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納克

那納克

那納克(Guru Nanak,1469—1539) 錫克教創始人。印度。屬剎帝利種姓。那納克是著名的十大宗師之一,在印度影響極大,被奉為錫克教創始人,如老子被尊為道家始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那納克
  • 外文名:Nanak
  • 國籍印度
  • 出生地印度
  • 出生日期:1469年
  • 逝世日期:1539年
  • 職業:教祖,宗師
  • 主要成就:錫克教創始人
  • 代表作品:《賈卜吉》詩集
人物簡介:,早期經歷,悟道期,晚期傳說經歷,

人物簡介:

他反對種姓制度,希望結合印度教伊斯蘭教的要義。那納克所寫的宗教讚歌主要收集在錫克教經典《阿底·格蘭特》(Adi Granth﹐格蘭特:書籍)﹐又稱“格蘭特.沙哈卜”(Granth Sahib)或是“本初經”。全部經典是一些歌頌神明﹑勸人為善的作品。
曾經商,並在拉合爾蘇丹政府任職。後週遊全國,到過麥加巴格達。晚年定居在旁遮普邦卡塔普爾城,從事傳教活動。在印度教虔誠派運動的基礎上,吸收伊斯蘭教蘇非派的某些主張,提出新教義。著有詩集《賈卜吉》,為錫克教經典之一。

早期經歷


那納克(Nanak)是在印度影響極大的聖人。
根據歷史記述,錫克教創始人那納克上師(1469 -1539)生於印度北部的旁遮普,屬貴族階級之剎帝利(Kshatriya)。
納拿克在七歲入學時便對教導他的印度徒教師反應﹕若要了解全部印度教聖典吠陀經﹐還不如確實明白宇宙的真神﹐仰賴他的慈悲。
小時候,那納克一直深深的被宗教所吸引,他是一位詩人,自少年時便喜愛思考人生問題;十六歲結婚,生了兩個兒子。他的姐夫在Sultanpur城為他找到了國家糧倉管理的職位。
後來,他放棄職業,醉心宗教,實踐瑜加托缽化緣的生活。他探索生命的奧秘的欲望最終使他離家出走。納拿克對宗教富有熱誠﹐對世事極為淡泊﹐最後甚至至曠野過修道生活。
他28歲的時候,一天早上,他跟平時一樣往河流去洗滌和修行。他失蹤了3天。當他回來的時候,充斥著上帝的精神,他說了一句名言:“既沒有印度教徒,也沒有穆斯林”。
他三十歲時得了“蒙召往上帝的宮廷”的宗教經驗,且表示:“我所跟從的道路,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回教,而是來自上帝的道路”,

悟道期


從此以後,他就開始了他的傳教事業。
38歲時悟道﹐人稱古魯(Guru)。“古魯”為聖師的意思﹐自那納克後﹐這個名詞遂成為錫克教每任繼任者的專有稱號。"錫克"(sikha)一詞在梵文是門徒或是弟子的意思﹐因錫克教徒自稱為教祖的門徒﹐故而得名錫克教(Sikhism)。
悟道後的那納克回到家中﹐將所有變賣﹐施予窮人﹐並與一位回教徒僕人開始遊行布道。主僕二人一面唱歌﹑一面傳講錫克教信息﹕“天上只有一位神﹐是印度教徒的﹐也是回教徒的﹔人與人之間沒有階級區別﹐人人都可以相信這位神而得到拯救”。
納拿克並在身上纏了一條修行腰帶﹐鑒於當時印回兩教不斷的宗教紛爭﹐向大家宣布說﹕“在我面前既無印度教徒﹐也無回教徒” 。他啟示個人靈魂只有和神結合時﹐方可脫離生死輪迴﹐進入梵我合一境界。錫克教徒的神名叫真理﹑創造者﹐自太初即存在﹐是不死不轉生的﹐除他以外別無他神﹐經典中常以回教的“阿拉”或印度教的“梵天”互動稱呼這位神。
自從獲得上帝的啟示後,那納克作為“上師”在印北旅行說教達二十年,以詩歌的說教形式呼籲民眾信奉真名。那納克終身致力遊行布道﹐足跡北到喜馬拉雅山﹐南至錫蘭島﹐錫克教的重要文獻描述其傳教的足跡遍及印度、西藏、斯里蘭卡(Sri Lanka)和麥加(Mecca)。

晚期傳說經歷

據說他進行過四次大旅程,往印度各地,阿拉伯地區和波斯,朝覲麥加,經過巴格達。
他在印度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祆教徒、穆斯林之前作過演講,在各種寺廟發言。在這個時候,拿那克認識了Kabir(1441年-1518年),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共同崇拜的一名聖人。
那納克於一五二0年組織教團,訓練門徒,差遣他們往各處傳教。
經過了30年的傳道生活﹐他於1539年第二代上師上任不久便逝世﹐享年六十九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