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師古(清末音韻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郭師古(1835~1910),男,族名光瑜,試名師古,字朴臣,號遯庵,又號玉屏山人,江西省永新縣石橋鎮石嶺背郭家村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師古
  • 出生日期:1835年
  • 逝世日期:1910年
  • 性別:男
人物簡介,學術研究,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清末音韻學家,文字改革家。年輕時曾拜本鄉學者尹繼美為師,學習經學。後考入縣學,成為一名廩膳生。同治癸酉年(1873)考中拔貢,第一次來到北京。晚清重臣瞿鴻禨時任河南督學,聽說了郭師古的名字,盛情邀請他做幕僚。不久,郭師古就已經對晚清官場的黑暗狀態深惡痛絕。瞿鴻禨任滿他遷,一個多月後,郭師古便藉口思念老母而辭職。他曾在鹹豐十一年(1861)買下玉屏山, 回家後,即在山上建屋而諒永居,過上躬耕自樂的生活。期間曾有過短暫的四方之游。後受邀在泰和縣萃和書院任教數年。光緒三十一年(1905),設於福六十四都長源村(緊鄰石嶺背)的東山書院改為東山高等國小堂,郭師古受聘擔任堂長,直至終老。

學術研究

郭師古在學術上,一生用力最勤,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對古音學的研究和對文字改革的主張。著有《玉屏山房存稿》十二種,包括《音學偶存》、《毛詩韻譜》、《古文偶存》、《聲匯求義》、《經學偶存》、《讀書序錄》、《<永新志>校勘記》、《遊歷合草》等。目前能找到的國內館藏著作,只有《毛詩韻譜》、《音學偶存》、《傳音快字合刻》、《傳音字譜讀本》和一篇序言《書果重禪師翻刻<峨眉山志>後》。他編訂的傳音快字,汲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進行了大膽改革,是當時最完整最具實用價值的拼厚碑灑音文字系統。
郭師古對古音學的研究是開拓性的。他為《詩經》所做的諧聲韻譜,之前還沒有人能夠做到。《音學偶存》是在當時流傳較廣的音韻學論文集,作者結合自己的方音拜淚承來判斷古音問題的是非,根據“今音”改並三十六個字母,並編排成韻圖《字譽笑堡母切字圖》,圖中所反映的一些音系特點和現代永新方言基本一致。這是目前所知的第一幅與贛方言有關的韻圖,為研究晚清永新方言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郭師古治學態度嚴謹。《傳音快字簡易編》刻印後,發現“此書在快字元號的刻印上有許多錯誤”,便將它改辯糠紙歡名《傳音字譜讀本》重刻出版,才遂心愿。

人物評價

郭師古的古音學成就,當時就受到很多人讚許。江西提學使司對《毛詩韻譜》的評價是“其《毛詩韻譜》一書,自足成一家言,應準與匯案,呈請學部審定,作為參考書可也。”至今,台灣輔仁大學中文系仍將此書列為“聲韻學”研究的必讀參考書之一。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發展史專業設專題介紹郭趨試促跨師古的古音學研究,該專業2006屆博士生余頌輝選擇《近代永新方音演變研究》為學位論文題目,在他所蒐集到的歷史文獻郭師古的著述是19世紀永新方音學術著作的代表。
郭師古有感於識字之難導致國人沒有文化,影響了國家的發展。他編訂傳音快字的初衷即宙民試在於改變這一局面。他是清末致力於文字改革的第一位江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