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峪白雲觀

郭峪白雲觀

郭峪白雲觀又稱石山廟,被列為第六批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位於郭峪古城南城門內,始建於明代,占地1128平方米。白雲觀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共有三院。有三道大門,分一重門、二重門、三重門,三重門建築布局各有不同。白雲觀“文命“時期拆毀,現白雲觀為2002重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郭峪白雲觀
  • 地理位置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
  • 占地面積:1128平方米
  • 景點級別:第六批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 別名:石山觀
地理環境,歷史起源,建築結構,文化發展,

地理環境

郭峪白雲觀又稱石山廟。白雲觀,具有“山上山,廟中廟”的奇特景觀;號稱“無梁廟”的文昌閣,高踞於蒼龍嶺上的松濤雲海之中,登臨有如入仙境之感;

歷史起源

舊時有人說:“三晉兩大奇,北有懸空寺,南有石山廟。”可見其影響之深遠。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補修白雲觀記》載:“御題‘午亭山村’之東為蒼龍嶺,邑之巨觀也。石筍峙其上,清泉涌其下,在堪輿家,有龍角龍涎之論。或又云:‘神龍之首不宜見,必築觀於巔,庶合堪輿之象。’觀成,以‘白雲’額之,此白雲觀之所由肇也。”其創建年代無考。白雲觀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共有三院。第一座山門門屋為倒座殿三間。像湯帝廟一樣,門前是寬大的石砌高台,有三個大門。從中間大門進入,即為戲台明間的底層,並不直通院內,而是在戲台下分開向左右轉彎,從次間出來進入第一進院。配房內供奉著黑虎和靈官,代替慣常把門的哼哈二將。兩邊廂房各為7間,為廟中的碑廊。
郭峪白雲觀

建築結構

據傳說,當年碑廊中有各種碑約50塊,分別記載了郭峪里的情況和建廟的緣由等等,可惜這些碑已在文革期間全被毀壞,一部分用來燒石灰,一部分則成為建房的石料。第一進院與第二進院之間約有2米高的高差,沿台階而上,穿過二山門到第二進院(即中院)。二山門東側為鐘樓,西側為鼓樓。鐘鼓樓均為方形平面,上下兩層,攢尖頂。據說鐘樓里的鐘專為定更使用,個頭很大,在建樓之前先吊好鐘,再建樓。中院的大殿為三開間,用槅扇分隔為前後部,前部是供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殿,有神像。東西廂房供道士居住使用。第三進院即上院,正殿三開間帶前廊,為三教堂。
郭峪白雲觀
上院的東配殿為閻王殿,西配殿為七龍殿。在院子正中,有一拔地而起的原生岩石,高約4米,直徑約3米,稱為“山上山”,其上建有約1平方米的全琉璃小廟一座,小巧玲瓏,璀璨奪目。小廟內供玉皇大帝,稱“玉皇閣”。在上院西配殿北側,另有一塊天然岩石,呈長方形,高約1.2米,人們說這是龍腳石。

文化發展

舊時,樊溪河谷中的寺廟以白雲觀最大,風景最佳。年時節下,附近村民均要上山進香。尤其是每年六月初六至初八的廟會,人們在此唱戲歡慶,祈禱平安,熱鬧非凡。可惜的是,今天的人們再難以見到這種情景了。編者註:曾聽聞父輩說,廟中原有很多龜駝石碑。在文革中大多被燒了石灰。也算為社會主義做了貢獻。另近年此廟得以重修。
“文化大革命”中“破舊立新”,塔及廟均拆毀,成為郭峪村史上又一憾事。2002年,郭峪村重修了白雲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