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戰役

遠東戰役

遠東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千島群島和南薩哈林,殲滅日本關東軍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遠東戰役的戰場遼闊,地形複雜。為實現大縱深和快速度的進攻,蘇軍以壓倒優勢的兵力對日本關東軍發動了突然襲擊,實施重點突破,東西夾擊,並在第一梯隊集中大量坦克和機械化兵團迅猛推進,在短短的10多天裡殲滅了號稱百萬大軍的日本關東軍,從而迫使日本最終接受無條件投降

基本介紹

  • 名稱:遠東戰役
  • 地點: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千島群島和南薩哈林
  • 時間:1945.8
  • 參戰方:蘇聯,日本
  • 結果:蘇聯獲勝
  • 參戰方兵力:蘇聯150萬
    日本70萬
  • 傷亡情況:日軍被擊斃8.3萬59.4萬人投降
戰場概況,戰役前夕,作戰意圖,戰役經過,戰役總結,戰役揭秘,

戰場概況

中國東北、內蒙古和朝鮮北部地區是展開主要戰鬥行動的區域,總面積為150萬平方公里。陸戰區由北至南縱深約1500公里,由西至東伸展約1200公里;蘇聯、蒙古同中國和朝鮮的國境線從三面環繞整個戰區,總長達4400公里;而蘇聯太平洋艦隊作戰的海戰區的長度沿經線計算也達到了4000海里(約7500公里)。
遠東戰役遠東戰役
總的看來,中國東北和朝鮮戰區屬於縱橫交錯的邊緣山地和內陸大平原,較大的邊緣山系有:西面的大興安嶺,北面的額木爾山伊勒呼里山小興安嶺,東面的老爺嶺張廣才嶺、長白山和北韓山地。這些山地形成了寬達100—400公里的難通行的屏障,基本上切斷了從蒙古以及外貝加爾、阿穆爾河沿岸和濱海地區通往中國東北地區中部平原的大部分線路,形成了易守難攻的態勢。
因此,要在短時間內突破日本關東軍的防線,就必須要達成戰役上的突然性。但是,由於作戰地域極為遼闊(相當於法國戰場的3倍以上),從而使便於實施進攻的方向極其有限,有必要給參戰蘇軍各方面軍和集團軍規定較為寬大的進攻地帶。這樣,在大多數集團軍的進攻地帶內,各部隊不得不在單獨的、有時甚至是相隔數十公里的不同方向上採取作戰行動,而這正是在遠東戰區複雜的地理條件下實施戰役進攻的最重要的特點之一。

戰役前夕

1945年春,蘇軍在遠東僅駐有35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7個坦克旅、1個坦克團、7個坦克營和16個築壘地域,共約70萬人。
這些兵力基本上是執行防禦任務的,其技術裝備較差。因此,為了建立打擊日本關東軍的必要的兵力兵器部署,就必須在短期內實現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軍隊變更部署,而且只能依靠唯一的一條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幹線來完成從歐洲戰區向外貝加爾和遠東(距離長達9000—12000公里)運送兵員、武器裝備和供給物資的工作。
1945年4月,原卡累利阿方面軍的軍事指揮機構移駐濱海地區;隨後,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的軍事機構也到達了外貝加爾。從1945年5月起直至遠東戰役開始前,相繼到達遠東戰區的部隊有:從東普魯士調出的第五集團軍、從哥尼斯堡調出的第三十九集團軍、從捷克斯洛伐克調出的第五十三集團軍和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以及大量的獨立坦克、炮兵、航空兵、工程兵等部隊和兵團。在向遠東集中兵力期間,沿西伯利亞鐵路幹線共傳送了2696列列車,其中1666列運送兵員、1030列運送武器裝備和物資器材,總計13.6萬節車皮。此外,各方面軍之間和方面軍內部進行的鐵路運輸量也達到了95205節車皮。其他方式的軍事運輸量分別為:汽車運輸量51.3萬噸、海上運輸量6.07萬噸、內河運輸量8.4萬噸。
與軍隊變更部署同步進行的是戰區準備工作。由於遠東戰區的條件十分複雜,這就要求進行大量的工程作業,以保障軍隊的集中和展開。為此,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在遠東各方面軍配備了18個工程工兵旅、30個專業獨立工程兵團以及大量後勤部隊,總計518743人,占遠東蘇軍部隊總數的49%。1945年6—8月,工程部隊共開闢3138公里新公路;修繕了5374公里的舊公路;道路土石方作業量達16.98萬立方米,採掘和運輸石方13.6萬立方米;加固和架設橋樑255座,總長4260米;挖掘水井1194眼;修復水井322眼。此外,還設定了760個地雷場,共敷設了188867枚地雷;營建了2389個技術兵器和汽車掩體;修築了6250個高80厘米至1米的土質角錐形路標;準備了12050捆束柴和拼長達2公里的木板,用以在沼澤地鋪設通路等。
由此可見,遠東戰區軍事工程作業的特點是:大量修築道路和橋樑,在原始森林地和森林沼澤地構築進攻出發陣地,確保突破敵築壘地域和強渡大型江河障礙,在缺水的沙漠條件下提供部隊用水。因此可以說,工程兵在戰役準備期所進行的大量工程作業為蘇軍順利地轉入戰略進攻和達成戰役的突然性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到遠東戰役前夕,先行於1944年12月開始的物質技術保障器材的儲備以及後勤保障工作也全部完成。1945年8月初,遠東蘇軍物資儲備的平均數量中,彈藥基數:槍彈4.2,122和152毫米口徑炮彈14.3,迫擊炮彈9.8,航空炸彈65;油料基數(1個油料基數的重量為19150噸):高級汽油2.9,車用汽油2.7,柴油2.7;給養日份(1日份口糧的重量為2729噸):面和米73.6,肉製品57.9,糖125.7,飼料12.8。這樣,到戰爭開始時,物質技術器材的儲備量已能充分保證軍隊的作戰需要。

