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銀鐘

郝銀鐘

郝銀鐘,男,漢族,中共黨員,1968年生,山東省聊城市人。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高級法官。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

現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教授。

基本介紹

人物履歷,教育背景,工作經歷,職務任免,社會兼職,研究領域,主要成就,科研項目,學術著作,出版圖書,學術論文,所獲榮譽,

人物履歷

教育背景

1991年至1994年7月,在華東政法學院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獲刑法學碩士學位;
1997年9月至2000年7月,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獲訴訟法學博士學位;
2001年9月至2003年10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獲刑事法學博士後出站證書。

工作經歷

1994年7月至1997年9月,在山東省聊城市公安局,任偵查員;
2000年7月至2002年1月,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刑二庭,任助理審判員;在北京市委政法委,從事文秘及調研工作;
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律系副教授(2002年)、教授(2004年),其中:2004年10月至2006年6月在四川省掛職鍛鍊,任中組部、團中央赴川博士服務團團長、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助理,四川省青聯常委,同時兼任四川省眉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副院長,黨組成員;
2006年12月至2009年7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審判員、司法改革辦公室規劃室負責人,三級高級法官;
2009年7月至2016年7月,任國家法官學院黨委委員、第一副院長;
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中央第八批援助幹部法院系統總領隊,任西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員、審判委員會委員、副院長,一級巡視員。其中,2018年7月晉升正局級;
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任國家法官學院黨委委員、第一副院長(正局級);
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迴法庭分黨組副書記、副庭長、黨支部書記、一級高級法官,主持日常工作(正局職);
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刑四庭副庭長、一級高級法官(正局職);
現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雲山領軍學者。

職務任免

2022年12月3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八次會議通過,免去郝銀鐘的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四庭副庭長、審判員職務。

社會兼職

中國行為法學會黨總支委員、常務理事兼任法律風險防控研究會會長
中國法學會審判理論研究會理事
中華司法研究會常務理事
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理事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法律諮詢委員會委員
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員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研究員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
四川師範大學教授
西藏大學教授
大連海洋大學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套用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博士後合作導師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教授及刑法專業(刑事訴訟法、司法制度、證據法學方向)博士生導師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及法律方法專業博士生導師(2017年)
2024年1月,經廣州市人民政府同意,聘請為第三屆廣州市人民政府外聘法律顧問。

研究領域

刑事訴訟法學、刑法學、審判學、青少年法學、法律方法學、紀檢監察學、司法制度、司法的國際準則、法治基礎理論研究等。

主要成就

主持並完成多項國家級法學類課題。出版學術專著多部,其中《刑事公訴權原理》獲得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優秀著作一等獎,《中國青少年法律與司法特別保護制度研究》被指定為中直機關青年幹部指定學習用書。合著、譯著、主編法學類著作30餘部,發表專業論文60餘篇;主持並完成多項國家級法學類課題,研究領域為刑事訴訟法學、司法制度、青少年法學、刑事審判學。

科研項目

主持或參與的重點科研項目(不完全統計)
1.國家公務人員犯罪預防,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05年重大課題;
2.青少年法律與司法特別保護制度研究,主持,中直機關2004年重點課題;
3.青少年犯罪預防,主持,中直機關2006年重點課題;
4.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建設,主持,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重點調研課題;
5.死刑覆核程式研究,參與,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重點調研課題;
6.刑事訴訟法實施存在的問題,參與,美國福特基金會2003年課題;
7.中國刑事訴訟法實施問題對策研究,參與,福特基金會2004年課題;
8.北京市黑社會現狀與對策研究,主持,北京市市委2000年重大調研課題;
9.構建中國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主持,法務部2007年重點課題;
10.中國特色的法官教育培訓制度及其創新研究,主持,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度重大調研課題;
11.中國法治指數建設,參與,中國法學會2011年重點課題;
12.中國文化安全,主持,中央政法委2012年重大委託課題;
13.西藏法院審理危害國家安全犯罪若干問題研究,主持,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委託重大調研課題;
14.少數民族地區雙語司法問題研究,主持,最高人民法院2017年重大調研課題;
15.公益訴訟前沿問題研究,主持,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重大調研課題;
16.關於辦理危害稅收征管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聯合主持,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調研課題;
17.關於審理文物犯罪的指導意見,聯合主持,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調研課題;
18.關於依法嚴厲打擊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指導意見,聯合主持,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調研課題;
19.關於審理虛假訴訟罪的指導意見,主持,最高人民法院調研課題;
20.關於審理涉槍爆犯罪的指導意見,聯合主持,最高人民法院調研課題;
21.關於進一步完善尋釁滋事犯罪定罪量刑的指導意見,聯合主持,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調研課題
22.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子課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1年重大項目。

