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紀念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子尹路96號,總占地面積400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457平方米,展室面積6083平方米。

遵義會議紀念館是為紀念遵義會議而建立的,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21個革命紀念館之一,於1955年10月開放。遵義會議紀念館由遵義會議會址等十一個紀念場館組成 ,1964年11月,毛澤東主席為紀念館題寫了“遵義會議會址”六個大字 。截至2008年11月28日,該館館藏文物1551件。其中原物726件,複製品667件,仿製品158件。截至2019年5月14日,遵義會議紀念館新徵集到2000多件革命文物及歷史資料,紀念館收藏的革命文物中,有11件國家一級文物及30件國家二、三級文物。

2008年5月16日,遵義會議紀念館列入國家文物局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遵義會議紀念館入選中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2017年12月,遵義會議紀念館入選第一批中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遵義會議紀念館
  • 類別:革命博物館
  • 地點: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子尹路96號
  • 竣工時間:1955年
  • 開放時間:8:30-17:00
  • 館藏精品:遵義會議會議室掛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總指揮部特務連印章
  • 屬性:國家一級博物館
  • 票價:免費
  • 占地面積:40000多平方米
歷史沿革,場館組成,綜述,遵義會議會址,遵義會議陳列館,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紅軍遵義警備司令部舊址,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故居,秦邦憲(博古)、李德住處,遵義會議期間鄧小平住處,遵義紅軍烈士陵園,館內藏品,文化活動,會議成果,會議精神,人文歷史,學術研究,活動建設,所獲榮譽,機構設定,參觀信息,

歷史沿革

1951年1月,為慶祝中國共產黨誕辰三十周年,中共遵義地委成立了“遵義會議紀念建設籌備委員會”,著手遵義會議相關歷史文物資料的調查徵集工作。
1954年8月,初步調查落實了遵義會議召開的地址是遵義老城柏輝章私宅。
1955年1月,根據文化部的決定,成立了“遵義會議紀念館籌備處”,最初編制為館員4人。
1955年2月,經貴州省文化局批覆,成立遵義會議紀念館,由長征時擔任紅三軍團四師偵察參謀、十二團作戰參謀、後因在婁山關戰役中負傷流落遵義的老紅軍孔憲權兼任第一任館長。
1955年10月1日,籌展工作基本就緒,會址開始半開放,一邊供有關領導審查,一邊接待有組織的中、小學生參觀。
1956年,遵義會議紀念館連續三年派出專業人員爬山涉水,沿著紅軍長征在貴州的路線,用10個半月的時間,完成了44個縣(市)及川南、滇東北5縣的徵集採訪任務,比較全面地掌握了中央紅軍長征在貴州路線和戰鬥情況的資料。
1957年7月,遵義會議會址正式對外開放,工作人員包括通訊、勤雜共為10人,下設總務組、群工組、征保組、研究組。
1958年,開始動工修建鄧萍墓,次年建成。
1958年11月,遵義會議參會者、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遵義會議參會者、時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參觀遵義會議會址,最後確認了遵義會議會址的位置,並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史料信息。
1964年2月,遵義會議會址進行全面大維修,在保證外形恢復原狀的原則下,採取整體脫落、原狀安裝、重新修復的方法,對會址內陳列重新進行了布置。並根據調查材料,在會址樓下復原陳列了作戰室、參謀人員住室、警衛班室。在跨院,復原陳列了朱德、周恩來住室及警衛班室。同時,把會址東側原房主曬醬台旁的小樓,恢復為電台室和電台工作人員住室。
1964年11月,毛澤東題寫了“遵義會議會址”六個大字,這是毛澤東在建國後為革命紀念地唯一的題詞。
1978年, 國家文物局撥專款進行了徹底維修,在嚴格保持原貌的情況下, 改磚木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84年,又撥專款維修了天主堂學堂,作遵義會議陳列館,是遵義會議會址的組成部分。
1979年10月,張愛萍為鄧萍撰寫了墓志銘。
198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將紅軍總政治部舊址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遵義會議紀念館管理。
1983年12月,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將遵義會議期間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住處,“紅軍總政治部舊址”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遵義會議會址”的組成部分進行保護。
1984年,國家文物局撥款對天主堂內的學堂部分及周圍環境,進行了全面徹底的維修。
1984年11月,鄧小平為紅軍總政治部舊址題寫了匾牌,為遵義紅軍烈士陵園紀念碑題寫了“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1991年2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為遵義紅軍烈士陵園題寫“青松堂”。
1999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舊址和李德、秦邦憲(博古)住處舊址原樣修復。
2000年1月15日,遵義會議紀念館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李德、秦邦憲(博古)住處舊址進行復原陳列對外開放。
2001年,遵義市委市人民政府對其周邊環境進行了較徹底整治,拓展了保護範圍,增設了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雕塑像和毛澤東像章陳列展。
2004年,紀念館新建了遵義會議陳列館,並重新布置了陳列。
2004年,遵義會議紀念館在遵義紅軍烈士陵園鄧萍墓的右後側新建了紅軍長征在貴州犧牲的1338名烈士英名,分由28塊碑連成一體組成的英烈牆。
2004年,紅軍遵義警備司令部舊址易地原樣修復,復原陳列劉伯承、陳雲住室,室內按原樣陳列。2005年1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
2009年5月至2010年1月,遵義會議紀念館對會址進行了大型全面維修,對會議房頂進行瓦面修補;木構架等木質部件朽損部分進行替換;天花板漏雨部位重新修補刷漿;門窗地面等變形損壞部位進行修繕替換,對已經產生硝化、風化的牆體進行拆補,並對建築進行防蟲防腐處理。
2013年,遵義會議陳列館改擴建工程動工建設。

