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暮鳥語

遲暮鳥語

凱特·威廉所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曾獲一九七七年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 書名《遲暮鳥語》(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 sang)源於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一句“Bare ruined choirs,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s sang”(荒蕪的歌場,曾是鳥兒啁啾的地方),極為傳神地傳達出書中人類社會繁華盡逝後的蕭瑟與荒涼

基本介紹

  • 書名:遲暮鳥語
  • 作者:(美)凱特·威廉
  • 原版名稱: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s Sang
  • 譯者:李克勤
  • ISBN:9787536462052
  • 類別科幻
  • 頁數:238頁
  • 定價:15.00元
  • 出版社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04
  • 裝幀平裝
  • 叢書:世界科幻大師叢書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書籍目錄,相關主題,個人主義,城市化,環境問題,延伸閱讀,相關書評,

內容介紹

地球環境漸漸惡化,最後演化成為前所未有的災難。政府垮台,經濟崩潰,最可怕的是,人類逐步喪失了繁殖能力。
種族的滅亡迫在眉睫。一小群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制訂了克隆計畫,這是延續種族的最後希望。他們成功了。
但是,克隆產品卻不完全符合預期。他們具備前人沒有的許多天賦,從種種跡象上看,他們似乎是遠超於前人的“新人類”。他們自己也這么想。
但是,新人類的未來卻潛伏著可怕的危機……

作者介紹

凱特·威廉(1928~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其科幻小說多次摘取各類獎項,其中包括《規劃者》(1968年星雲獎最佳短篇)、《墜入天空的女孩》(1986年星雲獎最佳短中篇),以及廣受中國讀者歡迎的《永遠的安娜》(1987年星雲獎最佳短篇)等。獲1977年雨果獎最佳長篇獎的《遲暮鳥語》為其長篇代表作。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遲暮鳥語
第二部 謝南多亞河
第三部 旋轉世界的靜止點
尾 聲

相關主題

個人主義

對個性的追求一直是西方文學中的永恆主題,在這一主題背後的則是個人主義這個西方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念,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何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會同樣被當作反烏托邦的經典著作,即使那個世界與1984截然不同、生活於其中的每一個人在生物學意義上的權利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因為美麗新世界中沒有個性的容身之地
《遲暮鳥語》基本上也可以歸屬於《美麗新世界》這樣的反烏托邦小說之中。從故事上說,《遲暮鳥語》相當於《美麗新世界》的前傳。本書中最主要的技術構想是複製人,並且隨著故事的進展,最初接近普通人水平的複製人逐漸繁衍為技術上成熟而智力上退化的批量型複製人,如果不是作者及時給這些白痴一個滅亡的下場,那么整個河谷必然會成為又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從作者寫到的那句話——將來河谷會演變成少數精英統治大批白痴的社會——來看,作者自己對這一前景是有著明確意識的。
《遲暮鳥語》所持有的價值觀也和《美麗新世界》相似,第二部的主人公萊莉和第三部的主人公馬克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個人主義的耀眼光芒。需要注意的是,在西方文明中的“個人主義”一詞有著相當複雜的含義,它與我們日常所知的帶有貶義的辭彙全然不同。簡單來說在西方的價值觀體系里,“個人主義”代表著個人的自由、即不受他人限制的自由行事的權利,和伴隨著自由而來的個人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即作為自由者所必須履行的義務。只有理解了這個詞兩方面的含義,我們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刻畫出的馬克這一人物形象。
事實上在《遲暮鳥語》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馬克帶領著一個小隊去費城探險,但最終小隊的其他成員由於不聽從馬克的勸阻遇難,馬克因此陷入深深的自責。我不知道這個情節是不是作者有意添加進去的,但至少在這個情節中,馬克作為唯一一個發現危險的人,他感覺到他自己有責任去保護其他人的安全,因此當其他人遇難之後,馬克由於認為這是自己未能盡到自己的責任而產生自責。不過順便一說,作者其實並沒有深入描寫這個情節,而且這一事件在此後也再沒有了下文,感覺作者對此的處理比較奇怪,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為了強化馬克的個人主義色彩而刻意做的添加。
無論如何,如果要給本書一個最簡單的概括,那么最合適的莫過於“又一首歌頌個人主義的頌歌”了。

