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戲曲

邵陽戲曲

邵陽市繁華熱鬧的東風路中段,有兩塊引人注目的標牌。一邊是湖南省祁劇院,一邊是邵陽市花鼓戲劇團。如今這兩個戲曲藝術團體,天天琴聲不斷、歌聲繞樑,構成一道亮麗的藝苑風景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邵陽戲曲
  • 代表:湖南省祁劇院
  • 地址:邵陽
  • 類型:戲劇
解放前,祁劇和花鼓戲都沒有專業劇團,只有以舊戲班的形式演出。廣大藝人處於社會最底層,生活異常艱難困苦。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邵陽戲曲沐浴著陽光雨露,長成了兩朵煥發異彩、耀眼奪目的奇葩。回顧邵陽戲曲藝術的崢嶸歲月,喜看今日劇壇藝苑的明媚春光,我們有多少喜悅和感慨!
歷盡風霜冰雪,沐浴陽光雨露,邵陽藝苑呈現出明媚春光
邵陽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明代末年,江西的弋陽腔傳入到湖南的祁陽一帶,與當地的民間藝術、歌謠和風俗相結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祁劇,並很快在湘西南一帶廣泛流傳。邵陽即成為主要流傳地區之一,並逐漸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祁劇寶河派。邵陽花鼓戲形成於清代道光、鹹豐年間,發祥於舊邵陽縣境內。由當地的歌舞“打對子”、“車馬燈”等衍變發展而成。
新中國成立後,廣大戲曲工作者一方面對傳統戲進行改編整理,一方面創作現代新戲。1952年在長沙舉行湖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文藝和藝光兩個祁劇團體聯合演出了《撿蘆柴》、《黃忠帶箭》、《三擊掌》等傳統折子戲。邵陽實驗楚劇團創作演出了現代《張謙參軍》。同年,在武漢舉行中南區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祁劇《泗水拿剛》獲得獎狀;花鼓戲《張謙參軍》亦獲獎狀。
1954年祁劇團和花鼓戲劇團均被改為民營公助劇團。
1955年12月,在湖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中,祁劇和花鼓戲大放異彩。祁劇《昭君出塞》獲劇本一等獎、演出一等獎和導演獎,主演謝美仙獲一等演員獎;《牛皋毀旨》劇本獲一等獎。花鼓戲《韓梅梅》和《打鳥》均獲劇本一等獎,主演王佑生獲一等演員獎;《三伢子和滿妹子》獲演出二等獎。
1956年6月,一個更大的喜訊傳到了邵陽:《昭君出塞》和《打鳥》兩個劇組同時參加湖南省戲曲藝術團赴北京,在懷仁堂為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匯報演出。地方戲曲登上了首都的大雅之堂,這是邵陽人民做夢也想不到的喜事。
1957年在全省戲曲匯報演出中,祁劇《活捉子都》獲劇本二等獎;花鼓戲《小二黑結婚》獲演出三等獎。
1958年11月底,《昭君出塞》和《打鳥》奉命同赴武漢,為中國共產黨八屆六中全會獻演,毛主席和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觀看了演出,並在接見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同志時高度讚揚了《昭》劇,同時作了寶貴指示:毛主席指示將《昭》劇中“漢水源頭葬孤魂”中的“漢水”改為“黑水”;周總理指示將“玉門關”改為“雁門關”。同年12月,毛主席回湖南視察工作,在省委禮堂又一次觀看了《昭君出塞》,並指示調《昭》劇再度赴京。1959年元旦之夜,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在懷仁堂觀看演出,後又為全國勞模會演出四場。與此同時,市花鼓戲劇團參加湖南省文藝界赴福建前線慰問團。該團一行44人,在漳州、廈門、沽山、連城等地慰問演出,歷時55天,受到福建前線指戰員和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