場館組成

綜述

遵義會議紀念館管理遵義會議會址、紅軍總政治部舊址、遵義會議期間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住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舊址、遵義會議期間李德秦邦憲(博古)住處舊址、紅軍警備司令部舊址、遵義會議期間鄧小平住處、紅軍幹部大會會場、遵義會議陳列館、遵義紅軍烈士陵園等紀念建築,總占地面積400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457平方米,展室面積6083平方米。

遵義會議會址

遵義會議會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老城子尹路96號,會址房屋原為國民黨軍第25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邸,建於20世紀30年代初,建築物由主樓和跨院兩部分組成。主整棟主樓道面闊25.19米,通進深17.01米,通高12米,占地面積528平方米,建築面積428.48平方米。
遵義會議會議室在二樓(一樓作戰室的樓上),是一間長方形的房間,面積27平方米。牆上有掛鐘和兩個壁櫃,壁柜上有一面穿衣鏡。屋子正中是長方桌,四周圍有一圈木邊藤心摺疊靠背椅,桌下有一隻古老的木炭火盆。
遵義會議期間,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周恩來,總參謀長劉伯承住二樓,彭德懷、楊尚昆、劉少奇、李卓然等住一樓,總司令部一局作戰室設在一樓。會址主樓各室的牆壁上有許多墨寫的紅軍標語,大多是紅軍再占遵義時,駐紮在樓內的紅三軍團戰士寫的。紅軍離開遵義後,泥水工人用石灰加以覆蓋,使這些標語得以保存。解放後,經過清理,字跡還清晰,經恢復原狀後,鑲嵌在各室原位上。跨院在主樓的南面,是柏輝章未建主樓前的老屋。遵義會議期間,紅軍總司令部的警衛人員、機要人員在這裡辦公和住宿。紅軍總司令部與一、三、五、九軍團,二、六軍團、四方面軍、江西蘇區中共分局的往來無線電在這裡發出接收。
跨院是黔北民居四合院風格的建築,坐東向西,由東屋、北屋、南屋、西屋四部分組成,建築面積334平方米。東屋是跨院的主屋,面闊五間,深四間遵義會議期間,總司令部機要科辦公室和科長毛庭芳住室在這裡。北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二屋,小明間與主樓(會址)天井相通。南屋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二屋。遵義會議期間,機要科工作人員住此屋。西屋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單屋。遵義會議期間,機要科工作人員住此屋。主樓和跨院之間伸出一船形的樓房,原是柏家製作醬料及收曬豆子的曬房,遵義會議期間是紅軍總司令部廚房。一局事務長姚國民、警衛班長潘開文等住廚房樓上。以上展室長期以來作為原狀陳列,向觀眾開放。

