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仁枚

邵仁枚

邵仁枚(1901年-1985年3月2日),號山客,浙江寧波人,電影企業家。

邵仁枚在家中排行第三,六弟為邵逸夫。1930年,邵仁枚與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經營多間戲院及電影發行。於1958年再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香港大學建有邵仁枚樓紀念邵氏家族對大學的捐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邵仁枚
  • 出生地:浙江寧波
  • 出生日期:1901年
  • 逝世日期:1985年3月2日
  • 職業:電影企業家
  • 主要成就: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 :山客
人物生平,代表作品,監製作品,導演作品,出品人作品,社會活動,

人物生平

1924年,邵醉翁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任製片兼導演;老二任編劇;老三擔任編劇和影片發行,最小的邵逸夫在三哥的幫助下擔任攝影。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得來的抽成統統進入家族賬下,公司家長式的管理,最大程度縮短了製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強競爭力。
邵仁枚邵仁枚
1926年,邵仁枚帶著邵逸夫南下新加坡開拓南洋電影市場。1930年,邵仁枚與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經營多間戲院及電影發行。到1937年抗戰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瓜哇、越南等地已擁有110多家電影院和9家遊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電影市場。“邵氏兄弟公司”與“天一公司”南北呼應,分工協作,共同打造邵氏的電影王國。
1937年“七七事變”後,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入侵,邵氏影業受到嚴重打擊,慘澹經營,艱難度日,最終被迫關閉。
1950年,邵邨人收購南洋影片公司,建立“邵氏父子公司”(SS)。
1958年,與六弟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SB)。自此,“邵氏父子公司”經營戲院和影片發行,“邵氏兄弟公司”主管制片業務。稱霸香港電影市場二十餘年。1985年3月2日,邵仁枚因病逝世。香港大學建有邵仁枚樓以紀念邵氏家族對大學的捐獻。

代表作品

監製作品

泣荊花 (1934)
黎夫人(1936)
鄉下佬探親家 (1937)
金喇叭(1961)
隔牆艷史 (1961)
花田錯(1962)
楊貴妃 (1962)
白蛇傳 (1962)
紅樓夢(1962)
武則天 (1963)
閰惜姣 (1963)
鳳還巢(1963)
血手印(1964)
山歌戀(1964)
魚美人(1965)
小雲雀 (1965)
西廂記 (1965)
紅伶淚(1965)
毒玫瑰(1966)
女秀才(1966)
盜劍(1967)
黑鷹(1967)
菁菁(1967)
催命符(1967)
蘭姨(1967)
鐵觀音(1967)
三更冤 (1967)
獨臂刀(1967)
觀世音(1967)
女巡按(1967)
船 (1967)
神刀(1968)
狐俠 (1968)
金燕子(1968)
虹 (1968)
紅辣椒(1968)
諜海花 (1968)
寒煙翠(1968)
女兒國(1968)
玉羅剎(1968)
燕娘(1969)
裸屍痕 (1969)
獵人 (1969)
欲燄狂流(1969)
三笑(1969)
人頭馬 (1969)
保膘 (1969)
毒龍潭(1969)
十二金錢膘 (1969)
死角(1969)
椰林春戀 (1969)
春蠶(1969)
陰陽刀 (1969)
釣金龜(1969)
豪俠傳(1969)
殺機 (1970)
報仇 (1970)
春火(1970)
荒江女俠 (1970)
鬼屋麗人 (1970)
雙喜臨門 (1970)
裸情 (1970)
龍虎鬥 (1970)
鬼門關 (1970)
鳳飛飛(1971)
血酒天牢 (1971)
夜合花(1971)
鬼太監(1971)
火併 (1971)
金印仇(1971)
女殺手(1971)
血符門(1971)
來如風(1971)
大決鬥(1971)
五枝紅杏 (1971)
劍女幽魂 (1971)
怕老婆是大丈夫 (1971)
拳擊 (1971)
鬼新娘(1972)
林沖夜奔 (1972)
霹靂拳(1972)
亡命徒(1972)
群英會(1972)
四騎士(1972)
大軍閥(1972)
馬永貞(1972)
快活林(1972)
壁虎 (1972)
太陰指(1972)
愛奴(1972)
小毒龍(1972)
叛逆 (1973)
一樂也(1973)
警察(1973)
埋伏 (1973)
毒女(1973)
盜兵符(1973)
黃飛鴻(1973)
大海盜(1973)
鬼眼 (1974)
蛇殺手(1974)
太極拳 (1974)
成記茶樓 (1974)
欲魔(1974)
朱門怨(1974)
五大漢(1974)
早熟 (1974)
天網 (1974)
捉鼠記(1974)
洋妓 (1974)
舞衣(1974)
面具(1974)
神打(1975)
惡霸(1975)
蕩寇志(1975)
降頭(1975)
血滴子(1975)
大哥成(1975)
膘旗飛揚 (1975)
吃人井 (1975)
流星蝴蝶劍 (1976)
蛇王子(1976)
洞房艷事 (1976)
飛龍斬(1976)
死囚(1976)
少林寺(1976)
奸魔(1977)
人蛇鼠(1977)
洪熙官(1977)
楚留香(1977)
猩猩王(1977)
佛跳牆 (1977)
五毒(1978)
蕭十一郎 (1978)
子曰:食色性也 (1978)
螳螂 (1978)
殘缺 (1978)
圓月彎刀 (1979)
鬼叫春(1979)
痳瘋怪拳 (1979)
金臂童(1979)
怨婦、淫娃、瘋殺手 (1980)
醒目仔 (1980)
打蛇(1980)
邪 (1980)
碟仙(1980)
惡爺(1980)
碧血劍 (1981)
大大小小一家春(1981)
肋女正傳 (1981)
追男仔(1982)

導演作品

泣荊花 (1934)
馬介甫(1935)
黎夫人 (1936)

出品人作品

七金屍 (1974)
踩線(1981)
屍妖(1981)

社會活動

邵氏兄弟都喜歡以字行,譬如大哥“醉翁”,二哥“邨人”。唯有與邵逸夫最親厚的三哥,雖字“山客”,常用的卻是本名“仁枚”。
1930年,邵仁枚與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經營多間戲院及電影發行。
到1937年抗戰前,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瓜哇越南等地已擁有110多家電影院和9家遊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電影市場。
1958年,邵仁枚與六弟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SB)。
邵仁枚為人老成持重,與雷厲風行的六弟逸夫互為補充。據說70年代初“叛將”李翰祥請求重返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絕,若非三哥勸說“咱們爭財不爭氣,”李大導演恐怕就很難“風雲再起”了。邵仁枚口才亦出眾,當年邵氏常請日本導演來港拍片,名為引進外援,實則偷師學藝。有次新聞發布會,記者據此發問,三老闆毫不為難,張口一句“好萊塢也用歐洲導演”就給打發,令一起出席的張徹導演大為佩服。
與邵逸夫六十歲之後猶能日理萬機的勤奮相比,邵仁枚則樂意放權給兄弟子侄,自己樂得享受奢華生活。當然,富貴不忘善舉,邵仁枚還於1957年成立邵氏基金會,常年捐錢賑災敬老恤貧,並因此獲得馬來西亞最高元首賜頒的“拿督”勛銜。邵仁枚的善長作風對邵逸夫影響頗大,80年代後,邵逸夫將“善舉”由新馬港台擴大到內地,數十億元的慈善捐贈,不知有多少人受惠。
可惜,如今諸般善名榮耀只歸邵逸夫一人獨享,“最佳拍檔”三哥邵仁枚已於1985年逝世,享年85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