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

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

郃陽提線木偶戲一般指本詞條

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陝西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郃陽提線木偶戲(又稱“郃陽線胡”),地處渭南黃河之濱,與山西西部地區相鄰,是中國北方提線木偶的獨有之秀。明末清初,號稱“關中八高士”之一的郃陽舉人李灌(向若)對線戲的唱腔、音樂、劇目及木偶製作等方面作了較大改革,使其更趨於完整化、戲曲化。清乾隆、嘉慶、同治年間曾多次前往蘇州、揚州、北京等地演出,影響較大。該劇種包含了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技巧和創造性的獨有特技,賦予提線木偶以藝術生命,使之栩栩如生。線戲的唱腔、音樂蒼涼悲壯、委婉細膩,多具秦地特色。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92。2007年5月21日,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入選陝西省公布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92
  • 申報地區:陝西省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郃陽提線木偶戲,又被稱為郃陽線胡、小戲等。木偶源自春秋戰國時陪葬用的俑,木偶戲起於西漢初年,詳細可見唐段安節的《樂府雜錄·傀儡子》。從漢初至明,木偶戲從中原等地開始向外傳播,陝西合陽等地雖然很早就已經有木偶戲傳入,但一直都沒有形成本身的特點,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成熟的木偶藝術。
明末清初時期,李灌對合陽提線木偶戲進行了加上,他在配樂唱腔、人物造型、衣服飾品、表演技巧、製作工藝、臉譜等方面都作出了大膽革新,特別是在劇目方面,他提倡以內容健康、風氣淳樸富有生活趣味的故事為題材,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支持男女戀愛自由。經過李灌的加工和革新,合陽木偶戲最終成熟定型,清朝時期是郃陽提線木偶戲全盛階段。
民國初年,人們還用李灌創作的《七國齊》為辛亥革命宣傳,但這時由於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郃陽提線木偶戲已經開始衰落。
1952年,在合陽縣政府的倡導支持下,老藝人魏天才組織了線腔史上第一個全脫產的專業劇團——合陽晨光線劇社,藝人王孝前、王化南、王中緒均為該劇社的台柱子演員,使線腔的唱腔音樂、表演、服飾等都大大提高。
從1963年起,隨著合陽晨光線劇社人員的增多,演出分工越來越細,特別是女演員的加入,結束了男演女角的歷史。與此同時,大荔、朝邑、河南靈寶等地,也相繼成立了線腔專業木偶班社,對線腔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地的線戲社團同文化館、新華書店、電影公司等單位合併為毛澤東思想宣傳站,演唱以“八個革命樣板戲”為代表的“欽定”節目,使得線戲劇種再遭劫難。不少地方,竟將線戲劇目、音樂曲譜與服裝道具,毀於一旦。
1977年以後,各地劇社懷著驚悸的心情嘗試恢復傳統劇目,由於老藝人與中青年藝術工作者的艱辛努力,才使停演十餘年的線戲藝術重新恢復。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跟其他劇種一樣,郃陽提線木偶戲面對歌劇、話劇,特別是電影、電視、錄音、攝像、網路等的猛烈衝擊而逐漸走下坡路。