遵義會議陳列館

遵義會議陳列館為仿遵義20世紀30年代民居特色的二層建築。總建築面積為19054平方米,其中地上15198平方米,地下3856平方米,建有步行道1200米,採用室內空間布局、平面展示、模型展示、實物展示、多媒體展示、燈光設計輔助等手段。展陳內容以長征為主線,以編年帶專題,“以戰略轉移,開始長征”“遵義會議,偉大轉折”“轉戰貴州,出奇制勝”“勇往直前,走向勝利”“遵義會議,光輝永存”等五個部分突出遵義會議的主題及紅軍長征轉戰貴州的史跡。利用現有資料和技術,採用油畫、雕塑、展板、影像等多種形式,運用三維等身成像、多媒體半景畫、電子觸摸書籍等先進展陳技術手段進行展示展覽。遵義會議陳列館展示展出文物、資料1551件,其中原物726件,複製品667件,仿製品158件,展線總長1200多米。

紅軍總政治部舊址

紅軍總政治部舊址位於遵義老城楊柳街28號,與遵義會議會址毗鄰。紅軍總政治部舊址實際上是一個天主教堂,這個天主教堂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法國傳教士沙布爾興建,主要建築有經堂和學堂兩部分,整箇舊址長105米,寬129.1米,占地面積13555平方米,四周修有圍牆。
經堂(即幹部大會會場)整組建築,系“羅馬式”建築。它的兩側是一排排圓拱的雕花窗欞,鑲著五顏六色的玻璃。其房屋結構為中國式空斗牆包木柱,羅馬式傘形頂,面積385.2平方米,高約7米,堂中兩側八根圓木柱,外頂正中豎立一個紅十字架,有壁畫、雕塑。學堂在經堂南側,是一組庭院式平房建築,瓦木結構,該建築原設天主教堂男學堂等。中央紅軍攻占遵義期間,紅軍總政治部機關即設在這裡。

紅軍遵義警備司令部舊址

紅軍遵義警備司令部舊址位於遵義市老城楊柳街中段(遵義會議紀念館後面),與遵義會議會址內的陳列館隔街相對,原系國民黨黔軍副師長周吉善的公館,占地面積863平方米,建築面積817平方米。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第一軍團二師六團占領遵義城。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即決定成立遵義警備司令部,由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兼任司令員,軍委縱隊(由突圍轉移初期的軍委第一野戰縱隊、第二野戰縱隊合編)政治委員陳雲兼任政治委員。遵義警備司令部駐遵義老城楊柳街黔軍副師長周吉善的私宅。紅軍遵義警備司令部的成立,對確保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對以遵義為中心的蘇區根據地的建立,作出了貢獻。

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舊址位於遵義市老城楊柳街,距遵義會議陳列館約30米,舊址原為國民革命軍第25軍黔軍副軍長猶國才的私宅。建於20世紀20年代,坡屋頂、小青瓦、穿斗屋架,具有典型的黔北民居建築特點。建築面積1166平方米,占地面積1155平方米。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遵義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和中央沒收徵發委員會駐此開展活動。中央沒收徵發委員會主任林伯渠,中央沒收徵發委員會副主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中央沒收徵發委員會組長錢之光,中央縱隊沒收徵發委員會主任李井泉住一樓中屋兩側,兩側廂房為工作人員辦公室和住室。