1959年7月,邵陽花鼓戲《裝灶王》參加全省戲劇會演獲劇目獎,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晏甬一行專程來邵觀看《裝灶王》,肯定該劇為繼《打鳥》後又一齣好戲。同年10月,《昭君出塞》和《打鳥》的劇照以及王佑生個人先進事跡參加了建國10周年戲劇成就展覽。王佑生還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教群英會。
1960年3月,省文化局決定以邵陽祁劇團為基礎,從全省抽調部分優秀演員,組成湖南省祁劇藝術團,加工排演了《鬧嚴府》、《昭君出塞》、《審潘案》、《醉打山門》和現代戲《黃公略》赴北京演出。周總理和賀龍副總理在懷仁堂接見了《鬧嚴府》劇組全體演員,陳毅元帥在觀看了《黃公略》後高興地說:“今天我又見到了黃公略同志,這個戲不錯。”匯報演出結束後,祁劇藝術團赴天津、濟南、徐州、南京等地演出,受到好評。
1960年5月,經中共湖南省委和省政府批准,以祁劇藝術團為基礎,成立湖南省祁劇院,院址暫設邵陽市。
1963年,根據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同志的指示,省政府決定將省祁劇院從邵陽遷往長沙,成為省直屬十大院(團)之一。
1964年6月,在長沙舉行全省現代會演,邵陽花鼓戲《隊長抬花轎》參演並被評為優秀節目。
1965年省祁劇院創作排演的現代戲《送糧》,參加中南區現代戲觀摩演出,被評為優秀節目。陶鑄等領導同志觀看了演出,並給予高度評價。珠江電影製片廠將此劇拍攝成彩色戲曲藝術片,這是祁劇第一次上了銀幕。同年10月,該劇又赴北京匯報演出,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全體演職員。
此外,省祁劇院排演了《江姐》、《蘆盪火種》、《瓊花》、《奇襲白虎團》等現代戲,市花鼓戲劇團排演了《霓虹燈下的哨兵》、《我的一家》、《年青的一代》等現代戲,分別在長沙和邵陽上演,盛況空前,觀眾場場爆滿。戲曲舞台呈現出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景象。
歷盡曲折坎坷,戰勝艱難險阻,邵陽戲曲藝術迎來黃金歲月
晴天會有風雨,道路必有曲折。正當邵陽戲曲藝術蒸蒸日上、繁榮發展的時候,十年浩劫使文化藝術事業也受到了嚴重的摧殘。1969年初,省祁劇院大部分人員下放新寧縣農村勞動鍛鍊。翌年2月,省革命委員會政工組下發檔案,撤銷省祁劇院,下放邵陽。邵陽市花鼓戲劇團也於1968年改為“紅色”劇團,劇院改為“延安”劇院。兩個劇團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
1975年至1976年2月,省委奉命將邵陽花鼓戲部分傳統劇目秘密進行電視錄相,送給毛主席觀看。先後由中央電視台錄製了《裝灶王》、《送表妹》、《磨豆腐》、《摸泥鰍》、《對腳跡》等劇目及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對腳跡》、《摸泥鰍》兩部彩色資料片。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幫”,十年浩劫宣告結束。邵陽地區祁劇團在很短時間內趕排出了《逼上梁山》,在紅色劇院連演了數十場。接著又排演了《杜鵑山》、《智取威虎山》等現代戲。花鼓劇團也陸續排演了《紅燈記》、《沙家浜》、《紅嫂》等一批現代戲,觀眾場場爆滿,出現了不少民眾深夜排隊購票的現象。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也為文化藝術事業帶來了極好的發展機遇,邵陽文藝戰線的同志們以飽滿的熱情和拼搏精神開創戲曲藝術事業的新局面。
1979年,祁劇團創作的《嘉義槍聲》和花鼓戲劇團創作的《松伢子》參加全省專業劇團戲劇、歌舞創作節目會演,均獲得二等演出獎。
1980年, 祁劇團改編的傳統戲《訪賢記》獲省首屆巡迴演出戲劇季二等演出獎,全國有幾十個劇團移植演出,祁劇團至今已演出500餘場。
1982年花鼓戲劇團的現代戲《青春的旋律》獲全省第二屆巡迴演出戲劇季三等演出獎。
1984年6月4日經省委宣傳部批准,邵陽地區祁劇團更名為湖南祁劇團。
