊、山頭村、東方家莊、東鳳新村、耿家莊、王官莊、十里堡、曹家館;港溝鎮:彭家莊、程家莊、唐冶;孫村鎮:西棗園、合二莊、武家莊、田家莊、流海莊合併而成,設立郭店鎮至今。
郭店 位於膠濟鐵路站以北,南鄰西棗園,西為錦平,東北為山前莊。1301戶,3540人。設郭店西、郭店西、郭店東村民委員會。農曆一、六日逢集。
唐武德年間(618-626),稱郭店鋪。因郭氏早居建村並開設店輔而得名。據《曹家家譜》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曹氏云云鵬和陳氏又從直隸棗強遷入。以後郭姓戶絕,沿稱郭店。史志記載:明崇禎《歷乘》“總鋪……郭店鋪”,崇禎《歷城縣誌》“龍山路:郭店”,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鄉明賢九:郭店”,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明賢九:郭店”,《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郭店,在山東歷城縣東三十餘里。路通章丘縣。膠濟鐵路經之”。 
相公莊 位於郭店西北。2.5公里,劉公河西岸,南為西棗園,西鄰錦平。201戶,578人。設相公莊村民委員會。
相傳在明代,因村東劉公河繞村而過,視為風水寶地,能出“72位相公”,為祈盼多出賢人,沿稱相公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龍山路:相公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鄉閔孝五:相公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閔孝五:相公莊”。
李家莊 位於郭店以北2公里,東依魚山,南為錦平,西鄰相公莊。525戶,1477人。設李家莊東、李家莊西兩個村民委員會。村中有古建築金星殿遺址和古槐兩株。
明洪武年間(1368-1398),稱南留莊。李仲德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之前,已有楊、李、張諸氏定居建村。後因李姓擴村修建家廟,曾改稱李家大廟。以後沿稱李家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鄉北保泉一:李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明賢十三:李家莊”。
胥家莊 位於郭店以西4.5公里,膠濟鐵路北側,東南鄰韓倉,東北為侯家莊。455戶,1487人。設胥家莊村民委員會。
元代末期,胥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胥家莊。到明洪武年(1370),侯、李、劉、陳諸氏先後又以從直隸(河北省)棗強侯家岸遷入。後胥姓肩肩扛絕,仍沿稱胥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龍山路:胥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鄉閔孝五:胥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閔孝五:胥家莊”。
韓倉 位於郭店以西3.75公里,膠濟鐵路北側,東為錦平,西南為濟鋼鮑山新村,北鄰侯家莊。1308戶,3709人。設韓倉一、韓倉二、韓倉三村民委員會。農曆五、十日逢集。明代文學家李攀龍故里。
唐代,稱還倉,曾稱韓倉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至此,糧草皆盡,便下令開倉充其軍糧。待東征凱旋而歸,正值豐收年景,李世民便下令“還倉”而得名。以後取其諧音而沿稱韓倉(韓倉並無韓姓)。縣誌記載:明《歷乘》“總鋪……韓倉鋪”,崇禎《歷城縣誌》“龍山路:韓倉”,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鄉閔孝五:韓倉。五、十日集”,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閔孝五:韓倉。五、十日集”。另有《歷城縣鄉土調查錄》載:“有名重鎮……韓倉鎮。在成東30里,為章丘必經之路。五、十為集期,可直接通郵”。
侯家莊 位於郭店以西3.5公里,東南鄰劉家莊,南為韓倉,東北相公莊。507肩扛,1330人。設侯家莊村民委員會。
明代,稱李家莊。因李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據村碑記載:明嘉靖年間(1796-1820)侯德林(懷)又從歷邑東北任家岸遷入。後因侯姓住戶增多,而改稱侯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龍山路:侯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鄉閔孝五:侯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閔孝五:侯家莊”。
劉家莊 位於郭店以西3公里,膠濟鐵路以北,東為錦平,西同為韓倉,西北鄰侯家莊。379肩扛,1008人。設劉家莊村民委員會。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劉河甫骨齡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劉家莊。到嘉靖年間(1522-1566),梁、孫、王諸氏又先後遷入。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營城路:劉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鄉閔孝五:劉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閔孝五:劉家莊”。