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故居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遵義後,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住在新城古寺巷(又名穆家廟,解放後更名中山北路一巷,1966年改名幸福巷)。國民黨黔軍旅長易少荃的私宅里。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月9日至19日,張聞天、王稼樣長征途中在此滯留。
遵義會議紀念館圖片遵義會議紀念館圖片
此房坐北朝南,背靠桃源山東麓,一樓一底的磚木結構,外表呈青灰色,其格局與遵義會議會址大體相仿,通面闊15米,通進深9米,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建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樓房基礎高出地面約1米,大門正中是五級半圓形踏梯。歇山式屋頂,青瓦覆蓋,前面坡開一“老虎窗”。樓的上下都有迴廊環繞,廊柱頂塑有花卉、鳥獸形象。整幢樓房均置拱形鴛鴦窗,彩色玻璃。毛澤東住在樓上左前間,室內陳設有鋼床、圓形靠背椅、茶几、軍用電話機、紅漆九抽桌,桌上置馬燈、軍用地圖、方形銅墨盒、楠竹筆筒、毛筆、紅藍鉛筆、信箋及三磅熱水瓶,白色搪瓷茶缸等物,桌下有木架火盒,桌旁放著一對鐵皮公文箱,以及其他生活用具等。張聞天住樓下左前室。王稼祥住樓上右前室。各展室均作原狀陳列。

秦邦憲(博古)、李德住處

李德、秦邦憲(博古)住處舊址位於遵義市老城楊柳街中段、遵義會議會址的後大門。原為黔軍第七師副師長侯之王圭私宅。修建於20世紀20年代末期,為木結構的前後兩進、四榀三間、上下兩層的走馬轉角樓。整幢建築占地704.04平方米,建築面積541平方米。遵義會議期間,李德住前樓二樓通間,博古住後樓一樓北側一間,李德的翻譯伍修權住後樓二樓靠北側一間。

遵義會議期間鄧小平住處

遵義會議期間鄧小平住處位於遵義市老城紅軍街,舊址原為遵義文人傅夢秋私宅,抗戰期間浙大西遷遵義時,校長竺可楨曾居住於此。遵義會議期間鄧小平潘漢年黃鎮等住於此。鄧小平住處為異地原樣修復,陳列展示鄧小平住室、潘漢年住室、黃鎮住室以及紀念小平誕辰百年書畫展、鄧小平在遵義會議前後等輔助展覽。

遵義紅軍烈士陵園

遵義紅軍烈士陵園坐落在遵義市城區湘江河畔鳳凰山南麓小龍山上。紅軍烈士陵園建有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將軍墓、紅軍墳、鐘偉劍烈士、鄧萍犧牲時的雕塑、紅軍女衛生員銅像以及紅軍長征在遵義犧牲的烈士紀念碑。
紅軍烈士陵園建有紅軍烈士紀念碑。整個碑高30米,下寬6米見方,頂部寬2米見方。碑的頂端是5米高的鐮刀錘子標誌,碑的外圍是一個直徑20米,高2.7米,離地面2米的大圓環,圓環外壁鑲著28顆閃光的星,象徵著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圓環內壁是4組漢白玉石浮雕,內容是“強渡烏江”“遵義人民迎紅軍”“婁山關大捷”“四渡赤水”。大圓環由4個5米高的紅軍頭像托著,頭像用紫色花崗石雕鑿而成,東南側為老紅軍形象,西南側是青年紅軍形象,東北側是赤衛隊員形象,西北側是女紅軍形象,寓意紅軍威震四方。
紀念碑的北面小山坡上是“鄧萍烈士之墓”。鄧萍烈士的遺骸,是1951年夏在中央軍委和彭德懷同志的關懷下,經黨政和各界人士的努力,才找到的。墓地在陵園平台正中位置,由正墓室、左右側室及其延伸段和花圈組成。墓身均用紅砂石料扣砌,通寬32.55米,正墓室高於側室,呈“凸”字形,墓頂正中豎一紅色五角星。在鄧萍墓西面處,有一座紅軍衛生員墓,稱為紅軍墳。墳四周以青砂石砌成墓裙,墳前豎立一塊青石墓碑,碑座上的石碑高約3米,碑座上的石碑高2.03米,寬0.83米,厚0.19米,正面陰刻“紅軍墳”三個紅色大字,背面陰刻楷書《紅軍墳簡介》,紅軍墳下邊,塑立著一座高4.5米以紅軍女衛生員正在給乾人兒子餵藥的銅像,銅像於1990年7月建成。鄧萍墓東邊,是一座表現鄧萍中彈倒在張愛萍身上的半身雕塑像,塑像墓座上刻有簡單的文字說明。陵園西邊的“青松堂”里,安放著幾十位無名紅軍烈士的骨灰盒。陵園內的“翠柏園”里陳列著鄧萍、鐘偉劍兩位烈士的生平事跡。

