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翻簧竹刻

邵陽翻簧竹刻

邵陽翻簧竹刻是優秀的傳統民間工藝品。它誕生於清代乾隆年間,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翻簧竹刻以在竹材的自然本色上作藝術加工取勝。製作時,首先要挑選優質適用的楠竹,取出裡層,經過特殊的加工處理後,與木坯膠合在一起,即可做成各種器型,然後在上面雕刻作畫,前後要經過80多道工序才能得到成品。

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邵陽翻簧竹刻第一次向海內外展現它的藝術魅力。當時5名左姓雕刻藝人精心製作了1隻“荷葉花瓶”,獲得了博覽會銀質獎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邵陽翻簧竹刻
  • 外文名:Shaoyang carved bamboo ware
  • 屬性:優秀的傳統民間工藝品
  • 誕生於:清代乾隆年間
  •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 發源地:邵陽
起源與工藝流程,製作,特色,

起源與工藝流程

邵陽翻簧竹刻不僅已成為湖南省的一個獨具特色的畫種,而且引起了中國版畫界的髙度重視和關注。中國版畫家協會主席李樺就曾高興地譽之為“邵陽竹版畫”。隨著我國城鄉人民物貭、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既具有美學欣賞價值又具有廣泛實際使用價值的特種工藝珍品邵陽翻簧竹刻,必然會越來越受到社會和人民的喜愛和重視。
竹簧又稱“翻簧”,《辭海》概述 :“竹簧工藝,亦稱翻簧,中國民間工藝品之一,主要產地有湖南邵陽。”其工藝流程是:取大型楠竹為材料,去節、去青後,僅留約1.5毫米內壁竹簧(指竹筒內壁一層薄如蟬翼的竹衣,其質光脆),將其煮、曬、壓平後,再貼上、鑲嵌在木胎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刻飾各種人物、山水、花鳥等紋樣。竹簧的技法主要有陽文線刻、淺浮雕等。陽文線刻是在不到2毫米厚的竹簧上進行線刻,要求精美細雅,在細微處,刀鋒細如遊絲,毛髮清晰可辨。而浮雕技法難度更高,進刀太深,會穿透竹簧,過輕效果又不明顯。這就要求藝人要有豐富的經驗和紮實的技藝功底。竹簧加工複雜,技術含量很高。

製作

邵陽翻簧竹刻,系採用優質楠竹的竹簧,與紅木粘合造型,再經過跑黃、設計、刻版、貼樣、雕刻、噴漆、拋光等多種工序加工而成。竹簧對於普通竹木加工而言,乃是廢品。而民間藝術家卻能化腐朽為神奇,充分發揮竹簧色澤富麗、質地細密、性脆而堅且無橫順之分的優勢,將其作為施展器型製作和鋒刃技藝的上乘材料。
器型製作是竹藝製品的基礎。它包括下料、拋光、膠合、清修、成型等工序。竹簧沒有多少可塑性,利用豬皮膠使竹簧和紅木粘合,再經過強壓,製成各種各樣的器型。雕刻則是使器型成藝的中心環節。缺少了這個環節,就不能成其為工藝品。在雕刻的技巧方面,翻簧竹刻是十分講究的,歷代有名的雕刻藝人都是被奉為雕繪大師和民間藝術家的。

