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莊村(山東膠州市中雲街道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郭家莊是膠州最古老的村莊之一,郭家莊建村時膠州還沒有外城。據《膠西郭氏家族》載,早於元朝時即由郭姓立村,位置在膠城西關,“郭子實於元時由山東青州府(益都)遷居膠城西館”。當時的老郭家莊位於膠城西關永安門和兩眼水門(中雲閘)之間,隨著其它姓氏的隨機遷入,村莊逐漸擴大,北接雲溪河幹流,西靠城牆,南瀕郭家塋,形成了一個南北走向的很大的居民點。一條雲溪支流(俗稱東沙灘)從村東流過,很有點詩情畫意。民政部門為了便於管理,又分成了三個行政區:后街、中心街、前街。郭姓入村以來,人丁興旺,不少人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例如明朝名臣郭竹貞;郭家莊村民許多都是一旦筐簍逃荒過來的,除去一部分務農外,相當多的民眾靠打零工、挑蔥賣菜、工匠勞作維持生計。改革開放後,遷出舊護城河,成為一個村居合一的新行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家莊村
  • 戶數:206戶
  • 總人口:600人
  • 居住面積:180畝
政區人口,社會事業,經濟狀況,村居建設,

政區人口

郭家莊村東到護城河,西臨臥龍村,南與河頭源村接壤,北依西湖公園。全村共十五個姓氏,206戶,總人口600人,其中男291人,女309人,居住面積180畝,耕地面積為722畝。這兒交通方便,寺門首大街和龍州路縱橫貫通,村居風景幽美,空氣清新,地理位置優越,是發展二、三產業的黃金地段。

社會事業

投資100萬元,修築了沿河步行街、村民運動廣場、老年門球場,擴大了村老年活動中心,增設了全市第一條村級健身器材街,建起了高標準的村文化大院,配備了桌椅、書櫥、象棋、撲克,新購各類書籍3000多冊,活動中心的各種制度上牆,使全村人有了一個娛樂休閒的好去處,有了一個讀書學習的好場所,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通過婦女組織和老年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娛樂休閒活動,組建了老年門球隊、婦女秧歌隊、健身操隊等娛樂隊伍,並經常性地開展活動,滿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2004年又投資15萬多元重新啟動村幼稚園,對村民子女入托實行優惠政策。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村民福利提高了。全村村民每人每年發麵粉200斤;春節59周歲村民每人發放人民幣100元,年貨100元,60周歲以上每人發放人民幣200元,年貨折款200元,80周歲以上的每人發放人民幣400元,年貨折款300元;老人節每人領取現金80元;仲秋節每人領取物資折款200元;本村村民子女考上高中獎100元,大專獎500元,大本獎1000元,考上清華等七所名牌大學獎2000元,再獎單程飛機票一張(折款1000餘元),考取研究生的一次性獎勵壹萬元,在校學生年終考取級部前十名的將人民幣50元,村民子女入托的每月補助30元;軍、烈屬每年給予1200元生活補貼;70周歲以上老人過生日,每人贈送生日蛋糕、花籃;60周歲以上老人每月生活費30元,70周歲以上老人每月生活費40元,80周歲以上老人每月生活費50元,90周歲以上老人每月生活費100元。每年度評三戶等活動。在三個文明建設中獲得了山東省模範調解委員會、青島市安全村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五個好先進黨支部、計畫生育先進單位、計生協會先進村、老年體育先進單位等一系列的榮譽。

經濟狀況

郭家莊原來是一個街道居民和農戶混居的村落,農民以生產雜糧為主,居民大都以手工製作、為店鋪打工和搞一點小本的行商生意為生,貧農和街道貧民占絕大多數。解放以後,經歷了一段極不平坦的結構變動,1962年4月由德勝社分出組建為郭家莊生產大隊,到改革開放,形式才有了巨大改觀。改革26年開始1995年以來,農、副、工、貿齊頭並進,經濟發展勢頭明顯,1978年總產值才為8.0111萬元,人均產值為382元,上交稅金1213元;1988年總產值即增為184.4萬元,人均產值為850元,上交稅金10萬元;1998年總產值為6500萬元,人均產值為6800元,上交稅金86萬元;特別是2001年以來到2005年,總收入為8000萬元,人均7300元,上交稅金380萬元,固定資產已達4700萬元,每年收入360萬元,可支配收入達150萬元。全村勞力除從事農業生產外,還陸續開展了一系列的工貿生產,先後投資130多萬建立了磨坊、粉坊、機械加工廠、工藝美術廠、塑膠製品廠、日用包裝廠、石灰廠、劇材廠、橡膠廠等民營工廠,以及大車店、飯店等等商貿單位。現有內、外、民資企業20家,個體第三產業100餘家。村里又建起了110畝的鋼材市場,並配合市場的經營,在泰州北路建起8480平方米的二層網點房,引進了投資1500萬元的濰坊融道工貿有限公司和投資50萬美元的青島格林有限公司等二家內、外資企業。

村居建設

八十年代以前郭家莊村民均分散居住在郭家莊前街、中街、后街及郭家塋街,住宅均為平房。八十年代在護城河西岸開始建設新村住宅。86年至97年建平房138戶,共26000平方米;93年至95年建高層村民樓3棟,共126戶,8900平方米;2002年投資4000萬元建新村二層住宅樓220棟;2003年,投資210萬元建高標準辦公樓一座,面積1200平方米。從2002年起,投資160萬元對全村進行綠化、亮化、美化和硬化,共新添硬化路面7條共12000平方米,結束了雨天兩腳泥的歷史。投資80萬元,對村莊進行標準“四化”,實現水、電、通訊到戶,從根本上提高了全村人的生活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