館內藏品

截至2008年11月28日,遵義會議紀念館館內藏品1551件。其中原物726件,複製品667件,仿製品158件。截至2019年5月14日,遵義會議紀念館新徵集到2000多件革命文物及歷史資料,紀念館收藏的革命文物中,有11件國家一級文物及30件國家二、三級文物。
部分國家一級文物
遵義會議紀念館

遵義會議會議室掛鐘位於會議室東壁牆上,長50厘米,寬22厘米,厚11厘米,為一架自鳴木殼機械擺鐘,刻度為羅馬數字,鐘頂飾有變形植物圖案木雕,底部系倒梯形木座,鐘面有玻璃門,門的四周為木質雕花框線。鐘已不運行,時針、分針和鐘擺已不存在。

遵義會議紀念館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總指揮部特務連印章,高2.5厘米,直徑5.6厘米,為梨木質圓形,印體較矮,完整無損。印文篆書體陽文,文字規範清晰。全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總指揮部特務連”十七個字。

遵義會議紀念館

遵義會議會議桌為長方形木桌,長200厘米,寬100厘米,高80厘米,土漆板栗色,桌面邊沿呈魚背形,桌子側邊四周為寬15.8厘米的薄木板框線,框線與桌腿連線處車成方寶瓶式裝飾。木桌保存完整無損,漆色略褪。
遵義會議紀念館

中國工農紅軍遵綏湄游擊隊政治委員王有發私章,高2.6厘米,長1.3厘米,寬1.1厘米,木質,長方體型,印面下半部刻橫排楷書“王有發”,上半部刻半個五角星和若干光芒線。
遵義會議紀念館

紅軍沒收徵發委員會通行證,長11.2厘米,寬5厘米,紙質,墨筆書寫“步哨同志:茲有袁國欽前往城內,請通行。 沒委 華”十九字,行書,左下角殘缺,有紅色橢圓形印章,印鑑模糊。

遵義會議紀念館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一十八師五十四團軍旗,長94厘米,寬96厘米,用正方形鮮艷的大紅色有葡萄串暗紋的絲綢製作,旗面中心有用白布剪貼的鐮刀斧頭圖案,右上角還有用白布剪貼的一顆五角星,縫合的針腳比較均勻,是用縫紉機縫製。旗面三方邊沿有大紅色絲絛流蘇,另一方邊沿縫有寬2厘米的白布旗桿套,緊連旗桿套處有一條長94厘米,寬2厘米的白布條,上書“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一十八師五十四團”十八個字,楷書。旗面破裂多處,並有少量的油污漬和小墨點。

