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臨水照花人:最美張愛玲

那時臨水照花人:最美張愛玲

本書縱覽張愛玲一生,講述民國的臨水照花人從歌舞昇平到繁華凋謝,她用一雙冷眼,熱望塵世,化作心淚如雨。在這本書里,這位民國的“臨水照花人”將從舊時光里向我們走進,用一種靜默柔情的文筆,讓我們體悟她的清冷孤絕、她的無可奈何,她的意猶未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那時臨水照花人:最美張愛玲
  •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 頁數:215 頁
  • 開本:32 開
  • 品牌:新世界
  • 作者:李敏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44261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張愛玲10歲時在期盼愛,20歲時在書寫愛,40歲時在放棄愛,60歲時在整理愛。
短短三、五年的愛情,這樣細水長流地被思量、被咀嚼,被雕刻,好比寫一本書,前言花去20年,後序花去50年,最厚重的卻仍是青春那三五年。
她孤傲、敏感、卓爾不群,卻逃不開心靈的籬柵。

作者簡介

李敏,自由撰稿人,善於探究人之內與自身外界的關係,筆法細膩獨到,意蘊深刻,著有《美人詩詞》等。

圖書目錄

那時臨水照花人:最美張愛玲
序言:說不盡的張愛玲
落盡繁花
夕陽無限好
掛在斜陽外的命運
沒有時間的鐘
行將奔走的靈魂
背影,記憶里的香氣
春日遲遲
暮色里相依為命
父親的饋贈
一剎那的悲與喜
朱紅的快樂
向左or向右
我的心像一根木頭
不可挽回的腳步
晴天霹靂
看不見的網
總有撒手的一日
澌澌溜走的青春
該來的總會來
撲朔迷離的前程
月色也癲狂
在你的心裡睡著月亮光
鞋裡的沙粒
一出沒有結局的戲
一無是處的才華
西風多少恨
最後一根稻草
人類天生地喜歡浪費
那些觸目驚心的戰事
花至荼靡
第一爐香
原來你也在這裡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與半個人類為敵
手心裡的月色
千瘡百孔的愛
只愛一點點
太平洋的風
背著故事行走的人
另一面鏡子
漸行漸遠漸無書
人生何處不相逢
寂寞開無主
聚散兩依依
我的心是一座小小的孤島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序言

