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林

郭安林

郭安林,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生於1949年11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安林
  • 外文名:anlin-guo
  • 國籍:中國
  • 職業:教授
  • 性別:男
  • 學位:博士 
個人簡介,教育背景,工作履歷,主要講授課程,研究領域,科研,主要學術論文,主持或承擔科研項目,

個人簡介

履歷

教育背景

西北大學本科, 西北大學碩士學位,加拿大McMaster大學博士學位。

工作履歷

1982-1988年, 西北大學講師;1988-1989年,美國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訪問學者;1989-1994年,加拿大McMaster 大學助教兼助研;1997-1999年,加拿大Frontier Pacific Mining Inc. 地質師兼副總裁;2000-2002年,美國Keane Inc. 高級電腦程式員兼業務分析員;2003年至今,西北大學任教。

主要講授課程

The Dynamic Earth-Elemental Geosystem (雙語);Isotope Geology-Geochemistry (本科+研究生課程,雙語)

研究領域

主要由大地構造學、構造地質和地球化學的結合出發,從事前寒武紀地質、造山帶地質並引申至大陸地殼演化的研究。目前感興趣的問題:大陸地質中水平構造(板塊構造)與垂向構造(如地幔柱)的作用, 內動力地質作用與地表過程在地質作用中的相互關係, 深部過程與淺部構造的耦合作用, 前寒武紀大陸演化與現今構造的差異性研究等。在研究方法上強調地表地質研究與深部地球物理探測和地球化學(特別是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的多學科結合。
在過去的20多年地質研究中, 涉獵華北地塊南緣前寒武系, 秦嶺造山帶、崑崙造山帶、Penokean造山帶和Grenville 諸造山帶的組成及其構造演化研究。目前正在進行中國南方中上揚子現今結構構造研究,其中包括中上揚子三大構造層的空間展布格架研究;2.南方四大構造系統交接轉換關係建立;3.中上揚子全區現今三維結構構造模型(地殼-岩石圈結構構造框架模型)建模研究;4. 關鍵區段10km淺層結構構造模型構建。

科研

主要學術論文

在《Precambrian Geology》、《Science in China》、《中國科學》、《自然科學進展》、《岩石學報》、《地學前緣》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主要有:
1. Guo, A and Dickin, A.P., 1996. The southern limit of Archean crust and significance of rocks with Paleoproterozoic model ages: Nd model age mapping in the Grenville Province of western Quebec. Precambrian Research, vol.77, p231-241. 第1作者
2、Dicking, A.P and Guo, A., 2001. The location of the Allochthou Boundary Thrust and the Archean-proterozoic suture in the Mattawa area of the Grenville province: Nd isotope evidence. Precambrian Research, vol.107, p 31-43. 第2作者
3、Guo Anlin, Zhang Guowei et al., 2006. Geochemistr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IB and MORB in A’nyemaqen ophiolite zone: evidence of Majixueshan ancient ridge-centered hotspot. Science in China (D),50 (2):197-208. 第1作者
4、Guo Anlin et al. 2004.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Gonghe aulacogen in conjunction between the Qinling and Kunlun orogens in northeast Qinghai-Tibet plateau,Qinghai province, China. 32’nd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Florence, Italy (abstract). 第1作者
5、Guo Anlin, Zhang Guowei, Sun Yuangui et al., 2007. Geochemistr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te-Paleozoic maf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the Gonghe basin: Implications for Majixueshan triple-junction and east Paleotethyan archipelagic Ocean. Science in China (D), 50 (Supp II). 第1作者
6、郭安林, 張國偉,孫延貴等.2006. 阿尼瑪卿蛇綠岩帶OIB和MORB的地球化學及空間分布特徵:瑪積雪山古 洋脊熱點構造證據. 中國科學 (D輯), 36(7):618-629. 第1作者
7、郭安林, 張國偉,孫延貴等. 2007. 青海省共和盆地周緣晚古生代鎂鐵質火山岩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學及其地質意義. 岩石學報,23(4)747-754. 第1作者
8、Guo Anlin, Qiang Juan, Sun Yuangui. 2007. Indosinian Zongwulong tectonic zone o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8 (spec. issue): 558-559. 第1作者
9、郭安林, 張國偉,孫延貴等. 2007. 青藏高原東北緣多福屯第三紀鈉質火山岩及構造啟示. 地學前緣,14(3),73-83. 第1作者
10、郭安林, 張國偉等. 2004. 超越板塊構造:大陸地質研究的新機遇. 自然科學進展, 14 (7):729. 第1作者
11、郭安林, 張國偉,孫延貴等. 2005. 陸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 (TCN) 在地表過程與構造活動關係研究中的套用.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v.25, No.3. 第1作者
12、郭安林,張國偉等. 2004. 地質資料庫建立中的系統分析.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4(2): 203. 第1作者
13.郭安林, 張國偉,孫延貴等.2007. 共和盆地周緣晚古生代鎂鐵質火山岩地球化學及空間分布:瑪積雪山三聯點以及東古特提斯多島洋啟示. 中國科學 (D輯), 37(增刊):249-261. 第1作者

主持或承擔科研項目

1、“西秦嶺-松潘構造結形成演化與大陸動力學研究”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2級課題負責人);
2、青藏高原北緣宗務隆構造帶構造屬性及構造意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負責人);
3.中上揚子現今結構構造及海相油氣潛力(06課題)(屬”中國南方(中上揚子)大陸構造與海相油氣前景”項目二級課題)(中石化南方海相重大套用基礎項目,2級課題負責人);
4、塔里木東北緣及鄰區構造演化及油氣評價選區(河南石油勘探局,主要參加者);
5、東秦嶺—大別山北緣構造演化特徵(河南石油勘探局,主要參加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