遵義會議紀念館

侗族民眾楊和鈞詩稿是用白皮紙裝訂的草本,長25.2厘米,寬13.9厘米,厚0.2厘米,共30頁。封面與封底略有殘破。封面寫有“民國廿年嵗次辛未孟秋月 置 弘農氏抄錄 寫信草本”字樣。楊和鈞的詩稿原是家庭日常賬本,詩句寫在第9至12頁,有《板壁上的指南》、《苦》、《感慟七絕詞一首》、《奠祭》、《清明》、《無價之寶》、《再見》、《悼之》等十首詩,共362個字,其餘部分均為日常賬目。

文化活動

會議成果

遵義會議是指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擴大會議。
遵義會議紀念館遵義會議紀念館
會議由博古主持,他首先在會上作關於第五次反“圍剿”的總結報告。周恩來作了副報告,主動承擔了一些責任。接著,會議圍繞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展開了討論。毛澤東作了長篇發言,集中講了當時最迫切的軍事問題,批判了“左”傾機會主義者在軍事上的錯誤。會議主要根據毛澤東發言的內容,委託張聞天起草《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這個決議起草後由政治局會議通過。
遵義會議紀念館遵義會議紀念館
遵義會議主要作出四項決定:1.改組了黨中央領導機構,推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2.指定張聞天起草決議。3.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4.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決定仍由中央軍委主要負責人朱德、周恩來指揮軍事,周恩來是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會後不久,決定毛澤東為周恩來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張聞天接替博古在黨內負總責。隨後,又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團(又稱軍事指揮小組),周恩來任團長。
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把黨的路線轉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軌道上來。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會議。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的黨走上成熟的黨的標誌。

會議精神

遵義會議精神是長征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質是求索精神,內涵主要是堅定信念、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民主團結。

人文歷史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遵義後,紅軍總政治部負責同志,在經堂內主持召開了遵義各界民眾代表大會,商討成立遵義縣革命委員會等革命組織的籌備工作,領導紅軍之友社、赤色工會、工人游擊隊等革命民眾在此活動。遵義會議後,二渡赤水回師遵義,黨中央在經堂內召開紅軍幹部大會,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在會上總結了遵義戰役勝利的經驗。

學術研究

1960年6月,遵義會議紀念館編寫出版了《紅軍長征在貴州》一書,這是紅軍長征所經過的省份中最早整理出版的一本書,也是建國後繼195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一書後,國內第二本關於紅軍長征的書。
遵義會議紀念館編輯攝製了《遵義會議資料專題片》,開設了遵義會議輔助陳列室等專題陳列。

活動建設

1958年11月,遵義會議參加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等參觀遵義會議會址。
1991年、1996年,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先後兩次參觀遵義會議紀念館,並敬錄毛主席詩詞“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作紀念。
1996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參觀遵義會議紀念館,並簽名留念。
2015年6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遵義,參觀遵義會議紀念館。

所獲榮譽

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遵義會議會址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遵義會議紀念館被國家文物局選定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
1995年,遵義會議紀念館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6年,遵義會議紀念館被國家教委、團中央、國家文物局、文化部、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命名為“全國百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97年6月,遵義會議紀念館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100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5年,遵義會議紀念館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旅遊局等13個部門日前聯合公布為100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2008年5月16日,遵義會議紀念館列入國家文物局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0年5月,遵義會議紀念館被中央紀委監察部命名為中國首批廉政教育基地。
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遵義會議紀念館入選中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2017年12月,遵義會議紀念館入選第一批中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機構設定

遵義會議紀念館內設有遵義會議研究中心、黨政辦公室、會址管理所、陳列館管理所、總政舊址管理所、舊居管理所、蘇維埃銀行舊址管理所、博古舊址管理所、紅軍烈士陵園管理所、資料研究室、宣傳教育部、安全保衛部、文物保管部、遊客服務部十四個職能部門。

參觀信息

地址: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子尹路96號
遵義會議紀念館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
開放時間:8:30—17:00
門票:憑有效身份證件在視窗免費領票。
交通線路:遵義會議會址公交站途徑公車:2路內環、2路外環、2路循環線、4路、6路環線、6路循環線、7路、9路、18路、21路、25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