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南戲

遼南戲

遼南戲是遼寧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形成於遼寧省蓋縣。又名影劇、影調戲、蓋平戲,遼寧復縣稱遼南影調戲。它是建國後在遼南皮影戲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新劇種,1961年定名為遼南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南戲
  • 形成於 : 於遼寧省蓋縣
  • 地區:遼寧省 
  • 別稱:影劇、影調戲、蓋平戲
簡介,歷史沿革,藝術特點,簡介,唱詞,伴奏樂器,音樂,行當流派,曲目,

簡介

遼南戲遼南戲
遼寧省省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形成於遼寧省蓋縣。又名影劇、影調戲、蓋平戲,遼寧復縣稱遼南影調戲。它是建國後在遼南皮影戲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新劇種,1961年定名為遼南戲。 遼南戲主要源於遼南蓋州皮影,是該地區農村祭祀娛人的一種主要演出形式。演出時照本宣唱,唱腔曲調吸收、借鑑了河北省皮影的成份,唱腔以板式變化體為主。四台子村業餘劇團的皮影藝人以真人上台唱影調的形式演出了業餘作者翁景樹編寫的現代戲《白楊樹下》,把影窗藝術變成舞台藝術,取名影調戲。遼南戲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市現有蓋州遼南戲劇團。九十年代以來,它們演出的遼南戲《三十五荒唐夢》獲全國天鵝杯戲曲廣播劇三等獎,《半廟溝》、《龍鳳鏡》、《逼嫁殺店》、《梁山除 霸》、《三女搶板》、《望兒山》分別獲省藝術節銀獎和特別獎。2002年1月,遼南劇正式定名為遼劇。

歷史沿革

遼南戲的前身遼南皮影戲舊稱“本地影”。清末民初時受河北灤州影的影響而豐富了唱腔。同時,又吸收融合了遼南地區的民歌、民樂和曲藝音樂,形成了一套唱腔體系,從而成為風格獨特、地方色彩濃郁的遼南皮影戲。在以後的數十年中,在蓋縣先後出現了王樹文(藝名王大嗓)、閻永茂(藝名閻麻子)、馬傳亮、洪生純、陳克忠、遲海樓等著名皮影藝人。1956年馬傳亮等根據呂劇劇本移植排練了用真人扮演的小戲《小借年》,在民眾中產生一定影響,從而普及於業餘文藝活動中。這一戲曲形式初名“影調戲”,1958改名“蓋平戲”,並在蓋平縣(今蓋縣)建立了蓋平戲劇團。1961又改名為遼南戲,為籌建了遼寧省遼南戲實驗劇團(隸屬於遼寧省青年戲曲劇院),配備了專業導演、編劇和音樂工作者,並由馬傳亮擔任唱腔教師。1963年劇團被解散。1978年春重新成立-了遼寧省遼南戲劇團,還在蓋縣成蓋縣遼南戲劇團。此外,在遼南地區城鄉,業餘演出活動也較為普及。
遼南戲遼南戲
遼南戲改為遼劇,將更好地發揮具有遼寧地域特色的傳統戲曲藝術,把區別於評劇,也區別於吉劇、龍江戲的遼寧地方劇種的發展推向一個新水平、新階段。使全省人民、全省觀眾都來關心和支持這一劇種,而不僅僅局限於遼南地區的觀眾。同時還有助於調動遼西、遼北的遼劇藝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凝聚更多民間戲曲工作者的力量,為共同發展遼寧地方劇種做出貢獻。 劇種改名是劇種發展過程的一部分,也是它逐漸成熟的標誌。許多劇種,如京劇、評劇等等,都有這樣的過程。遼劇是新興劇種,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變化或更新是合乎規律的。

藝術特點

簡介

遼南戲表演上以中國戲曲表演程式為主體,吸收遼南傳統民間藝術。如水袖的運用和武打,適當融合了一些皮影動作。丑角表演還有模擬皮影人物“大巴掌”的滑稽動作和步法。此外還借鑑了遼南秧歌民間舞二人轉的一些舞蹈動作。唱詞結構變化也十分豐富,除常見的“七字賦”(七字句)、“十字賦”(十字句)外,還有“五字錦”(王字句)、“三字經”(三字句)、“六字頭”(三、三句式)、“三趕七”(句式為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寶塔形結構)、“大金邊”、“小金邊”(跟句重複)、“囉嗦句”等。在押韻上,有平唱(上仄下平)和硬唱(上平下厭)之分。
遼南戲遼南戲

唱詞

變化多樣的唱詞句式為遼南戲唱腔帶來多種處理方式,形成板腔體和部分曲牌聯接的方法。唱腔上分男、女兩大系統。各有自己的旋律和基調,其中以丑角的唱腔尤為獨特。在遼南戲形成和發展中還派生出一些新的唱腔,如糅合灤州影腔。現已在遼南戲中自成一格的唱腔有〔二龍松〕及其反調和新創的〔雞啼令〕、〔節節旺〕、〔水連珠〕等曲脾。

