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失調症

選擇性緘默失調症

新移民兒童因要適應全新的生活環境,加上要學習另一種語言,故較容易患上選擇性緘默失調症。另外與在在校遭同學欺凌,嚴重打擊孩子自信等因素也有關。"緘默"的高度選擇性是本症特點,患兒智力發育正常,韋氏兒童智力測驗智商在70或70以上。

罹患原因,表現案例,疾病研究,

罹患原因

據加拿大《明報》報導,一名中國台灣移民移居多倫多市之後,將一對兒子送往讀書,卻在校遭同學欺凌,嚴重打擊孩子自信,及後幼子更被發現患上“選擇性緘默失調症”(Selective Mutism)。母親懷疑這與孩子長期在校被同學排斥造成。   有語言學家則認為,欺凌未必令兒童患上這失調症,但承認,新移民兒童因要學習全新語言,較易衍生問題,若未有及時發現及治療,長大後會嚴重影響工作及社交能力。新移民兒童因要適應全新的生活環境,加上要學習另一種語言,故較容易患上此類失調症。

表現案例

2003年抵達多倫多的中國台灣移民陳太太(化名)一對只有2歲及6歲的兒子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學校欺凌事件。老大經常在校被同學搶午餐,遭同輩以蠢﹑笨的字眼辱罵,自尊心大降﹑社交能力減弱。向老師﹑校長報告,卻總受冷遇。為此,陳太太已為其長子轉校3次。
其幼子亦有類似遭遇,當年只3歲半的他首天到幼稚園上學,在陌生及語言不通的環境下,哭鬧不止。教職員卻將小孩鎖在黑暗的校長室,等候陳太太前來。
過了一個星期,幼子情緒愈見不穩,會哭鬧至睡在地上;有時突然關燈,亦會尖叫。幼子在學校亦逐漸地變得沉默,不願跟其它人說話,長達2年。及後,幼子轉校,始被該校老師發現,他原來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老師指他呆在學校很久,半句話都不說,我最初以為他只是害羞。”陳太太說。陳太太深信,二子有問題,是因為在學校常被欺凌﹑排擠的不快經驗有關。
多倫多天主教教育局語言病理學家杜索高(Mary Dusatko)指出,患有“選擇性緘默失調”的兒童,本身具有語言能力,但是他們只會在特定的環境下跟指定的人物說話,如父母或親近的朋友。

疾病研究

新移民兒童易患失調症
由於心理語言學家於10年前,始開始對這種失調症有較深入的研究,故目前病人患上該種失調症的原因仍未確切了解。但肯定的是,新移民兒童因要適應全新的生活環境,加上要學習另一種語言,故較容易患上此類失調症。
杜索高說:“不管成人或兒童,在學習一種嶄新的語言時,都經歷一段沉默期(silent period)。期間,他們與一班人交流時,只聽不說,試圖了解其它人說話的內容,逐漸吸收新語言。每個人這段沉默期各有長﹑短,性格較外向的,沉默期較短。但個性內外﹑容易焦慮﹑怕羞,又或完美主義者,都不隨便開口,也容易患上失調。”
至於在學校受到欺凌,會否令兒童患上選擇性緘默失調,暫時則未有證據顯示兩者有關聯。然而,有研究顯示,個性內向確會令兒童懾於講話,但一些不愉快的經歷亦加強兒童的焦慮,當他們認為不開口說話,便可減低這種焦慮感,也就容易患上緘默性失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