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敗型學生

避敗型學生是基於默里、麥克萊蘭、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所提出來的,他們在其理論中表明:成就動機是由兩種性質相反的成分構成,一個是追求成功的意向,另一個是避免失敗的意向。

而避敗型學生正是持避免失敗意向的學習動機的學生,具體指那些在學習上儘量選擇非常容易達到或者非常難的任務來避免失敗的學生。因為選擇非常簡單的任務可以免於失敗,而非常難的任務,即使失敗了也能找到很好的藉口來解釋自己的失敗,來減少失敗帶來的感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避敗型學生
  • 外文名:the student of avoiding failure
  • 學科:教育心理學
  • 內容:學習的動機
理論解釋,成就動機理論,自我價值理論,避敗型學生的教育方式,

理論解釋

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是指個人在主動參與事關成敗的活動時,不畏懼威脅,自願努力以赴,以期達到目標並獲得成功經驗的內在心理過程。它是一種內在驅動力的體現,同時也能夠直接影響人的行為活動,思考方式,並且是一種長期的狀態。
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
阿特金森是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個體的成就分成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意向。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獲取成功,所以他們會選擇既存在的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夠挑戰性的中等難度的任務;當他們面對完全不可能或穩操勝券的任務時,動機水平反而會下降。相反,避免失敗者則傾向於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因為選擇容易的任務可以保證成功,使自己免遭失敗;而選擇極其困難的任務,即使失敗,也可以找到適當的藉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諒,從而減少失敗感。
而避敗型的學生,正是如上述理論中的在學習上持避免失敗的意向的學生,這類學生能很好的減少失敗帶來的打擊,進一步更好的維護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理論

自我價值理論是由科溫頓(M.V.Covington)提出的,該理論從學習動機的負面著眼,探討有的學生“為什麼不肯努力學習”的問題。
科溫頓認為,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驅力,學生自幼就體驗到成功使人滿足,自尊心提高、產生自我價值感,而成功需要去克服困難,因此,能力、成功、自我價值感三者之間就行成了前後的因果關係。能力使人成功,成功使人產生自我價值感,多次經歷之後,自我價值感就成了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機,但是成功畢竟是少數的,所以學生在長期追求成功而不得的情況下,為了維護自我價值感和逃避失敗的痛苦,他們便傾向形成一種不承認自己差,也不認同努力能帶來成功的想法,來維護自己的自我價值和逃避失敗。
避敗型學生可能持有這種想法,用逃避失敗的方法來維護自我價值。

避敗型學生的教育方式

對於此類型的學生,因為其學習動機是避免失敗,所以在激發其學習興趣時,要儘量給予成功的體驗和積極的鼓勵,使其學習動機能夠發生轉變,從而努力追求成功,完善自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