錦平 位於郭店以西1.75公里,膠濟鐵路北側,南鄰彭家莊,北為相公莊。512肩扛,1395人。設錦平一、錦平二兩個村民委員會。
1969年,稱錦平新村。因歷城南山區修建錦繡川水庫占地,經縣政府搬遷辦公室統一組織,住戶由西營公社石門村遷此建村。因其從錦繡川庫區遷至平原而是名。後沿稱錦平。
山前莊 位於郭店東北1.25公里,東鄰曹家館,西北為李家
莊,北依魚山。200戶,664人。設山前莊村民委員會。
明洪琥年間(1368-1398),稱新莊。江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先遷至江家莊後又遷此,取新建村之意而得名。建國後,因地處魚山之前,改稱山前莊。
彭家莊 位於郭店西南2.5公里,膠濟鐵路南側,東為西棗園,南鄰程家莊,北為錦平。448戶,1644人。設彭家莊村民委員會。
明代,因彭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彭家莊。後彭姓戶絕,仍沿稱彭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龍山路:彭家莊”,清康熙《歷城縣誌》“龍山路:韓倉南彭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東廡南保全二:彭家莊”。
程家莊 位於郭店西南3公里,東南為唐冶,西依將山,北鄰彭家莊。418戶,1217人。設程家莊村民委員會。
明代,因程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程家莊。據《李氏家譜》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李氏又從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入。後程姓戶絕,仍沿稱程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神武路:程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鄉南保泉二:程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東廡鄉南保全二:程家莊”。
西棗園 位於郭店以南1.25公里,東鄰合二莊,西為彭家莊,北依膠濟鐵路郭店站。289肩扛,802人。設西棗園村民委員會。1937年日本侵略軍曾放火燒村。
明代,稱棗園村。俗稱棗林。因地處多植棗樹成林而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龍山路:郭店南棗林”,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鄉明賢十三:棗園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明賢九:棗林”。1958年,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西棗園。
合二莊 位於郭店以南1.5公里,膠濟鐵路南側,東鄰武家莊,西為西棗園。533戶,1518人。設合二莊村民委員會。
明代,稱兩合莊。俗稱何二莊。洪年間(1368-1398),住戶由武家莊東、流海莊之西無名村落遷居於此合建為一村而得名。以後沿稱合二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神武路:何二莊”,清康熙《歷城縣誌》“神武路:張陵丘東北何二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明賢九:何二莊”。
武家莊 位於郭店東南2公里,膠濟鐵路南南側,東為流海莊,西鄰合二莊,東南依武將山。480戶,1340人。設武家莊村民委員會。村同有尹天佑烈士墓。
相傳,明萬曆上間(1573-1620),住戶多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有位武官封而得名武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神武路:武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張有明賢九:武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明賢九:武家莊”。
唐冶 位於郭店以南3.5公里,北為合二莊,西北鄰程家莊。1007戶,2822人。設唐冶南、唐冶西、唐冶北村民委員會。
唐代,稱唐冶莊。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曾在此開發鐵礦,為冶煉業之地(1958年村東曾出土有古鐵錘、鐵鍬、礦燈等物),遂之建村而得名。住戶多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居於此。據《宋氏族譜》碑文記載:“宋氏原籍棗強,自前明正統以後於歷邑城東唐冶莊聚焉”。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神武路:棠野”,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鄉明賢九:唐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明賢九:唐冶莊”。
山頭村 位於郭店東北3公里,東鄰東方家莊,南為曹家館,西南依魚山。409戶,1326人。設山頭村村民委員會。