學術著作

1.《刑事公訴學原理》,專著,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2.《中國青少年法律與司法特別保護制度研究》,專著,民眾出版社出版;
3.《刑事庭審程式專題研究》,主編,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4.《刑事審判學》,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5.《證券違法與犯罪研究》,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6.《美國刑事訴訟法》,參譯,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
7.《刑事訴訟法學》,參著,法律出版社出版;
8. 國家司法考試指定用書,從2000年至2016年連年參著;
9.《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研究生教材)》,參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10.《刑事訴訟法學教程》,參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11.《外國刑事訴訟法教程》,參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12.《中國律師學》,參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13.《刑事訴訟法實施存在的問題》,參著,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
14.《刑事訴訟法實施存在的問題對策研究》,參著,中國方正出版社出;
15.《中國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現狀與社會保護政策》,參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6.《西方審判制度》,參著,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7.《中國當代憲政與人權熱點》,參著,崑崙出版社出版;
18.《刑事審前程式改革與展望》,參著,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
19.《青年文化的國際視野》,參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
20.《刑事審前程式研究》,參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
21.《法治與和諧社會建設》,參著,社會文獻出版社出版;
22.《遏制青少年犯罪新思維》,專著,中國法制出版2012年版;
23.《遏制腐敗犯罪新思維》,專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24.《刑事司法新思維》,專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25.《新刑事訴訟法學》,副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
26.《刑事訴訟法實務》,執行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
27.《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生教程》,參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8.《律師學》,參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29.《司法調解教程》,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30.《刑事審判實務教程》,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31.《法官綜合素養教程》,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32.《民法典理解與適用》,參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年版;
33.《建設公平正義型社會》,參著,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年版;
34.《人民陪審員崗位平培訓教程》,合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19年版;
35.《法官的新思維》,專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版;
36.《危害生產安全犯罪辦案手冊》,執行主編,法律出版社2022年版;
37.《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迴法庭典型疑難案件裁判要點與觀點》,主編,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
38.《中國青少年法律與司法特別保護制度研究》(修訂),專著,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
39.《遏制腐敗犯罪新思維》(修訂),專著,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
40.《公益訴訟前沿問題研究》,主編,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
41.《刑事司法新思維》(修訂),專著,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
42.《法官的新思維》(修訂),專著,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
43.《遏制青少年犯罪新思維》,(修訂),專著,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
44.《刑事公訴學原理》(修訂),專著,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
45.《刑法適用要點與裁判依據》,合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23年版;
46.《刑事訴訟法適用要點與裁判依據》,合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23年版;

出版圖書

  • 沒有更多了
作者名稱:郝銀鐘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12年7月
《遏制青少年犯罪新思維》是2012年07月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郝銀鐘。

