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東風(京劇演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邢東風,京劇表演藝術家邢威明之子。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

人物簡介

京劇表演藝術家邢威明之子,自幼入北京戲校學習,後分配到北京風雷京劇團工作,工老生。與之同台演出的有當今影視紅打星于榮光,其妹邢雙喜在80年代京城京劇舞台也紅極一時,曾主演過京劇《三探圓明園》。邢東風在90年代初淡出舞台,後東渡日本留學,從事中日文化交流等工作。

主要經歷

邢東風,出身梨園世家,(工老生),其父邢威明是著名譚派老生名宿。自幼受家庭藝術薰陶,酷愛京劇藝術,童年4歲他就身穿著其父專門為他修改的小戲裝,邁著台步,一招一式的表演,父親打著鑼鼓點,“小戲迷”樣子常常逗得全家歡樂無窮。
因父親邢威明中國戲曲學校的著名京劇教師,童年時代就住在位於北京宣武區里仁街中國戲曲學校家屬樓,因此鄰居都是中國戲校教師的子女,所以下課回家後就跑到戲校家屬樓大院子去玩兒,玩兒到傍晚才肯回家。戲校家屬院子很大,玩耍的都是與京劇分不開的,唱樣板戲、戲曲的刀、槍把子對打等等,常常是孩子們玩耍的內容,大院的沙土堆里練功、翻跟頭,幾乎也是天天必有的。其實說到練功孩子們都是從看戲中模仿學來的,當時父親教學緊張課程很忙根本沒有時間教自己的孩子,但因為從小就生活在京劇戲曲環境中無形中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邢東風步入國小期間在學校中他是課外文藝骨幹,每逢全校以及全區性文藝表演活動,他都必須應邀登台為大家清唱,幾乎是沒有兩三段下不去,小小年紀就能朗朗上口的演唱全出的紅燈記、沙家浜等劇目,李玉和、郭建光扮演的有聲有色,當時國小校為其組織到各大院校及工廠慰問工人的演出,都是學校組織的義演,當然都是無有伴奏的情況下清唱大段的唱腔、並且能將全劇的各場次的唱、念、做、打,一字不差、一腔不錯、一處不落的表演下來,這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實屬不易,這說明了他具備得天獨厚的藝術天賦和嗓音條件,每次的演出空前盛況受到了當時各大工廠各院校的好評。
1970年全國藝術院校開始招生,中國戲曲學校、北京戲校等都開始招生,邢東風頓時高興得簡直無法形容,心想終於等待的一天到來了!邢東風和其妹邢雙喜先是報考了中國戲校和北京戲校,當時報考生數達幾百多人當中大概只招收50名,可以說各地來報考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邢東風考試那天因為一直不斷地演出心裡很有底,準備充分演唱的曲目是《紅燈記》中李玉和唱段應試。但是當時正處於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全國蒙受了極其慘重的苦難,文化藝術事業遭到了十分慘重的破壞,許多有成就、有名望的藝術家被迫害致殘、致傷、致死。當時邢東風其父邢威明先生在文革期間同樣遭受了嚴重的迫害,屢次遭到原中國戲曲學校的批判,被下放到天津農場勞動改造。當時家屬孩子們的上學以及分配都受到了極其不公平的對待和牽連...。因此其父邢威明先生在接受下放勞動改造中,邢威明子女全部遭到了當時不公平的對待,邢東風和其妹邢雙喜每次考試中的初試、複試、一般都很正常通過,但到了第三試所謂的“政審”這一關就出現了問題,這對於一個年僅10歲左右的孩子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但是現實的殘酷必須要他們承受這一切,在那種特殊的環境裡也必須接受由於父親的政治審查問題,邢東風“不被錄取”這個殘酷的事實。對於酷愛京劇的一個孩子來說這種打擊無法用語言所表達…,只有回到家裡悶悶的哭。在當時那個環境也只有“哭”是一種最能發泄的東西,難過的是,不是因為自身條件不夠,而是社會因素導致了一個幼年孩子未能如願進入父親所任教的中國戲曲學校。