1989年至2003年,祁劇現代戲《蛤蟆井》和古裝戲《魂斷雞鳴寺》、《夢神記》先後參加全省新劇(節)目會演,均獲劇目獎。
1996年祁劇團演出的校園兒童劇《祖國在召喚》獲全國兒童新劇目評比三等獎,又獲省文化廳頒發的“百場演出獎”。1997年創作的現代戲《走廊窄走廊寬》參加全省新劇(節)目會演,獲田漢大獎和八個單項獎,又獲省“五個一工程”獎,並赴北京匯報演出。
2000年12月20日,經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批覆,湖南祁劇團恢復為湖南省祁劇院。同年,市花鼓劇團創作排演的現代戲《老闆何來》在全省新劇(節)目全演中獲一等獎、9個單項獎,又獲省“五個一工程”獎。根據新時期幹部楷模鄭培民優秀事跡創作的花鼓戲《永恆的豐碑》,在全市九縣(市)三區巡迴演出,引起了強烈反響,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2003年小型花鼓戲《翠竹青青》赴廣州參加“中國第十屆曹禺戲劇獎小戲小品大賽”,獲銀獎,演員曹勤業、馮艷獲優秀表演獎。
2004年花鼓戲《磨豆腐》參加全國劇協舉辦的“中國戲曲紅梅大獎賽”榮獲金獎。
2006年加工排演的現代戲《兒大女大》,參加湖南省首屆藝術節,獲田漢大獎和六個單項獎,又獲邵陽市“五個一工程”特別獎和省“五個一工程”獎以及省文化廳頒發的百場演出獎。此劇自1988年至今已演出近1500場,創我省一個劇目演出場次之最。同年,由省藝術研究所與省祁劇院聯合整理排演的《目連救母》,在省首屆藝術節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獎”和多個單項獎。文化部的領導和專家以及日本朋友專程來邵觀看此劇,並高度評價和讚揚,此劇成為古老的祁劇的一個新的亮點。
2007年,邵陽花鼓戲《打鳥》參加中國戲曲紅梅大獎賽,艾曉玲、張求榮同獲金獎。同年,祁劇和邵陽花鼓戲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目前,省祁劇院正在加工排演改編傳統戲《夢蝶》(與衡陽市祁劇團合作),市花鼓戲劇團正緊鑼密鼓加工排演現代戲《三家鋪》,準備參加湖南省藝術節,爭取以優異的成績向建國六十周年獻禮,為邵陽人民爭光。
此外,湖南祁劇團於1993年被評為全省的“好劇團”,仇榮華被評為“好團長”。邵陽市花鼓戲劇團於1993年、2002年和2005年三次被評為湖南省“好劇團”,咼松如兩次被評為“好團長”。
兩個劇團在狠抓繁榮藝術創作,提高演出質量的同時,特別著力培養藝術人才和接班人。自1980年至今,省藝校祁劇科(現為邵陽市藝術學校)先後為祁劇院輸送80餘名畢業生。市花鼓戲劇團自建團以來,先後招收花鼓小演員共386人。在劇團精心培養下,通過藝術實踐,有不少優秀人才已相繼成為劇團的業務骨幹,多人獲得全省個人大獎和榮譽稱號:1984年,兩劇團共有7人獲“省優秀青年戲曲演員”稱號;1986年,又有10人獲“省優秀中年戲曲演員”稱號;自1993年始,祁劇先後有9人獲湖南省戲劇表演最高獎——“芙蓉獎”,1人獲芙蓉獎提名獎;在歷屆青年戲曲演員電視大獎賽中,祁劇有12人和花鼓戲有5人先後榮獲金獎、頭牌獎、銀獎和銅獎。目前,兩專業劇團共有10人獲國家一級演員稱號,43人獲國家二級演員稱號,祁劇有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這些優秀人才的湧現和成熟,是邵陽戲曲藝術繁榮發展的基本力量,也是創造輝煌未來的希望.
六十年來,邵陽戲曲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懷與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鑄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民需要的日益提高,戲曲的傳承與發展依然任重道遠,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科學發展,戒驕戒躁,奮發圖強,再創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