學術論文

1.《偵檢一體化模式研究------兼論我國刑事司法體制改革的必要性》,《法學研究》,1999年第1期;
2.《1997年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1998年第1期;
3.《檢察權質疑》,《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4.《關於兩種起訴方式的比較》,《法學論壇》1994年第5期;
5.《略論刑事立案監督主體》,《河北法學》1993年第5期;
6.《應然與實然:關於偵檢權是否屬於司法權的隨想》,《法學》,1999年第6期;
7.《論檢察權的濫用及其防治》,《法學》,1999年第9期;
8.《論檢察官的當事人化》,《中國律師》,1999年第12期;
9.《檢察權研究》,《刑事法評論》,1999年第5卷;
10.《完善公訴程式結構制約機制芻議》,《法學》,1994年第2期;
11.《論批捕權的法理與法理化的批捕權》,《法學》,2000年第6期;
12.《論公訴權的制度誘因與價值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13.《論控辯平等是刑事訴訟的核心機制》,《求是,內部文稿》,2002年第4期;
14.《論法治國視野中的檢警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15.《改進輿論監督 化解社會矛盾》,《人民日報》(理論版),2003年12月4日;
16.《國際社會司法職權最佳化配置的最新走向》,《人民法院報》(理論版),2008年3月20日;
17.《論中國青少年法律與司法特別保護》,《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18.《論比例原則在中國的適用》,《法商研究》,2004年第6期;
19.《評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合理論》,《環球法律評論》,2004年第4期;
20.《刑事訴訟目的雙重論之反思與重構》,《法學》,2005年第8期;
21.《我國刑事訴訟目的批判》,《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
22.《邁向以正當程式保障人權新範式》,四川審判,2005年第4期;
23.《評檢訴合一訴訟機制》,《法制日報》(理論版),2006年8月3日;
24.《刑事公訴案件一訴即審現象透視》,《法制日報》(理論版),2006年7月13日;
25.《解析法律統一適用的價值追求與機制保障》,《人民法院報》(理論版)2008年2月27日;
26.《當代法院制度改革的多重價值》,《法制日報》(理論版),2009年10月28日;
27.《科學實踐司法的人民性》,《人民法院報》(理論版),2008年11月6日;
28.《走向人民民眾公認的司法》,《人民法院報》(理論版)2008年8月12日;
29.《檢察機關應否介入死刑覆核程式》,《法制日報》(理論版),2007年6月8日;
30.《探索“鑑定結論打架”的出路》,《中國司法鑑定》,2006年第3期;
31.《論我國刑事訴訟中運用司法鑑定制度的完善》,《中國司法鑑定》,2006年第6期;
32.《國際社會未成年犯司法保護的新視角——以刑事和解為中心》,《青少年犯罪研究》,2007年第5期;
33.《當代中國法院制度改革的多重價值維度探析》,《法律適用》,2010年第2-3期;
34.《案件數據的程式意義》,《法制日報》(理論版),2006年8月31日;
35.《雙重裁判機制下的刑事訴訟程式改革之困境---兼論學術倫理》,《法律思想》,2006年11月19日 ;
36.《國家司法的根本使命》,《法治與和諧與社會建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6月;
37.《國際社會司法職權最佳化配置的基本走向》,《人民法院報》(理論版),2008年3月20日;
38.《檢警關係原論》,《中國司法評論》,2002年第5卷;
39.《刑事公訴學論綱》,《法學博士後論叢》第一卷(2004年);
40.《檢警關係制度原理論》,《刑事法評論》第13卷(2003年);
41.《論審判權的中央化》,《四川審判》,2008年第3期;
42.《無罪推定原則的基本內涵與價值構造分析》,《中國法學網》,2004年9月28日;
43.《論“複印件主義”公訴方式》,《刑事法評論》第6卷(2000年);
44.《1998年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1999年第1期;
45.《1999年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2000年第1期;
46.《檢察機關的角色定位與訴訟職能的重構》,《刑事法評論》第4卷;
47.《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調查報告》,《法律適用》,2007年第4期;
48.《“撤回起訴”現象應予廢止——兼談司法解釋越權無效原則》,《法制日報》(理論版),2006年9月28日;
49.《刑事公訴案件“一訴即審”現象透視》,《法制日報》(理論版),2006年7月20日;
50.《中國檢察權研究》,《刑事法評論》(第5卷);
51.《[人民法院三五改革綱要]解讀》,《法制日報》(理論版)2009年2月25日。
52. 《當代中國法院制度改革的多重價值維度》,《法律適用》2010年;
53.《探索經濟社會發展新模式》,《人民司法》2008年第15期;
54.《法院文化建設應注重三個方面的問題》,《人民法院報》(法律文化版),2011年12月9日;
55.《邁向人權保障的大憲章》,《中國審判》2012年第4期;
56.《未成年人國家親權悖論與修正》,《法律適用》,2012年第3期;
57.《存大視野,做小事情》,《民主與法制》2013年第11期;58.《論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社會調查制度》, 《社會科學家》 2012年第2期;
59.《論少年司法處遇個別化原則——基於相關國際準則的分析》,《廣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
60.《論未成年人非刑化國際準則》,《法律適用》2012年第6期
61.《論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的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湖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62.《論批捕權的最佳化配置》,《法學》,1998年第6期;
63.《十年中國:刑事訴訟法學邁向“保障論”》,《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9月14日A-06版;
64.《司法權去地方化的制度構想》,《人民法院報》2013年6月24日第2版;
65.《論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兼談新刑事訴訟法第270條的完善》,《人民司法》2013年第1期;
66.《如何避免冤假錯案----亟待創設檢警關係新模式》,《人民論壇》,2014年第24期;
67.《法院去地方化的法理依據與最佳化路徑》,《法律適用》2013年第7期;
68.《法院適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實證研究---基於587份裁判文書的分析》,《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
69.《域外公益舉報人保護制度比較研究》,《中國套用法學》2021年第3期;
70.《論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公正司法》,《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21年第5期;
71.《批捕權與司法公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年第6期;
72.《司法鑑定制度完善論——以國際刑事司法鑑定人制度的特點為視角》,《中國司法鑑定》,2010年第5期;
73.《應將堅守司法良知確立為憲法法律基本原則》,《理論視野》2015年第7期;
74.《論國際刑事司法鑑定人的特點》,《中國司法鑑定》,2010年第5期;
75.《大數據條件下司法公開對我國法官制度的新要求》,《學術交流》,2017年第12期;
76.《被告人訴訟權利與程式救濟論綱》,《中外法學》,1999年第3期;
77.《虛假訴訟罪的司法難題與對策研究》,《法律適用》,2022年第9期;
78.《有限理性、法官職業倫理與法官職業豁免》,《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第9期;
79.《堅守司法良知原則應入法》,《人民法院報》理論版,2015年7月6日;
80.《論毒品數量計算在司法實踐中的重構》,《法律適用》2019年第13期;
81.《論公訴方式的結構性缺陷及其矯正》,《法學研究》,2000年第4期;
82.《建構凝聚時代精神的新刑事訴訟法學》,《法律適用》,2013年第1期。