作戰意圖

遠東戰役前夕,日本關東軍對滿洲在鄉軍人實施了總動員,編為兩個方面軍、兩個集團軍、兩個航空集團軍和一個內河艦隊,總計97萬人,擁有坦克600多輛、火炮和迫擊炮5000多門、飛機650架。偽滿蒙軍編為6個步兵師、7個騎兵師、12個步兵旅和2個騎兵旅,總計28萬人。
日本關東軍總司令為山田乙三大將,總司令部設在新京(長春),作戰司令部設在通化,其兵力的具體部署如下:第一方面軍(司令官喜多誠一大將)轄第三集團軍(司令官村上啟作中將,共4個師團)和第五集團軍(司令官清水規矩中將,共3個師團),總計10個步兵師團和1個步兵旅團,部署在牡丹江和延吉地區,負責東部地區的防禦;第三方面軍(司令官後宮淳大將)轄第三十集團軍(司令官矢田一郎中將,共4個師團)和第四十四集團軍(司令官本鄉義夫中將,共3個師團和1個坦克旅團),總計9個師團、2個坦克旅團和3個步兵旅團,部署在長春和瀋陽地區,擔負機動作戰任務,併兼顧西部防禦;獨立第四集團軍(司令官上村乾男中將,共3個師團和4個步兵旅團)占據海拉爾、哈爾濱、黑河三角地帶的各築壘地域,負責北部和西北部的防禦;第十七方面軍第三十四集團軍配置在北韓,充當戰略預備隊。另外,在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還駐有第五方面軍,轄第八十八步兵師團(駐南薩哈林)、第九十一步兵師團(駐占守島)、第八十九步兵師團(駐北方四島)、第一二九混成旅團(駐得撫島)和獨立混成步兵聯隊(駐松輪島)。這樣,日軍就形成了一個以1/3兵力為掩護部隊(主要防禦東部濱海方面)、以2/3兵力配置在縱深擔當戰役機動作戰的兵力部署。其戰役企圖是:立足以縱深前出的強大反突出制止蘇軍的深遠突破;次則堅守長春、瀋陽、錦州等地;再次則撤至朝鮮,依託中朝邊境山區憑險固守,策應其本土決戰。
蘇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考慮到新戰區的距離遙遠、戰局的空間規模龐大和參戰的兵力眾多等因素,因而在哈巴羅夫斯克設立了遠東蘇軍總司令部。在遠東展開的全部陸軍、空軍、防空軍、海軍艦隊和地方軍事指揮機關統歸遠東蘇軍總司令指揮。遠東蘇軍總司令為蘇聯元帥А·М·華西列夫斯基、軍事委員И·В·希金上將、參謀長С·П·伊凡諾夫上將,下設3個方面軍,共有1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3個空軍集團軍、3個防空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和1個戰役集群,合計4個坦克和機械化軍;2個坦克師;78個步兵、摩托化步兵和騎兵師;27個坦克、機械化、摩托化和步兵旅,總計1577725人(其中作戰部隊1058982人),擁有火炮和迫擊炮26138門、火箭炮1171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556輛、作戰飛機3889架和艦艇630艘。
蘇軍的戰役企圖是:以3個方面軍協同配合,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向中國東北地區縱深推進,以東、西兩個方向的向心突擊為主,其中又以西部為主要突擊方向,目標是奪取戰略要地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切斷關東軍與朝鮮日軍和本土日軍的聯繫,圍殲其主力並解放東北全境,速戰速決以避免對日持久作戰。另外,以太平洋艦隊協同陸、空軍各一部攻占薩哈林島千島群島
為此,蘇軍在3個戰略方向上展開了3個方面軍
外貝加爾方面軍(司令員蘇聯元帥Р·Я·馬利諾夫斯、參謀長М·В·扎哈羅夫大將)轄第十七集團軍(司令員А·И·達尼洛夫中將)、第三十六集團軍(司令員А·А·盧欽斯基中將)、第三十九集團軍(司令員И·И·柳德尼科夫上將)、第五十三集團軍(司令員И·М·馬納加羅夫上將)、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坦克兵上將А·Т·克拉夫欽科)、蘇蒙騎兵機械化集群(司令員И·А·普利耶夫上將)、空軍第十二集團軍(司令員空軍元帥С·А·胡佳科夫)、外貝加爾防空集團軍(司令員炮兵少將П·Х·羅日科夫),共由65.4萬人、7000門火炮和迫擊炮、2146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360門反坦克炮、583門火箭炮、601門高射炮和1334架作戰飛機組成,在外貝加爾方向展開,向瀋陽、長春實施主要突擊,並向張家口和海拉爾實施輔助突擊。為了充分發揮該方面軍在整個戰役中的主要突擊作用,將遠東蘇軍唯一的坦克集團軍配置於該方向,並擔負縱深突擊的主要任務,限其5天之內翻越大興安嶺,而後進至瀋陽——長春一線,全部任務縱深約800公里。
遠東第一方面軍(司令員蘇聯元帥К·А·麥列茨科夫、參謀長А·Н·克魯季科夫中將)轄紅旗第一集團軍(司令員А·П·別洛鮑羅多夫上將)、第五集團軍(司令員Н·И·克雷洛夫上將)、第二十五集團軍(司令員И·М·契斯季亞科夫上將)、第三十五集團軍(司令員Н·Д·扎赫瓦塔耶夫中將)、空軍第九集團軍(司令員空軍上將И·М·索科洛夫)、濱海防空集團軍(司令員炮兵中將А·В·格拉西莫夫)、楚古耶夫卡戰役集群(司令員В·А·扎伊采夫少將),共由58.6萬人、8600門火炮和迫擊炮、186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538門反坦克炮、516門火箭炮、504門高射炮和1158架作戰飛機組成,在濱海方向展開,從東部發起進攻,圍殲日本關東軍第一方面軍於牡丹江地區,爾後向吉林、長春、哈爾濱方向進擊。
遠東第二方面軍(司令員М·А·普爾卡耶夫大將,參謀長Х·И·謝夫欽科中將)轄紅旗第二集團軍(司令員坦克兵中將М·Х·捷列欣)、第十五集團軍(司令員С·К·馬蒙諾夫中將)、第十六集團軍(司令員Л·Г·切列米索夫中將)、獨立步兵第五軍(軍長А·А·季雅科諾夫少將)、空軍第十集團軍(司令員空軍上將П·Х·日加列夫)、阿穆爾沿岸防空集團軍(司令員炮兵少將Я·К·波利亞科夫)、堪察加防禦區(司令員А·Р·格涅奇科少將),共由33.7萬人、4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28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08門反坦克炮和1095架作戰飛機組成,在阿穆爾河方向展開,擔任次要突擊任務,戰役意圖是橫渡阿穆爾河和烏蘇里江,向哈爾濱、齊齊哈爾方向推進,牽制並尋機殲滅日軍獨立第四集團軍。
這樣,蘇軍針對日本關東軍的兵力部署和戰役企圖,形成了一個以日軍的防禦弱點為主要突擊方向的多方向、多層次分進合擊的戰役部署