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以四弦為主,配以三弦高胡揚琴琵琶等。演現代戲時還加上古箏二胡板胡提琴電吉他等,以增加戲劇氣氛。

音樂

特點主要體現在音樂方面。遼劇音樂為板腔體,唱腔豐富、板式齊全、曲調優美、通俗流暢、地方韻味濃郁,有表現多種情感的功能。遼劇誕生後,為了更好地表現生活,滿足觀眾不斷更新的欣賞需求,在確保劇種音樂風格、特點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革新與發展,使遼劇音樂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完善。如原始唱腔中“女腔平唱”的主要功能,從旋律上講是以表現哀怨、憂傷情感見長的曲調。然而,“二平唱”和“歡腔”的產生,彌補了“女腔平唱”表現歡快喜悅和莊重豪邁情感的不足;為了解決原有音樂中沒有反調唱腔,而不利於表現劇中人物痛楚、傷感等特殊情感的缺憾,遼劇著名作曲家王信威,採取了將“男腔平唱”正調移低四度等創作方法,產生了男女同腔同調、同度演唱、曲調低回淒楚、悠揚深沉及各種行當都可選用的“平唱反調”唱腔;“二龍松”唱腔是遼劇最早豐富發展形成的一種腔調,它是由遼劇創始人之一、著名遼劇作曲家馬傳亮編創的一種曲調優美、開朗明快、表現情感細膩、適應性與可融性較強的旦角專用唱腔。

行當流派

遼南戲產生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腳色行當基本沿用京、評劇的既成體制,初步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但尚未形成整套的表演程式,演員亦無嚴格的行當分工。六十年代,遼寧省遼南戲實驗劇團為培養演員和探索創建遼南戲的表演特色,相繼排演了一批各行當的重頭戲,如花旦行的《當箱子》,花臉、老生行的《宮門斷鞭》 ,青衣武生武丑行的《逼嫁殺店》,花旦、文丑行的《打灶王》和行當較全的大戲《青天鑒》等,演員有了較明顯的行當分工。
遼南戲遼南戲
生:分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小生,如,《小借年》中的王漢錫;老生,如《正義圖》中的李自成;武生,如《圖龍城》中的佛寶等。旦:分閨門旦、花旦、青衣、老旦、彩旦、刀馬旦。閨門旦,如《小借年》中的愛姐;花旦,常摹仿皮影的影人動作,如《當箱子》中的玉梅;青衣,如《逼嫁殺店》中的賈淑貞;老旦,如《楊運》中的高大娘;彩旦,道白以遼南方言為主,並常摹仿皮影的影人動作,如《掃雪打碗》中的後娘;刀馬旦,如《圖龍城》中的藍素艷等。淨:分文淨、武淨。文淨,如《宮門斷鞭》中的尉遲恭;武淨,如《圖龍城》中的鮑虎等。醜:分文丑、武丑。道白以遼南方言為主,常摹仿皮影的影人動作。文丑,如《打灶王》、中的灶王爺;武丑,如《逼嫁殺店》中的董三懷等。

曲目

上個世紀60年代初,遼寧省遼南戲實驗劇團在瀋陽成立,使遼劇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並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代表劇目,如《宮門斷鞭》、《逼嫁殺店》、《龍鳳鏡》、《打灶王》、《當箱子》、《花為誰開》等。
遼南戲遼南戲
20世紀80年代後,省內舉辦的各種大型藝術盛會,均有遼劇參加,而且屢獲大獎。如《加林與巧珍》、《半廟溝》、《姜雲勝》等。特別是《姜》劇,曾被中紀委調入北京進行專場演出,受到首都觀眾、專家學者及國家領導人的好評。近些年來,由於遼劇經常涉足電視領域,如蓋州遼南戲劇團排演的《小工匠》、《楊柳新》,瓦房店排演的《山這邊,海那邊》等,先後由中央與地方電視台播放;營口戲校學生演的《逼嫁殺店》與《龍鳳鏡》等劇目也先後進京展演,使遼劇在全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九十年代以來,遼南戲《三十五荒唐夢》獲全國"天鵝杯"戲曲廣播劇三等獎,《半廟溝》、《龍鳳鏡》、《逼嫁殺店》、《梁山除霸》、《三女搶板》、《望兒山》分別獲省藝術節銀獎和特別獎
據初步統計,現今遼寧省遼南戲實驗劇團及蓋縣遼南戲劇團,共保留了60多個劇目,主要有《借年》、《逼嫁殺店》、《宮門斷鞭》、《龍風鏡》、《花打金剛》、《賣藝訪友》、《走天鑒》、《擋馬》、《包公趕驢》和現代戲《花為誰開》、《紅花崗》、《鄰居》、《真情假意》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