所獲榮譽

1、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3年)
2、首屆全國審判業務專家(2009年)
3、第六屆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候選人(2010年)
4、2003年度榮獲團中央、青年政治學院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
5、2003年度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博士後學術論文獎;
6、2004年度榮獲團中央、青年政治學院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
7、2005年度榮獲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中國人民大學教材《刑事訴訟法學》(參著 );
8、2005年度榮獲四川省眉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9、2006年度榮獲四川省法院學術論文一等獎;
10、2006年度榮獲最高人民法院優秀調研成果獎;
11、2007年度榮獲最高人民法院優秀公務員嘉獎;
12、2009年度榮獲全國首屆審判業務專家稱號;
13、2010年榮獲第六屆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提名獎;
14、2014年榮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案例教學);
15、2017年度榮獲最高人民法院優秀調研成果獎;
16、2017年度榮獲西藏高級人民法院優秀公務員嘉獎;
17、2017年度榮獲西藏高級人民法院重大專案個人三等功兩次;集體三等功兩次;
18、2018年度榮獲西藏高級人民法院重大專案個人二等功一次;集體二等功一次;
19、2018年度榮獲西藏高級人民法院優秀公務員嘉獎;
20、2019年榮獲西藏法院首屆審判業務專家稱號;
21、2020年度榮獲最高人民法院優秀調研成果獎;
22、2021年度榮獲最高人民法院集體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