後來同時在招生的還有北京的京劇團體“北京風雷京劇團”,在母親的陪同下邢東風兄妹二人抱著最後的一絲希望報考了北京風雷京劇團,當天考試發揮的另劇團招生辦的老師非常滿意,並且也知道了兩個孩子因父親政審問題屢次遭到拒絕門外未能考進戲曲學校一事,團招生辦老師認為:“這畢竟是他父親的問題,團里注重學生的本人條件”,經過團招生辦反覆研究,破例錄取了邢東風及其妹邢雙喜二人。在當時文革環境下他們兄妹能被一個藝術團體所接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至今日他們都忘不了風雷京劇團招生辦的老師。父母雙親也為此而感到慶幸,看到孩子們激動的心情其父邢威明先生的心情尤為複雜,因為子女們報考之事屢遭拒絕門外另其父邢威明先生感到非常的無奈和痛苦...。
邢東風
1972年風雷京劇團錄取的15名學生,被保送到原“北京市藝術學校”(現更名為北京戲曲藝術市職業學院)進行代培。當時入校的情景也是令人懷念的,北京市藝術學校擁有10個科目(京劇、評劇、梆子、話劇、舞蹈、雜技、木偶、西樂、民樂、舞美)是一所大型藝術院校,也是“文革”期間以來第一批培養藝術人材的新型學校,它要求學生在政治上具有無產階級的思想基礎,在文化方面要求政治思想第一,在思想上要求又紅又專,在專業上要求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入學當天各科的學生來自五湖四道經情景頗為壯觀,京劇班共有50名學生。就這樣從此開始了寄宿學校的生活,學校從全方位入手,政治、文化課、業務課,到農村、部隊、工場體驗生活,安排得非常全面。
每天上課業務課從練唱、念、做、打幾方面的基本功開始,早晨早工,跑步、喊嗓子,吃早飯,然後進入毯子功,形體,唱腔,排戲,文化課等一天的學習直到晚上。邢東風幼年入校學藝,特別是嗓子條件是十分優越的。當時是現代戲為主教材,沒有特別分行為“老生”行,但是八個樣板戲的生行戲幾乎都學過演過了。在校期間老師有白元明、陳炳南先生教課。十幾歲時男性都會遇到可怕的“變聲”期,是不可避免的生理現象,但是變聲對邢東風而言不是很明顯,在班裡嗓子條件依然是最好的,於是有的組學生演出“奇襲白虎團”的學生唱不上去的有邢東風代為演唱。對於初入學的孩子來說對所有的課程,並非同樣的重視,大部分學員並不太重視文化課,文化修養對於一個未來的演員,較色的理解、以及陶冶情操方面有著多么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相當大部分同學中,普遍存在著輕視文化課的現象。學生經常在文化課堂上搞些小動作,邢東風也同樣和其他同學在課堂上不集中打鬧說笑另課堂秩序混亂,老師無奈中途退場離開,導致請家長來輔導教育。後來其父邢威明先生的教誨令他至今難忘,父親常說:“過去舊社會裡,演員唱戲多一半是窮苦出身,沒有文化的老藝術家頗多,那么必然對今後藝術創造上產生很大局限,有文化才能對人物刻畫乃至劇本理解的深刻,過去舊社會因沒有文化舞台上念錯詞,或者念了詞也不知其中意義的演員大有人在,演員對人物理解了塑造的舞台人物才能活靈活現啊”。記得父親這樣的教誨很多,因為父親就是一位老藝人中不可多得具有高等文化的老藝術家。
畢業後回到北京風雷京劇團正式開始從事了京劇表演藝術。1978年之後國家恢復了傳統戲,作為一個優秀的演員,無疑必須具備一定的天賦條件,他邊向父親問藝邊演出,通過函授學習技藝大進,80年代初活躍在首都及各地戲曲舞台上,他嗓音高亢宏亮、韻味清醇、悠楊自如,扮像大氣、颱風瀟灑,且文武兼備,扮相、演唱都近其父神韻。在北京風雷京劇團,當時年僅25歲的邢東風比較成功的扮演了眾多主要劇目。相繼演出了《四郎探母》《大,探二》《群英會》《龍鳳呈祥》《秦香蓮》《打漁殺家》等名劇。之後又拜其風雷京劇團演員張寶華為師,經授藝又相繼上演了《定軍山》《陽平關》等劇。作為後起之秀在當時北京風雷京劇團已成為了京劇藝術繼往開來的新一代。在風雷京劇團的十年里均有成就。
80年代末他毅然選擇了東渡日本留學深造,後進入日本音樂唱片公司,從事音樂製作及演出策劃工作。近年來受日本總公司委派到中國駐京代表處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