說不盡的張愛玲
張愛玲一直以來都是個說不盡的人物,說不盡的話題,像一部未完的《紅樓夢》一樣引得世人對她進行各種解讀。有人說她是個天才,才華橫溢;有人說她性情孤僻冷傲,不近人情;有人說她無情自私,毫無安全感;有人說她痴心,被人傷害了卻不知反抗……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中國,她是文藝青年口中的談資,人人都可以發表自己對她的看法,卻沒人敢說自己懂得她、理解她——就像沒人敢說自己讀懂了《紅樓夢》一樣。
然而,這樣將她放到“神壇”上,我想她本人倒是未必願意。因為張愛玲曾經講過兩件事,一個是關於她的祖母,另一個則是關於胡適之先生。她的祖父張佩綸曾經因為馬尾海戰失敗被罷官定罪,因為這個緣故,她的祖母李菊藕曾經跟自己的子女說“福建人最壞”——當時的中國海軍多為福建人——這自然是一個婦人的胡言亂語,只是因為衛護丈夫的緣故,然而張愛玲在《對照記》中卻寫道:
西諺形容幻滅為“發現他的偶像有黏土腳”——發現神像其實是土偶。我倒一直想著偶像沒有黏土腳就站不住。我祖父母這些地方只使我覺得可親、可憫。
後來她在《憶胡適之》一文中又用到了“偶像的黏土腳”這個說法,足見她並不喜歡那樣被神話。她一向喜歡標榜自己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這樣害怕“高處不勝寒”的虛空,反映到她的文章中便是人性的複雜性,沒有一個徹底的人物。
她說人性是一本複雜耐讀的書,一輩子都讀不完。在她看來,我們生於這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有著不徹底的道德觀——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她這些對人性的認識使得她的作品裡充滿著各種可悲可憐的人物,他們一個個鮮活而真實,也許這才是我們熱愛她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每個人都能在她的作品裡看見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
因為這些因素,我以為張愛玲自己並不喜歡我們這樣將她神話。她從不見找上門來的讀者,就連面對狂熱的讀者她都感到手足無措,更別提將她封為一代小資代言人了——任何標籤她都反感,說到底張愛玲就是張愛玲,她就是那樣真實的一個人,無須美化亦不必醜化。
正緣於此,我決心寫一本與眾不同的張愛玲傳記,算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那么多年,我也跟廣大“張迷”一樣,是她忠誠的擁躉。
我第一次讀到她的作品便是一直廣受好評的《傾城之戀》,那一年我才上大一。她的語言文字仿佛有種魔力,使你在初見的時候便感到一種猝不及防的驚喜。她就像一片無垠的綠色里突然冒出來的一朵奼紫嫣紅的花,難怪胡蘭成日後形容她是“臨水照花人”。
從那時開始,我便嘗試著閱讀她的作品,蒐集一切能夠讀到的文字,從小說到散文,從劇本到翻譯作品,從知名作品到散佚作品,我像一條水蛭那樣緊緊地吸附其上,捨不得錯過任何熟悉她的機會。
這樣斷斷續續但持久堅韌的愛,距今已經十四年了!她的作品陪伴我從懵懂的少女到日漸成熟的女人,是她用通透的智慧教給我許多人世的荒謬與不確定。
從來沒有哪個作家伴著我那么多年,像老朋友一樣靜默地陪在我身邊,除了張愛玲,還有曹雪芹。一部作品也好,一個作者也罷,若能陪上我們一生,這才是對作家最大的肯定吧?
如今,我已年過而立,早已明白人世的各種無常,愛情的千變萬化,婚姻的平淡無奇,生老病死已經看過,回過頭來再看她的作品,看她那珠玉一樣的警句,常常在微笑過後有種深沉的荒涼感。
越了解她就越愛她,當我知道她在十二歲的時候說出“人世無常,生離死別,我們終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日”時,我的激賞與讚嘆簡直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面對她的天才,我常常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仿佛再好的語言在她面前都顯得無力。這使得我在撰寫這本傳記的時候也暗自嘆息,可惜給她作傳的人才華不及她九牛一毛。若她九泉之下有知,但願看在後輩的一片赤誠之心上,一笑了之吧。
面對鋪天蓋地的關於她冷艷驕傲自私天才的言論,我實在不能無動於衷。當然,我並非否定別人對她的評價,只是往往有些人要么把她說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要么把她形容成一個感情自私的怪僻天才。我以為這些只是她的一面,她還有許許多多不為人重視的側面。
當然,她給人這樣的錯覺也絕非偶然,人們對她的了解多半也是從一鱗半爪的作品裡來。往往這一鱗半爪給人各種誤解,這也正是我想不自量力為她作傳的動力之一。姑且不說我們這樣尋常人對她會有各式各樣的誤解了,就連她深愛過的男人胡蘭成也如此。張愛玲曾對他說過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依我看,他未必懂得她。起碼在胡蘭成作品《今生今世》里我看到的是一個到處撇清責任且胡言亂語的男人。
怪道張愛玲晚年在給夏志清先生的信中要埋怨胡蘭成的“糊塗”,才隔了多少年的情事啊,他竟然忘記了——也許,不是忘記,而是胡蘭成的天性,他天性喜歡傳奇性的故事。因而看他寫張愛玲,常常看得人云山霧罩,仿佛飄在雲端。他自己也認為,他跟張愛玲是一對神仙眷侶。
比如胡蘭成說張愛玲自私狠辣,又說她沒有同情布施的心——儘管他有自己看似合理的解釋,但是,這樣誇張的語言實在讓人駭然,張愛玲白愛了他一場。
這樣的觀點我每每看到都要替張愛玲氣結。這說明胡蘭成只是與我們一樣的普通人——自然,這個男人是學識淵博外形清秀討女人喜歡的普通人。
看張愛玲的作品,卻完全感覺不到所謂神仙眷侶的仙氣,處處寫實,說到底不過是一對人間煙火情侶。這不禁讓我感到好奇,一樣的愛情,讀胡蘭成的文字反倒像個女人一般,喜歡美化事物,自動禁止不太羅曼蒂克的東西;反觀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說,留給我們的不過是一對尋常愛人的淒涼故事罷了。
胡蘭成以為那樣寫法必定不朽,因為已經成仙,但是料不到我們還是喜歡張愛玲的敘述,因為真實永遠比傳奇更有吸引力。儘管張愛玲寫了一本《傳奇》,然而她的傳奇也是普通人的傳奇,她熱愛普通人的生活,因為那是生活的底色。
一位偉大的作家若沒有悲天憫人的胸懷與氣質,怎能寫出不朽的藝術作品?這是無法想像的事情。張愛玲自己就說過,對於世上絕大多數的人她都同情,又說了這樣的話:有時你會發現,再討厭的人若細細思量,原不過是個可憐人。這么明顯的悲憫,然而人們看不到,許多人跟胡蘭成一樣只顧著看她傳奇的一面,只顧著想她驚艷的時候。也許,我們該換個角度,看一看張愛玲的另一個側面。那一面也許沒有這面令人熟悉,但是更為樸素,至少我在那一面看見了她的慈悲與質樸。
她的人生並非只有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甚至也並非只有我們一廂情願的一場傾城之戀。
她的軌跡也並非只有香港的“傳奇”,上海的“流言”,這些只是她漫長人生一個輝煌的起點,她還有無盡的美國歲月。她的前三十年像過山車一樣驚險刺激五彩繽紛,她的後半生卻悠長得像永生的歷史。
上海時期的她是戲劇化的、傳奇性的,有點像小說;美國時期的她更像平平淡淡的散文。前半生更像個小說家,後半生更像個學者。
這些林林總總的印象,或許也難免落入“自以為是”的俗套,然而,我願意拋開既定標籤,力圖覓得一個較為像樣的張愛玲。
我自己也清楚張愛玲的偉大,我的再多努力也避免不了“盲人摸象”的可能。她像曹雪芹一樣,是一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深井。
張愛玲一生鐘愛《紅樓夢》,常常以不能跟曹雪芹同時代而感到遺憾。我亦有與她一樣的苦惱,我雖有一段時間與她處於同一時代,然而那時的我還不知道有她這樣的偉大作家,等我愛上她的時候,她卻已經揮一揮衣袖,作別西天的雲彩了。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也許便在這裡。你擁有的時候不懂得她的好,等你懂得她的珍貴時,卻無法再擁有。
千言萬語,張愛玲是個說不盡的人物。我在寫這本傳記時,曾經幾次就張愛玲問題請教過張愛玲研究權威學者陳子善老師,他寫過一本《說不盡的張愛玲》,出於對兩位的敬重,我姑且借用一下陳老師的題目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