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國學校

郡國學校的建立。代的郡國學校,是指以行政區劃 郡 、 國 為範圍的地方官學。郡守文翁,對於創建郡國學有顯著成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郡國學校
  • 類型:學校
  • 朝代
  • 建立者:文翁
學校簡介,發展歷程,

學校簡介

據《書·循吏傳》)記載:文翁推行儒家的仁政之說,重視教化。他任太守期間,為改變當地落後的風習( 蠻夷風 ),選拔縣郡小吏中的優秀之士,派遣京師,受業博士 ,學習儒經和代的律令 ,學成歸,從而引進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與此同時,文翁又在城都市創設官立學府(謂之學宮 ),收招生徒,免除他們的徭役,學成之後,授以重任。他還採取了各種誘獎進學的辦法,取得相當的社會影響。文翁興學,有顯著的成就。此事得到武帝的賞識,為了統一全國的政治思想,他詔令全國: 郡國皆立學校官。雖然郡國學未能普遍設立,但是,作為由朝廷統一管轄的封建社會的地方官學,卻由此而產生。
郡國學校的建立。代的郡國學校,是指以行政區劃 郡 、 國 為範圍的地方官學。郡守文翁,對於創建郡國學有顯著成就。

發展歷程

太學建立之後,郡國負有舉薦博士弟子的職責,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之下,代的地方官學進一步發展起來。至平帝始三年(公3年),由於王莽的提倡和主持,朝廷頒布了地方官學制度,代的郡國學才得以普遍設立,並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
郡國學校的建制。代的地方官學與行政區劃是相一致的,分別稱為學、校、庠、序。由課程設定可知,學與校程度相當,有經師之設;庠與序程度相當,有《孝經》師之設,比學、校低一級。有的專家認為,學、校大致屬於中學,庠、序大致屬於國小。當然,這都不是今天所說的中、國小,只是就其教學程度的高低差別而言的。代地方學校的教官,其供奉相當於卒史。
帝時,由於郡國學有所發展,朝廷頒布 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書·儒林傳》)。說郡國經師俸祿大約為百石,俸月為十六斛,享受中等官吏的待遇。漢代沒有專門的教育行政機構,地方學校的隸屬關係,記載不詳。郡文學多為學者名流擔任。東漢還有 文學祭酒 (或學官祭酒)的職稱。郡文學增進地方教育的事跡,史籍亦有記載。漢代郡文學,有可能為兼管地方文教的行政長官,這一建制延續到三國代學者黃本驥在《歷代官職表》中標示:西漢的郡文學和東漢的文學祭酒,相當於後世的府儒學教授,官居校、學經師之上,看來也是教學與行政兼管。鄉的《孝經》師則隸屬於 司隸校尉 (《後漢書·百官四》)。平帝時,由於王莽的提倡,在郡國又設立了專門教育皇親宗室的宗師 ,尊稱為 宗卿師.東漢時期,郡國學設定比較普遍,邊陲辟壤都建了學校,例如西北的武威、東北的東、西南的九真(即今越南河內以南)等地都設立了郡國學。這在古代社會,是件很了不起的大事,說漢代統治階級對教育是相當重視的。
郡國學校以社會教化為宗旨,這鮮地體現在各地立學設教的目的。
例如文翁,是為了改變 地辟陋有蠻夷風 的狀況才在地興學的。再如丹陽太守李忠, 以丹陽越俗不好學,嫁娶禮儀,衰於中國,乃為起學校 (《後漢書·李忠傳》)。均任辰陽長時,為了改變當地信鬼神的陋習而 立學校,禁絕淫祀,人皆安之 (《後漢書·均傳》)。郡國學是這樣,庠序之教更是這樣,《孝經》師和鄉三老都致力於一鄉的教化。地方學校既講教化,因此特別重禮行禮。我國古代學校祭祀孔子即由此而興。據史書記載,一些郡守都曾令文學、校官、諸生演習禮容,藉以引導地方的禮儀教化。
致使漢代的地方學校都有春秋饗射文禮和升降揖讓之儀,成為朝廷推行社會教化的基地。這在當時,的確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除行禮之外,漢代的地方學校也學習經書。郡太守有的延請名師教授生徒,有的則親自授徒講學。
漢代的地方官學也有考問經學,根據成績優劣,斟酌授官的事。應當提到的是,在韓延壽的主持下,郡國之學還有 都試講武,設斧鉞旌旗,習射御之事(《後漢書·文苑列傳》)。由此可知,漢代的地方學校,尚屬草創階段,缺乏確的管理制度,辦學以推行道德教化為主,學習儒經,注重禮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