城市化

《遲暮鳥語》描寫的未來明顯來源於作者對人類社會城市化進程的擔憂。書中的複製人表面上是作者想像的產物,實際上卻是城市人的負面特徵經過合理放大之後的形象。害怕自然環境、缺乏求生技能、過分依賴機器、無法面對變化,這些與其說是複製人的弱點,不如說根本就是現代城市人的缺陷。作者認為,如果任由這些缺陷存在並發展下去,最後的結局便只能是人類這個種族的滅絕;而唯一能夠避免這一結局的方法則只有效仿馬克,回歸到自然的懷抱中去。
然而回歸自然並不容易。城市化進程不是人類偶然踏上的歧路,它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的發展——人口增加、環境變化等等——迫使人類不斷提高自身的勞動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最佳方式莫過於充分的社會分工,社會分工則又要求人類集中在一起以同類型的、彼此間可替換的方式共同勞作,沿著這一條線下來我們可以看到,城市化的進程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無法避免的,或者至少說,只要存在著對效率的追求,人類社會的城市化進程便無法避免。
所以作者會在《遲暮鳥語》的尾聲中寫:馬克帶領他的人民進入的是一個無所謂時間的時代。無所謂時間便無所謂效率,只有放棄對效率的追求,人類才有可能真正擺脫城市化進程的壓力,進一步如同作者所說的那樣,追求生活的本身,而不是重建過去,或者費盡心機塑造未來。這是一種樂觀主義的未來,我是不大相信這樣的未來能夠長久存在下去的。我認為生存壓力最終仍然會迫使馬克的人民再次走上社會分工的道路,就如同已經發生過無數次的那樣。
不過,無論這樣的未來是否能夠實現,至少它是人類未來的一種可能。或者說,又一個烏托邦。

環境問題

《遲暮鳥語》的另一個來源是作者對環境問題持續惡化的擔憂。環境問題和城市化本來就是相互影響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也就是同一個問題。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到本書的背景: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出版於1962年;1970年美國成立環境保護局等等。所以作為一本獲得1977年雨果獎的小說,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並持有悲觀的立場顯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我並不想因此而說什麼“本書構想了一個環境極度惡化的未來,對現實有著強烈的警世意義”。如果科幻小說只能在這種最膚淺的層次上提供一點警示意味的話,那么科幻小說事實上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況且在本書里環境問題並不是作者關注的焦點。與其說作者是要以末世的論調喚起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不如說是為了給她所要描繪的人性搭建一個末世的舞台。環境問題在本書中只是一個背景、一根引線,或者刻薄一點說,只是一個暢銷因素而已。

延伸閱讀

我比較喜歡那種描繪文明末路的小說,比如《蠻荒海岸》、《華氏451》等等。在讀《遲暮鳥語》第一部的時候我也認為這是一部同樣類型的小說,不過讀到第二部就知道自己判斷錯了,本書更應該歸類於《使女的故事》和《我們》這樣借著末世的舞台著重刻畫人性的小說。當然我並不是說哪一類比哪一類更加優秀——實際上這些能夠迫使人去思考的小說都有著各自的優秀之處,排名是無意義的——我只是簡單歸一個類,方便進一步的閱讀和比較罷了。
從我個人來說,還是喜歡《蠻荒海岸》更多一些。不管《遲暮鳥語》採用了怎樣荒涼的背景,作者的筆調其實一直集中、也僅僅集中在對人性的關註上。正如後記所說,第一部是人性的失落;第二部是人性的復甦;第三部則是人性的回歸。在這種類型的故事中常見的敘述手法就是營造一個明顯違反人性的世界並在這世界中放入一個因種種原因而重新產生人性的人,然後藉由這個人性的回歸者與反人性的世界之間的衝突表達出作品的主題。《遲暮鳥語》採用的也是這樣一種手法,不過略顯不足的是,作者構造的世界太過僵化,作為與人性對立的複製人的意識的缺陷也太過顯眼,這些都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人性與非人性之間衝突的激烈性和深刻性,整部作品的感染力也由此總有些欠缺的感覺。

