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德苗寨

郎德苗寨

朗德上寨,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距凱里市區27公里,距縣政府雷山17公里,是貴州省東線民族風情游的重點村寨之一。分上下兩自然寨。對外開放的是上郎德,因此正規一點的叫法應該是“朗德上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郎德苗寨
  • 地理位置: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60元 (不含觀光車票)
  • 著名景點:吊腳樓、蘆笙堂、風雨橋、揚大六故居
郎德苗寨,村內情況,民族風情旅遊點,

郎德苗寨

作為全國第一個民俗風情村寨遊覽地這裡是有名有實:吊腳樓、蘆笙堂、風雨橋一個都不少。節日期間或旅行團來到時會有熱情的迎客儀式和盛大的蘆笙舞、銅鼓舞、板凳舞等苗族歌舞表演。後來在各地興起的“民族村”都是在它的啟發下建立的。郎德上寨坐落在苗嶺主峰雷公山麓的巴拉河上游,距黔東南州府凱里市27公里,距雷山縣城17公里。公元1855-1872年,清鹹豐同治苗民反清,抗暴失敗後,因這裡是義軍將領楊大六的大本營,清軍征戰了18年才將其平定。
朗德苗寨朗德苗寨
這是一個有百戶人家的苗族村寨。郎德上寨系苗語“能兌昂糾”的意譯,“能兌”即歐兌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糾”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屬郎德地片上方,故名。寨內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特徵,所以又稱為“長裙苗”。郎德鎮具有著得天獨厚的民族旅遊資源,鎮內有享譽海內外的“中國民間歌舞藝術之鄉”、“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和“蘆笙之鄉”。朗德上寨古建築群被列為我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大六,苗名陳臘略,鹹同農民起義首領之一。相傳他跨上戰馬,勇猛異常,嚇得清兵驚問“他是誰?”但聽苗民讚譽道:“羊打羅!”苗話“羊打羅”即“凶死了”、“勇敢極了”之意。清兵不懂苗話,誤以為這位身先士卒的悍將叫“楊大六”,於是便上了書,以至外人不知其真實姓名。

村內情況

至今全寨有147戶,500多人,全部是苗族同胞,以陳、吳二姓為主。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環抱,茂林修竹襯托著古色古香的吊腳樓,蜿蜒的山路掩映在綠林青蔓中,悅耳動聽的苗族飛歌不時在曠野山間迴蕩。寨前一條彎彎的河流宛如蛇龍悠然長臥,南面有松杉繁茂的“護寨山”,北面有楊大六橋---“風雨橋”橫跨於河畔上。過橋可攀登養牛坡,還可觀賞楊大六當年反清抗暴時築起的碉堡和戰壕。寨內吊腳樓鱗次柿比。吊腳樓上裝有“美人靠”供來客休息。“美人靠”平時又是姑娘們刺繡的好地方,具有獨特的苗寨風格。村上的小路全以鵝卵石鋪設,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寨子中央有一個大蘆笙場,地面是用鵝卵石以仿古代銅鼓面十二道太陽光芒和飛奔的駿馬,南上方還設有“楊大六文物博物館”。館內陳列著當年楊大六領導反清抗暴時的刀、叉、頭 盔、鐵炮等戰鬥武器。
苗族女孩苗族女孩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和朝廷的追殺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暴露予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現在的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當代苗族青年作家、知名記者南往耶這樣寫到:“苗族是一個不斷被驅趕甚至被消滅的民族,但他們一直沒有對信念和天主的放棄,自五千年前開始,爬山涉水,經歷千難萬苦,從中原逃到雲貴高原和世界各地,朝著太陽落坡的地方尋找故鄉,用血養育古歌和神話,沒有怨恨,把懸崖峭壁當做家園,梯田依山而建,信仰萬物,崇拜自然,祀奉祖先,感謝仇人。”進郎德上寨,首先要飲十二道攔路酒,然後才沿著石板小路走進寨子中央的蘆笙場。在郎德將會欣賞到敬酒歌、苗族飛歌、蘆笙 舞、銅鼓舞、板凳舞、集體舞等豐富多彩的苗族民間歌舞。或許,這就是苗族的文字吧。

民族風情旅遊點

1985年,郎德上寨作為黔東南民族風情旅遊點率先對外開放;1993年載入《中國博物館志》;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聞名中外,是旅遊觀光、考察苗族文化、領略苗族風情的首選村寨。朗德上寨以魅力無窮的苗族歌舞,絢麗奪目的苗族銀飾,獨具匠工的吊腳樓,古色古香的鵝卵石道,抗暴英雄楊大六故里,熱情好客的民族禮儀迎接海內外賓客。
郎德苗寨
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朱鎔基、喬石、賀國強等國家領導人到過郎德上寨視察,幾十個國家的貴賓來過這裡參觀。郎德上寨,每年接待中外遊客3萬多人次,成為貴州東線旅遊熱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