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荀生造石觀音像

邸荀生造石觀音像是北魏正光年間作品,現為文物,藏於故宮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邸荀生造石觀音像
  • 所屬年代:北魏正光五年
  • 尺寸:高28.5cm
  • 類別:石造像
基本信息,文物欣賞,相關白石造像,

基本信息

邸荀生造石觀音像邸荀生造石觀音像
材料: 曲陽白石
收藏: 故宮博物院

文物欣賞

邸荀生造石觀音像,北魏正光五年(524年),高28.5cm。
觀音頭戴三葉冠,束髮,頭向左傾,眉目清秀,略帶笑意。肩披披帛,下著長裙,裙下緣稍向外侈,頸系飾物,左手持蓮蕾,右手持玉環,胸平腹鼓,跣足立於雙瓣覆蓮座上,下為素麵基座。舟形帶狀火焰紋背光,頭光為五環同心圓。衣飾、背光、蓮蓬、覆蓮均給人以厚重之感,顯示出曲陽早期白石造像的特徵。將發願文刻於基座正面亦屬少見。其發願文:“武(正)光五年八月八日,邸荀生敬造觀音一區,上為皇家永隆,後為七世父母,己身眷屬,法界滄(蒼)生,同齊斯澤,□□待(侍)佛時。”北魏沒有武光年號,應為正光之誤,“區”為“軀”之俗寫,“滄”為“蒼”之俗寫,“待”則為“侍”之誤書。河北曲陽白石造像絕大多數為民間造像,筆誤與俗寫正是其典型特徵之一。

相關白石造像

1953—1954年,河北省曲陽縣城西南的修德寺(前身為隋朝恆岳寺)舊址出土了一批白石佛教造像,其中含紀年造像271軀,時代跨越北魏、東魏、北齊、隋、唐數朝,時間長達230年。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與青州龍興寺石造像、成都萬佛寺石造像鼎足而立,成為中國佛教寺院三大考古發現之一。國家文物局組織發掘的這批造像出土後全部運至北京,由故宮博物院負責拼對、粘接、修補等工作。工作完成後,國家文物局將部分精品留存故宮博物院,其餘撥交河北省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等單位。
4世紀中期,隨著佛圖澄在後趙統治區傳教活動的開展,這一地區的佛教信眾迅速增加,佛教造像活動也日益頻繁。曲陽出產漢白玉石料,這種石料硬度不高,溫潤細緻,非常適合雕刻。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曲陽便有了自己的雕刻作品和工匠傳承系統。佛教作為新的題材傳入河北後,當地的工匠為了迎合道俗的需求,創造出了獨具藝術特色的曲陽白石佛教造像,使曲陽成為河北白石佛教造像的中心。曲陽白石佛像可以劃分為北魏晚期至東魏前期、東魏後期至北齊前期、北齊後期至隋朝、唐朝四個階段。主要題材有彌勒、釋迦、釋迦多寶、觀音、阿彌陀等。造像多數形體較小,透雕的廣泛運用使其立體形象更加突出。色白如玉,更增加了造像的純淨莊嚴。數量眾多的發願文為研究同類造像與當時人們的佛教信仰提供了依據。本展覽意在通過這些精美的石刻造像使觀者透過香花之迷離、輕煙之縹緲,尋到真,發現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