相關書評

《遲暮鳥語》的科幻世界
以前從來不看《科幻世界》,尤其是對裡面繁雜的外國人名深惡痛絕,看那些不著邊際的東東,還不如去新浪關注泰國時局。然而,自從偶然間發現,每期的中縫都會有紅袖知名影評寫手“紅警蘇紅不懂愛”的專版後,便開始了“偽科幻迷”的生涯。
而《遲暮鳥語》便是今年第5期譯文版的主打小說,曾獲雨果獎,堪稱為科幻之經典。小說題目源自於《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全詩句為“荒蕪的歌場,曾是鳥兒啁啾的地方”。但此書名是過去的誤譯,在約定俗成之下,《科幻世界》的主編李克勤同志,便只得從眾,再運用自己的理解與學識為讀者呈現出一幅幅動人逼真的畫面。
全文共分三個部分,分別道出了人性的失落與回歸。此三部分別名為“遲暮鳥語”、“謝南多亞河”與“旋轉世界的靜止點”。在人物上,可以說是代代相傳,故事情節相當緊湊,語言平實又不乏文學感,較多的環境描寫很好的展現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而從科技與倫理上看,似乎又是複製人的萬般無奈。
第一部分,描寫的是末日即將來臨,薩姆納一大家族,憑藉殷實豐厚的家底以及眾多的人力資源,未雨綢繆,預先做出抵抗災難的準備。在發現家族成員全都喪失生育能力的困境中,運用先進的克隆技術去繁衍後代。該部的中心人物是戴維,聰明過人的他擁有先知般的才能,當爺爺去逝之後,便與沃爾特一起為家族生息而晝夜研究克隆技術,哪怕是形容枯槁心力交瘁。面對表妹西莉亞,他的愛便更附上一道神秘的色彩。當初,他們只是希望通過複製人來傳遞薪火,卻不曾料到複製人因基因隔代的變化,而有異於人類。他們只愛自己的團體,表情冷漠。一步步限制戴維進工作室,最終將其流放。此大章,即是人性的失落。
第二部分,則很巧妙的將失落與回歸矛盾開來,中心人物“茉莉”有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通過一次外出探險,喚醒了她沉睡多年的人性孤獨。在家鄉那習慣的集體生活中,使原本創新開拓進取的人類精神全給封化了,留給他們的僅僅是照本宣科,墨守成規。待其探險回歸之後,她仍舊恍惚於其中不能自拔。因此而受到眾姐妹的恐懼與擔心,受到全體複製人的排斥與懲罰。她在日夜幻想中,構建出人類意識的本能。最終,自我解放,這是一大進步。
第三部分,則是人類意識的爆發。在“茉莉”逃走之前,生過一個兒子,名叫馬克。這個孩子繼承了她母親的恿敢與剛毅,聰慧與堅強。從小便與眾小孩不同,獨特的見解與秉性,也讓眾複製人視其為禍根,認為馬克會擾亂他們民族的集體團結心,儘管他擁有各種才能,也終究難逃異族的殘忍滅其之心。在沒有了利用價值之後,馬克也認識到只有重新建一個民族,才能長久的生存下去,於是他便運走了能生育的婦女,帶走了年輕出眾些的複製人做勞動力,在另一個地方,開始拓展了人類文明。
結局無疑是讓人欣慰的,人類精神終究還是戰勝了一切。該小說的凝重、曲折與活潑,正是三部分的文風。作者的寫作才能及文字駕馭能力由此可見,將人類對愛的召喚,演繹的動人心弦。《遲暮鳥語》的科幻世界,原來竟是如此多折,這般精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