郞,同郎,區別是筆畫少一筆。

基本信息,基本字義,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拼音:láng
注音:ㄌㄤˊ
部首:阝
部外筆畫:7畫
總筆畫:9畫
結構:左右結構
五筆86:YVEB
五筆98:YVBH
倉頡:IVNL
鄭碼:SXY
UNICODE:90DE
四角:37727
筆順讀寫:點、橫折、橫、橫、豎提、撇、點、橫撇彎鉤、豎

基本字義

láng ㄌㄤˊ
◎同“”。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𠀤音廊。《說文》魯亭。《左傳·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郞。《注》魯地。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郁郞亭。
夜郞,地名。屬牂牁郡。
官名。《韻會》秦初置郞中令,其屬官有三署郞。漢官尚書郞。初,三署郞旣選入台,稱郞中,歲滿,稱侍郞。隋文帝諱中字,惟置侍郞。煬帝置六侍郞,其諸曹直曰郞,除侍字。
員外郞,亦隋置。
男子之稱。《唐書·房𤣥齡傳》高孝基曰:仆閱人多矣,無如此郞者。
婦謂夫為郞。《晉書·列女傳》謝道韞曰:天壤之閒,乃有王郞。
仆稱主亦曰郞。《唐書·宋璟傳》鄭善果曰:中丞奈何卿五郞。璟曰:君非其家奴,何郞之雲。
《正韻》與廊通。《前漢·東方朔傳》陛下今累郞台,恐其不高。
姓。《廣韻》魯懿公孫費伯城郞居之,因氏。
漢有郞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