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門嶺柳條邊遺蹟

邊門嶺柳條邊遺蹟(在愛陽鎮、清代,愛陽邊門,亦稱愛哈門,在愛陽鎮愛陽城村北1.5公里疆河南岸明代邊牆鎮朔關遺址處。鎮朔關是明遼東邊牆東端設定的第一座關口,位於鳳城、寬甸二縣交界的愛陽鎮愛陽城村東北的邊門嶺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邊門嶺柳條邊遺蹟
  • 地點:愛陽鎮
  • 別稱:愛哈門
  • 朝代:清朝
歷史掌故
清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極修建鳳凰城至本溪鹼廠一段柳條邊,在這一線因襲明邊牆舊址,將鎮朔關改建成柳條邊上的愛陽邊門(即愛哈門),今僅存遺址。清人也稱愛河為“愛哈”河,“愛哈”系滿語,意為“琉璃”。而愛陽邊門和明代愛陽城得名皆因位於疆河之陽。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因以地理位置稱“愛陽”。
民國十年《鳳城縣誌》載:“磺河亦稱愛哈,清語愛哈,琉璃也。門(愛陽邊門)在(鳳凰城)城北百二十里,與前河(愛河)近”。清政府在愛陽邊門設有章京和防禦,負責愛陽邊門事務。其中章京l員,2年一更換;防禦1員,3年一更換,另有屬兵50名隨時調用。史載愛陽邊門下轄門內卡路4處:瓜坡子營、邊門、鐵佛寺(今鳳城市石城鄉鐵佛寺)、湯堡城(今鳳城市湯山城鎮)。每處由鳳凰城城守尉派官1名、兵10名,巡防官兵每個月更換一次。清政府對柳條邊的管理有著嚴格的規定。除了固定額數的章京、防禦負責邊門事務外,每年還由鳳凰城城守尉及熊岳副都統按季派員帶兵,統巡柳條邊的內外,“查拿偷砍木植私挖人參偷打鹿茸賊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