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姓

郇姓

郇(Xún,Huán)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姬葡之後,後人以國名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郇姓
  • 拼音:Xún,Huán
  • 相關文獻:《姓纂》、《廣韻》、《鄭箋》
  • 得姓始祖:郇侯姬葡
姓氏源流,郇姓起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郡望堂號,通用對聯,

姓氏源流

郇姓起源

據載,周文王第十七子姬葡受封於郇(今山西省臨猗縣境內)為伯爵,史稱郇侯、郇伯,建立郇國(Xún 音)。春秋初年(公元前677年)被晉國晉武公所滅,其後裔遂以國名郇為姓,稱為郇氏。

得姓始祖

郇侯。首先,姬姓郇國或“荀叔”的始封地或“緣由”,應該與作為我們共同始祖黃帝的後裔的“筍”姓氏族或方國密切相關——“筍”字的讀音和“筍國”的位置,都決定著“荀叔”或“郇叔”的稱謂。可以肯定地說,姬姓郇國或“荀叔”的封建,正是因為此前有一個由黃帝後裔建立的“筍”姓方國,而且該方國就位於今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北部的黃河流域(今山西省新絳縣、侯馬市、絳縣一帶)。
西周初年,周武王將文王第十七子、同父異母弟弟姬葡分封於古郇國,稱為郇侯(也稱為“荀叔”或“荀侯”)。1961年在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銅器中有《荀侯盤》,其銘文曰:“荀侯乍叔姬賸(媵)般(盤),其永葆用享”;1974年在山西省聞喜縣上郭村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銅器中有荀侯匜(yí),其銘文曰:“荀侯稽作寶匜,其萬壽子子孫孫永寶用”。這些盤、匜約為夷王、厲王(公元前885年~公元前842年)時器物,器物的主人即屬荀氏家族。關於古郇國立國最權威的表述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富辰說,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後來的文獻大都沿用此說。而《史記》進一步斷定,“伯邑考、發、管、魯、蔡、曹、郕、霍、衛、聃”等十人是武王的同母兄弟,從而側證了首代郇叔的庶子地位。《逸周書·王會解》(大約屬春秋時期作品)說,“成周之會……唐叔、荀叔、周公在右、太公望在左”(約在公元前1020年左右),表明那時的“荀叔”年富力強,朝中地位顯赫。《詩經·曹風·下泉》也說“四海有王,郇伯勞之”,也說明了郇侯晚年在西周政壇上的重要地位,有可能是掌管數國的“太伯”。另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昭王六年(公元前990年),王錫郇伯命”。這是周昭王賜予“郇叔”的表彰性賞命,此時已是武王立國近60年,歷經武、成、康和昭四代國君,自然功勳卓著。古郇國最初定都於今新絳西,山西省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東,都屬於古郇國的疆土。後來,隨著晉國的崛起,古郇國不斷受到擠壓並最終被晉武公所滅。
唐朝郇謨之前讀“郇”(Xún 音旬),至唐代宗時因冒死諫言有功於朝廷,被賜姓“郇”(Huán 音環),因而,郇謨乃郇氏之鼻祖也。青州《郇氏族譜》舊譜據《綱鑑》卷五十二(明)對此做了詳盡敘述:唐代宗大曆八年(公元773年),“秋九月,召郇(音詢)模入見”。“晉州(今山西省臨汾市)男子郇模,以麻辮髮,持竹笥葦席,哭於東市。人問其故,對曰:‘願獻二十字,一字為一事;若言無所取,請以席裹屍,置筐中,棄於野’。京兆以聞。上召見,賜新衣,館於客省。其言‘團’者,請罷諸州團練使也,‘監’者,請罷諸道監軍使也’。代宗見字,心中大悅。曰:‘朕發政施仁,不料苛刻而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道。理宜撤職查辦。使官舞弊,朕一字不知。卿家獻二十字以還吾意,是汝之功也。賜姓郇(環)音’。”
作為當今荀姓始祖的“荀息”,名黯、字息,出生於山西翼城的息城(今山西省襄汾縣南賈鎮的荀董村),本姓原氏,所以又稱原氏黯,在春秋初年曲沃晉武公滅翼後,任武公大夫,並在武公滅荀/郇後,獲賜荀國舊地作為封邑,並因此以荀為姓,史稱荀息或“荀叔”。也就是說,荀氏先祖正是西周姬姓“郇國”的“亡國元兇”。荀息後代又分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由於古代漫長時間內“郇”、“荀”混用,今天很多荀姓也把郇侯作為自己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郇氏是當世稀姓,人口數量較少。一般來說,自春秋時代直到唐宋時期,絕大部分郇姓先祖都生活在今山西、陝西一帶,尤其是山西省的中南部,即古代的絳州或晉陽府。元明以後,由於各種原因,特別是明初的數次大移民,郇姓先祖大規模外遷至河南東北部、江蘇中北部、山東中西部、陝西與甘肅等地區,形成了目前的幾個較大群落。
據青州《郇氏祖譜》記載,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鋼、鈴、鎮、鐸弟兄四人因戰爭(明英宗土木堡之戰)自北直隸省棗強縣舉家南遷於山東省青州府,唯鐸公一人留居,其他三人不知所往,生2子,子生8子,8子再生24子,是為24枝。除青州本地外,黃縣、沂水、淄博以及濰坊各縣市也有分布,人丁旺盛。

歷史名人

郇 越(Xún 音旬):西漢太原人,字臣仲,與族弟郇相一起舉州郡的孝廉、茂才,生活在西漢末至王莽新政時期(公元前32~公元24年)。曾散發先人遺留下的資財千餘萬給九族,人們都讚揚他的高風亮節。
郇 謨(Huán 音環):唐代晉州人。唐大曆年間,宰相元載專權,賄賂公行,荒淫奢侈,曾規定論事須逐級上報宰相後,才能上奏皇帝。郇謨用麻束髮,手持竹笥(Sì 音四,盛飯或衣物的方形竹器)、葦席,在長安大街上邊行邊哭。有人問他,他說:“我有三十個字,要獻給皇上,如果不能用,便用這竹笥盛我的屍體,用葦席裹著扔掉。”代宗聽說後,召見了他,並賜給他衣服,讓他住在內客省。他獻上那三十個字,每字論一件事,多是元載的罪狀。後來,元載果然因權勢太盛,犯罪被殺。
郇 旃(zhān音沾):明初沭陽人。明洪武三十三年或建文二年(1400)考中進士,洪武三十五年或建文四年(1402)、永樂元年(1403)由進士先後授右、都給事中(分別為從七品和正七品)。郇旃為明開國以來沭陽首名進士,全縣官民無不振奮,儒林為之傾倒。郇旃為官清廉,敢於匡正弊端,見識高人一等,每有奏請,明成祖無一不聽,寵遇冠於一時,後升任鴻臚寺少卿(從五品),卒於永樂六年(1408)六月二十三日,《明太祖實錄》卷八十有“小傳”。

郡望堂號

1、郡望
平陽郡: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治所在平陽,相當於今天的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隋以前的平陽,在今山西省臨汾西南;從隋起,在今臨汾。
2、堂號(缺)

通用對聯

〖郇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散財高節;
持笥精忠。
——李文鄭撰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太原人郇越。
下聯典指唐代晉州人郇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