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囑(居伊·德·莫泊桑創作短篇小說)

遺產(居伊·德·莫泊桑創作短篇小說)一般指本詞條

《遺囑》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的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遺囑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法】莫泊桑
  • 發表時間:1884年
內容簡介,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科員卡舍蘭,從海軍陸路戰隊退伍以來一直過著正常的職員生活,他一直都在為自己的女兒科拉物色好小伙兒。卡舍蘭的同事勒薩白勒先生是一個上進心和工作能力都很強的小青年,他是全科最有可能得到晉升的人選。卡舍蘭是個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富於閱歷的人,他非常欣賞這個小青年。在卡舍蘭的不懈努力下,終於如願以償地將勒薩白勒變成了自己的女婿。科拉和勒薩白勒婚後的生活是幸福的,科拉的姑媽是一位坐擁百萬法郎的富婆。科拉的姑媽夏洛特在科拉婚後一直不肯用明確的文字來確定死後財產留給侄女,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家裡的其它三口人。勒薩白勒並沒有因這“貴重”的婚姻而交上好運,反而使他失去了晉升的機會,懊惱萬分的他們更加迫切地想得到財產。直到夏洛特這個可憐的老太太病入膏肓,卡舍蘭和勒薩白勒還翻箱倒櫃找遺囑。後來得知財產是贈予科拉子女的,遺囑說她死後三年科拉仍沒有孩子,財產將贈予慈善機關。姑媽死後二年科拉一直沒有小孩,後來在利益的驅使下,科拉找到了丈夫的同事瑪茲,幾個月後自己便懷孕了,孩子出生後,一家人如願以償地過上了所謂的“上流人”的生活。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遺囑》的結局應是一個喜劇,遺產終於得到了,人物皆大歡喜,於誰也無妨害,但作品中所揭露的資本主義社會嚴酷的生活現實則含有極大的悲劇性,人被金錢權勢奴役,金錢和世俗異變著人的心理,使一個個人物不顧廉恥、不擇手段、弱肉強食,作品中主人公的走投無路實際上也包含著作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悲觀主義態度。這些悲劇性因素增強了作品喜劇的嘲諷性。圍繞著獲得遺產的主題,作者也利用了三個相輔相成的偶然事件來揭示生活矛盾,並由之造成了情節的曲折變化、峰迴路轉的效果。第一個偶然事件是偏巧迎詩闌選中了勒薩白勒做女婿,他個頭矮小,身體不算強鍵,但他勒勉公務,晉升有望的優勢,深深吸引著邊詩闌這個一輩子碌碌無能、僅憑老資格才當上主任科員的老公務員。邊詩闌對女兒婚事的百般促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小市儈攀附權勢的心理,與這一心理相呼應的是勒薩白勒對邊詩闌小姐遺產的嚮往而終於吞併。第二個偶然事件是邊詩闌小姐死後公布的遺產條件:倘若侄女夫婦在她死後三年內沒有子女,則全部遺產將蹭給窮人和慈善機關。這種不合情卻有理的遺囑條件使作品矛盾驟然激化,作者利用這一偶然事件,揭示了金錢對家庭、對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的破壞和摧殘。當第三個偶然事件,即勒薩白勒夫婦百般努力仍無後代成為事實時,金錢對人的左右力量就進一步被赤裸裸地揭示了出來。三年期限快到了,甘萬遺產即將化為煙雲,邊詩闌一家決不會接受這一事實,因此利用移花接木得到後代就成為人物行為的必然選擇。作者利用情節的巧合,深刻地反映了金錢對人的意識形態的腐蝕和導致犯罪、導致道德墮落的事實,揭露了金錢對家庭生活、對社會風尚造成的影響。

藝術特色

《遺囑》中帶有伏筆照應,並具有一箭雙鵰之藝術效果的插曲也可選出三處:第一處是小說第一章邊詩闌等人對肥皂老爹的取笑。肥皂老爹因老婆有了外遇而分居,成為同事們的笑料。邊詩闌等人對他的取笑及捉弄,顯示了小資產階級精神生活的空虛無聊及其相互間的勾心鬥角,同時與下文情節的發展形成對照,並在揭露資本主義社會道德墮落的主題上,添上了有聲有色的一筆.關於肥皂老爹的插曲在小說第四章和第八章有兩處提及,都對作品主要情節起著映襯的作用,作者獨具匠心安排的第二個插曲是勒薩白勒與瑪茲的衝突,由於遺產原因,瑪茲早就“帶著一種看得見的企圖在逛詩闌老爹身邊周旋”,但卻無緣成為其婿,當他得知勒薩白勒因生理缺陷而影響了遺產的繼承時,便幸災樂禍地用厚頗無恥的語言譏諷勒薩白勒,終於導致了兩人的衝突。這場衝突的引起和解決,一方面典型化地表現了小資產階級虛榮做作地對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模仿,以及小資產階級自身怯擂妥協的本質,另一方面,其伏筆意義在於:這場衝突嘲諷著小市儈階層虛偽的道德觀,引起致命一擊並幾乎引起以性命相博的決鬥的侮辱,在金錢左右下竟然可以作為事實被接受。在這場衝突中,勒薩白勒的憤怒愈強烈,則其中所隱含的金錢對人性的異化意義就顯得愈突出,第三個插曲是坷拉確定自己懷孕後與瑪茲關係的調整。這個插曲很短,卻被作者單列一章,可見其別具深意:其一,這一插曲使勒薩白勒的家庭由被動回到正常生活軌道上來,它照應了前文邊詩闌這一階層的人嘲笑肥皂老爹的心理意識,也照應了勒薩白勒與瑪茲衝突行為的道德意識;其次,這一插曲使作者筆下涉及到的瑪茲這個令人不齒的花花公子,也帶有了被人利用、受人玩弄的悲劇色彩,瑪茲的介入僅僅是被當作能創造繼承遺產條件的工具,一旦條件具備,工具也就失去了價值而被拋棄了。作者由此進一步揭示了資產階級人際關係表面上道貌岸然和骨子裡的唯利是圖;其三,這一插曲使貫穿於整個作品中的“遺產”成為唯一的、不帶任何感情色彩而更具有懾人威力的主題。

作者簡介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第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準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兩個朋友》(1883)、《項鍊》(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