明洪武年間(1368-1398),稱劉官莊,亦名山頭店。因住戶劉霸早居,以姓氏得名劉官莊。後劉霸遭村民反對,又地處魚山,改稱山頭村。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龍山路:山頭”,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鄉北保泉一:山頭店”,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北保全一:山頭店”。
東方家莊 位於郭店東北3.5公里,東為東風新村,西鄰山頭村。193戶,682人。設東方家莊村民委員會。村西頭由村人段宏飛捐資,於清光緒六年(1880)建宏飛橋一座。2001年8月,因三峽庫區工程擴容,國家統一動遷安置移民,王萬和、周召權、向小坤、周康魚、周康仁5戶20人,由重慶市忠縣馨復旦村遷此落戶。
明洪武年間(1368-1398),稱馮家坊。因馮氏早居建村而得名。相傳在明初,方孝孺拒為明成祖朱棣起草登基詔書而被殺,並株連數百人。族人中有的為免遭誅滅。便遷此隱居。後因方姓人口興旺,馮氏又遷出,改稱東方家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鄉北保泉一:東方泉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北保全一:東方家莊”。
江風新村 位於郭店以東4公里,膠濟鐵路北,東鄰十里堡,南鄰田家莊。241戶,711人。設東風新村村民委員會。
1969年,因歷城南山區修建錦鄉川水庫占地,經縣政府搬遷辦公室統一組織,住戶由西營公社張家坡遷此建村。以歌頌建設形勢大好和社員新安家之意,得名東風新村。
耿家莊 位於郭店東北5公里,東鄰王官莊,南為東風新村。230戶,726人。設耿家莊村民委員會。因三峽庫區工程擴容,國家統一動遷安置移民,2001年8月,周世華、周世雄、周達萬、周義文、周世榮、周成龍6戶21人,由重慶市忠縣馨井鎮復旦村遷此落戶。
明洪武年間(1368-1398),耿、張、劉諸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耿家莊。後耿姓戶絕,徐氏從直隸(河北省)棗強先遷至徐家莊,到六世時又有人遷入,仍沿稱耿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神武路:耿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北保泉二:耿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北保全二:耿家莊”。
王官莊 位於郭店東北5.5公里,南鄰十里堡,西南為東風新村,西鄰耿家莊。122戶,435人。設王官莊村民委員會。因三峽庫區工程擴容,國家統一動遷安置移民,2004年8月,李大成、杜連碧、譚德軍、蔡正華4戶21人,由重慶市開縣鎮安鎮安鎮歇馬、正安、關子、豐太村遷此落戶。
元代末期,因王氏早居建村且為官而得名。明洪武年間(1368-1398),徐伯宜從直隸(河北省)棗強先遷至徐家莊,到五
世時又有住戶遷入,仍沿稱王官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神武路:十里舖(堡)西北王官莊”,清康熙《歷城縣誌》“神武路:王官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北保全一:王官莊”。
曹家館 位於郭店以東2.5公里,膠濟鐵路北側,東為十里堡,西鄰山前莊,北為山頭村。334戶,937人。設曹家館村民委員會。
元代末期,稱曹姑館。因一曹氏老婦在引開設店鋪而得名。到明洪武年間(1368-1398),楊、尹二氏從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入。以後沿稱曹家館。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龍山路:曹家館”,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鄉明賢九:曹家館”,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明賢九:曹家館”,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明賢九:曹家館”。
田家莊 位於郭店以東4公里,膠濟鐵路南側,東北十里堡,南為流海莊,北為東風新村。292戶,869人。設田家莊村民委員會。
明洪武二年(1369),田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鄉明賢十三:田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明賢十三:田家莊”。
流海莊 位於郭店以東3.5公里,膠濟鐵路以南,西為武家莊,北鄰田家莊。570戶,1707人。設流海莊村民委員會。有明末進士方守地捐資修建飛虹一座。
明代,稱萬家流海莊,亦稱劉海莊。住戶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居於此。以後沿稱流海莊。村東明萬曆年間碑文為:萬家流海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神武路:劉海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東鄉明賢九:劉海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明賢九:流海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