文化特徵

郃陽提線木偶戲專用聲腔,稱線胡腔、線腔或線腔調,為中國木偶戲所僅見。線腔音樂分線腔調和亂彈調兩部分。線腔調是線腔音樂的原有唱調,它起源於合陽流行的勸善調音樂,其曲調細膩、纏綿、悠揚、婉轉,用皮弦胡伴奏,打擊樂器有暴鼓、千鼓、手鑼、鐃鈸、勾鑼、梆子、馬鑼、錚子等。唱時錚子擊拍,過門用梆子擊拍。亂彈調是線上腔調音樂基礎上,吸收同州梆子(東路秦腔)音樂的演唱特色衍化而來。其音樂激越悲壯、慷慨昂揚,唱時樂隊伴奏,不再用馬鑼伴奏和錚子擊拍。線腔調多用於生(小生、文生)、旦角演唱,亂彈調則用於武生、鬚生、淨角等演唱,所以過去有“生(指武生、淨)不唱‘線’,旦不唱‘亂’”之說。同時線腔調和亂彈調很少混同在一本戲裡演唱,一個角色也不能在一段唱詞中混用“線”“亂"二調,直到20世紀20年代初,線戲搬上大舞台後,這種限制才有了改變。
線腔調分為慢板、二八板、小滾白、大滾白、尖板等,唱、白均在音樂間歇中進行。慢板和二八板是主要唱腔,有緊慢和花音、苦音之別。句式分十字、七字和長短句(剁句子),句式結構為三三四和二二三兩個基本形式。各板路的分腔互相有別,同是十字句,在慢板中是前三後七分腔;在二八板中,上句分腔,下旬一氣唱完,不再分腔;尖板每句都分腔,為前六後四形式。落板時,都按前六後四的形式分腔。唱腔的依音滑音,以及陪襯於唱腔和落尾的“咳嚷”“噯嗨”“央吭”等虛字,糅進了方言語音,形成郃陽提線木偶戲唱腔上的突出特點。丑角唱腔中的襯句“乃乖、乃乖、一乃乖”,即合陽方言中的“那個”之意。亂彈調分為慢板、二八板和尖板,只用於生、淨演唱,和線腔調不同,行腔時仍用樂器伴奏,梆子擊節。
線腔戲曲牌,常用弦樂曲牌。有《銀紐絲》、《殺姐己》(又名《長城》)、《重台》、《假重台》、《三變台》、《扭門栓》、《十娘奉琴》等十多種。其次是嗩吶曲牌,有《大開門》(分慢板和緊板)、《朝天子》、《水龍吟》、《小開門》、《柳青娘》、《背娃娃》《、石榴花》、《粉蝶》等。打擊樂長短不等,開場鑼鼓常用“十樣景”,以雙嗩吶主奏,鑼鼓伴奏。郃陽提線木偶戲曲牌,大多由合陽當地民歌小調發展變化而成,有著明顯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
合陽提線木偶樂器,除了鼓、鈸、鑼、笛、馬號、鼓板、餃子、梆子、嗩吶、月琴、三弦等外,還有三種專用樂器,即民間俗稱的“錚子、馬鑼、胡鬍子”。錚子:直徑7—8厘米,發聲錚錚悅耳,與舊日鄉村貨郎所用的錚子完全相同,線上腔調專用唱句中擊點節奏。馬鑼:比手鑼稍大,發聲圓渾、明朗,富有韻味,較能顯示線腔戲的獨特風格。胡鬍子:即皮弦胡胡,也叫母胡胡。弦以牛筋做成,琴弓是寬而厚的竹板,弓弦以馬尾系之,音色低沉渾厚。搬上大舞台後,皮弦胡作了改進,曲調更加柔和優美。
文武場一般配置四五人,具體分工為:鼓板懷一人,俗稱說戲的,統攬全局,還要掌握暴鼓、堂鼓、手鑼、馬鑼、截子五種打擊樂器,是線戲班社的頂樑柱。胡琴二人,笛子一人,梆子一人,兼管布景更換、前場擺設、搭戲等。
郃陽提線木偶戲的表演方法主要就是提線。而提線木偶的操縱難度大,要求手法靈活。表演前,先在戲台上搭一高約1.2米的長板台,前邊用布帳圍起。演出時,演員站在布帳後的木台上,手提木偶在帳前表演,通過線的傳導,把藝人的意圖變為木偶的動作。合陽線偶的系線根據每角的不同,分別分為5到12根不等。旦角線較多,除了頭、耳、手、腰,腳之外,還有腹及肘、膝等關節處的加線,算下來有多到20餘根的。懸控的偶人通常高80至90厘米,重3.55公斤。演出時,藝人巧妙地運用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技巧和方法,做出模仿真人的動作,如走,跑,跳、坐,騎馬,坐轎,舞槍弄棒、騰雲駕霧,掄水袖。踢紗帽,單雙閃官翅等難易不等的複雜動作,還可做摘帽子、搬椅子等特技動作,賦予木偶以藝術生命,動作相栩如生。