特色

藝術表現形式通常有陰紋素刻、陽紋雕刻、鏤空雕、電繪、硝酸腐蝕、彩刻、鑲嵌幾種。陰紋素刻是竹刻藝術的傳統絕技,主要憑藉刀法的蒼勁或纖秀來創造意境,既不著色,也沒有其它任何東覀的敷衍,猶如國畫中的白描全憑線條造型一樣;陽紋雕刻亦稱浮雕,畫面是竹簧,襯地是紅木,紅木襯地上往往還用鐵釘釘成絨狀,憑藉芽黃和棗紅的色彩對比,組成淡雅、美觀、詩意盎然、立體感強的畫面;鏤空雕多見於三層竹簧粘合成的圓的器型產品,沒有襯地,而將背景鏤空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可以充分體現雕刻的技巧;電繪是根據電熱的原理,用一種特製的電筆,在竹簧上面烙燙,藉以產生炭化效果,隨著著力的大小、用筆的快僈,使畫面產生多層次的濃淡變化,彌補了雕刻不宜反映油畫和素描效果的缺陷;硝酸腐蝕多用於畫面的局部,可以產生一種非常柔和自然的咖啡色調,這是色彩效果所無法達到的神奇意境;彩雕則同時運用素雕和色彩,刻繪色彩斑爛的畫面;鑲嵌一般用於巨幅掛屏的框線或小巧玲瓏的提箱,這是一項高難度的工藝,完全用竹蔸薄薄的橫切面,鑲嵌成古色古香的古錢幣圖案,任何人見了都禁不住要發出由衷的驚嘆。
邵陽翻簧竹刻源遠流長、歷史悠乆。據傳,它原本盛行於福建上杭和浙江嘉興等地,約於清朝同治年間或更早一些時候傳入卲陽。但一經傳入,就對雕刻工具和雕繪技巧大膽進行了革新,並且迅速成為全國的重點產地。翻簧竹刻的前身,是將竹筒劈成六瓣,用牛膠粘合做成橫斷面為六邊形的竹青在內、竹簧在外的筆筒,上刻蘭竹詩詞,專作秀才舉人書窗清供一類的文具兼陳設品。隨著社會需求和人們喜愛程度的增大,一些篾匠手工藝人和基層知識分子相結合,又共同研究試製成功了竹簧片,並改用豬皮膠作粘合劑,創造了竹簧和紅木粘合的器型,打破了原先產品的單一性,產生了茶葉盒、煙盒、文具盒、座屏、掛屏等欣賞和實用兼備的工藝美術商品。湖廣總督張之洞為了向朝廷獻媚,曾定製一把翻簧竹扇作為貢品,後又定製了翎毛筒、絲煙盒、朝珠盒等翻簧工藝珍品為慈禧太后祝壽;邵陽籍近代著名軍事家蔡鍔將軍也曾攜帶刻有嘉慶年號的翻簧竹刻特產東渡扶桑,贈給日本友人。清末、民國初年可以說是邵陽翻簧竹刻的鼎盛時期,那時小小的卲陽城共有20餘家製作和銷售竹藝製品的專店,一些靈巧的細料木工紛紛轉行製作竹簧器型,從事此項特種工藝品生產的專業技工上百,產品種類繁多,雕刻的圖案題材也從蘭竹詩詞、龍鳳吉祥擴大到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說和花鳥山水。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管弦室”製作的竹簧荷葉花瓶曾獲銀貭獎章。以後,在馬來亞、芝加哥等世界性博覽會上,卲陽翻簧竹刻又屢獲獎狀。解放後,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時代。邵陽翻簧竹刻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竹藝品種多達300多個,其中圓盒類產品被評為省工藝美術優貭產品;屏風類產品,如座屏、掛屏、圍屏均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除巨幅掛屏入選人民大會堂湖南廳外,《湘西山水》掛屏又前往羅馬尼亞展出,《三姐傳歌》、《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麻姑獻壽》等座屏和圍屏廣受市場青睞;日用產品如花瓶、文具盒、相架、首飾盒、撲克盒深受中外頋客歡迎,《海峽之聲》廣播電台還定製了一批雕繪精巧的茶葉盒,裝上高級香茶,饋贈台灣同胞。
參考資料:1、邵陽市志之《邵陽翻簧竹刻》
2、湖南省輕工志之《邵陽翻簧竹刻》
3、改革出版社1990年版散文集《山與水的和弦》(李仲恆、歐陽斌著)之《邵陽翻簧竹刻》
4、華聲論壇荷韻輕香散文《邵陽翻簧竹刻》,作者李仲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