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城遺址

位於湖州太湖旅遊度假區入口處,是春秋戰國時期吳國所築的三城(邱城、彭城吳城)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邱城遺址
  • 位於:湖州太湖旅遊度假區入口處
  • 時期:春秋戰國
  • 鑄造國家:吳國
景點簡介,景觀介紹,考古,交通指南,

景點簡介

位於湖州市北9公里的白雀鄉小梅口。邱城依山而建,共有兩座規模略等、南北相連的城垣,分別將兩座小山(均名邱城山)圍在其中,城牆用泥土夯築,相連略成“呂”字形。據清同治《湖州府志》載,邱城是“春秋時吳築三城之一”(邱城、彭城、吳城)。
邱城遺址邱城遺址

景觀介紹

邱城的東、南和西南部,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故稱邱城遺址,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分上、中、下3個文化層。下層,距今約6000多年,屬馬家浜文化。此層為較大的建築遺蹟。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以背面弧突的錛和斜背舌表刃的穿孔斧最具特徵。還有較多的鏃鑿、碓、針等骨質工具。生活器皿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器形有腰沿釜、釜形鼎、喇叭形圈足豆和腹部有一對牛鼻式器耳的陶罐等,還有牛、鹿、豬、魚類等動物遺骸。
中層,距今約5000多年,屬崧澤文化。石器以扁平穿孔萬斧和長條形石鎊為主。生活器皿多為黑陶,包括鼎、豆、(上禾下皿)、罐、杯、解、筒形器等,形狀規整,有些施有圓形和三角形的鏤孔圖案。
上層,即城牆部分,1957年發現夯土中伴有印紋陶、原始青瓷、紅陶、黑陶和石器、銅鏃、玉王夫、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紋陶和原始陶。邱城山東南文化堆積的上層,出土有夾砂繩紋陶鼎、三角形斜把石破土器、弧背有段石錛等遺物。
邱城遺址屬馬家浜類型,1963年3月1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4月13日,又重新公布為浙江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

考古工作者曾對邱城遺址作過多次調查和發掘,弄清楚它的總面積約有三萬平方米,可分上,小,下三個文化層。其小下層疊壓在最底部,距今約六千多年,屬於馬家浜文化,不僅是這個遺址中年代最早的地層,也是堆積最豐富的地層。在這一層中發現了較大的建築遺蹟,其居住面是由砂粒,蛤蜊殼,螺螄殼並和上粘上夯成的,其上有兩行並排的柱洞,每行四眼,洞內殘存有木柱,柱底墊有一塊叫“鑕”的木板。柱洞四周還發現有水溝的痕跡,據推測可能是木架草頂原始房屋周圍的排水溝,是為了適應南方水鄉的環境而採取的排水,防潮措施,在排水溝附近有石砌的長條形公共燒火溝。當時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器身較厚重,磨製較精,以背面弧突的錛和斜背舌形刃的穿孔斧最具特徵。有相當數量的鏃,鑿,錐,針等骨質工具。生活器皿多用陶器製作,以夾砂紅陶和外紅里黑的泥質紅陶為主。炊器全用夾砂陶製作,其中以外壁附有一道寬邊的腰沿釜最具特色,鼎以釜形鼎為主,鼎足根部常有雙目紋裝飾。食器和盛貯器,上述兩種陶質都有,就器形特徵來說,以喇叭形圈足豆和腹部有一對牛鼻式器耳的陶罐十分流行。還發現較多的動物遺骸,以牛、鹿、豬和魚類數量最多。在這一地層中,還發現了一件陶豬,製作手法簡練樸實,說明豬是當時人們很熟悉的一種動物。當時的人們巳過著定居生活,在經營原始農業的同時,兼營捕魚和狩獵,並且還織布,制陶和飼養家畜。 中層距今約五千多年,屬崧澤文化。石器以扁平穿孔石斧和長條形石錛為主。生活器皿多為黑陶,常見器形有鼎、豆、盉盉、缽、罐和杯,還有盉形器、觶,筒形器等,形狀規整,有些施有圓形和三角形的鏤孔圖案。製作技術較下層所出器物進步。 上層即城牆部分。南城牆全部用灰土築成,含有大量的印紋陶,釉陶、紅陶,有少量的青銅鏃,黑皮陶碎片、石器和玉器。城牆被東漢墓帳葬打破,城牆底部壓著以黑陶為主要隋葬品的墓葬。這些跡象說明,原來的上文化層,巳被掘來建造了城牆,而到東漢的時候,這座城牆又被廢棄了,作為埋葬死人的墓葬區。邱城遺址依次疊壓的三個文化層,好像是一部埋在地下的歷史書,雖然沒有一個字,然而通過它所包含的實物,忠實地記載著這個地區的歷史,只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交通指南

景區附近多以人力三輪車作為交通工具,有些車夫會先說好5元,然後自行帶你去別的地方逛,最後再多問你收錢,這點要注意 ,一定要事先把價錢說清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