代表劇目

郃陽提線木偶戲的線腔劇目豐富,傳說有500餘本。劇目來源於民間說唱或小說演義以及民間故事,也有來源於元曲及明清雜劇,其中經久不衰,受民眾歡迎是“三箱二樓雙釵”等。“三箱”指的是《百寶箱》《西廂記》《囊哉裝箱》,“二樓”就是《謫仙樓》和《駕鴦樓》,“雙釵”是《金碗釵》和《雙鳳釵》。還有一部分藝人們即興創作的短劇,在該戲演完後捎帶演出(即加演),稱為“捎戲”,俗稱“梢戲”。代表劇目有《揀破米》《謫仙樓》《兩狼山》《聶先生教書》《昭君和番》《和氏璧》《馬壯借糧》《花柳林》《白衫漢》《周仁回府》《打金枝》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縱觀郃陽提線木偶戲,它獨特的風格,細膩的造型,高亢豪爽的唱腔,賦予木偶新的藝術生命,動作相栩如生,給當地人和中外遊客以聲情並茂,入耳中聽的藝術享受。郃陽提線木偶戲的傳統劇目意境美妙、文字優美,具有較高的文學性。

傳承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劇目被移植改編為舞台劇目,在陝西省內外享有聲譽。該劇種人才匱乏,市場蕭條,直接影響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如何保護這一傳統劇種,是一項較為重要的任務。
郃陽提線木偶戲所面臨的形勢是十分嚴峻的,由於歷史、社會的原因,這支根植於合陽一帶的民間藝術,竟日漸凋零,藝人星散,班社寥落,後繼乏人,倘若藝人去世殆盡,很可能根絕於世。近聞合陽、大荔文化主管部門組織成立專業的木偶戲班社,對郃陽提線木偶戲進行扶植,但對線戲藝術的理論探討,鮮有涉者。

傳承人物

王紅民,男,漢族,1968年6月出生,陝西合陽人。2008年2月15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為陝西省。
肖朋芳,女,漢族,1969年10月出生,陝西合陽人。2008年2月15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為陝西省。

保護措施

1960年,合陽縣政府批准招收學員80名,開辦“線腔藝術培訓班”,排演了傳統戲《隔門賢》《岳母刺字》等劇目。
1963年,山西芮城旅員48名到合陽學習線腔,回去後成立了以人代偶的專業線腔劇團。同年,藝訓班和秦腔團合併,成立了渭南地區線腔劇團,排演了傳統戲《鐘鼓記》《春草闖堂》,現代戲《歸隊》《我想錯了》等劇目。
1964年底,合陽多線木偶劇團與合陽線戲社合併,多線木偶的操縱技巧與表演手法,被這批受過專業訓練的青年演員,逐步吸收融合到線戲藝術的舞台表演中。與此同時,渭南專區黨政部門,又以合陽線腔藝術班為基礎,擴建為渭南專區線腔劇團,形成了北方線戲發展史上,第一個地區級的大型專業劇團。
1985年,王紅民於1985年組建了“合陽縣新藝線偶團”,並出任團長。在長期演練中苦心鑽研,對唱腔、木偶造型、提線都有重大突破,為郃陽提線木偶戲藝術增添了新的特色。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合陽縣線腔木偶劇團獲得“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偶戲(遼西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錦州市木偶劇團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5年6月,郃陽提線木偶戲在蒲城縣鹵陽湖開發區文典廣場由渭南市文廣新局、蒲城縣人民政府、鹵陽湖開發區管委會主辦,渭南市藝術中心、各縣市非遺保護中心承辦的以“保護成果、全民共享”為主題的慶祝第十個“全國文化遺產日”渭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展演展示活動中演出。
2018年10月26日—28日,郃陽提線木偶戲在西安曲江會展中心舉行的第三屆絲綢之路養老與健康產業國際博覽會上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