戰役經過

遠東戰役的戰略性進攻包括興安嶺——瀋陽戰役、哈爾濱——吉林戰役、松花江戰役、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戰役
為了達成戰役的突然性,直至8月7日16時30分,遠東蘇軍總司令才將開始戰鬥行動的訓令下達給各方面軍的司令員。8月8日夜,遠東蘇軍3個方面軍按照統一計畫隱蔽地進入進攻出發陣地。從8月9日零時10分至凌晨1時,蘇軍未經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準許就發起了全面進攻。總攻發起以後,空軍先後出動了兩批共480架轟炸機,在殲擊機的掩護下,對海拉爾、齊齊哈爾、哈爾濱、長春、吉林、瀋陽等地的軍事工業基地及鐵路樞紐和機場等重要目標實施了集中轟炸。日空軍懾於蘇軍的威力,在戰役的第一天就轉移到南韓和本土,所以蘇軍一開始就掌握了戰區制空權,為地面部隊順利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
8月9日零時10分,外貝加爾方面軍先遣支隊越過邊界,率先發動了進攻。從拂曉開始,第一梯隊各集團軍分12路向東挺進。行動迅猛的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每晝夜前進達150公里,12日已縱深前進約400公里,越過了大興安嶺,前出至東北平原。但這時油料告罄,裝甲大軍不得不在魯北和突泉集結休整兩天。得到情報的日軍出動了86架轟炸機,進行了12次集中轟炸,擊毀了蘇軍150輛坦克、27門火炮和42輛汽車。直至13—14日,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才得到了空運的油料供應,重新恢復了進攻,左翼先頭部隊攻占洮南,殲滅偽滿騎兵第一師,俘敵1300多人。至此,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圓滿完成了戰役第一階段的任務,打開了進軍日本關東軍心臟地區的大門,並於18日至19日進抵長春和瀋陽,從而加快了整個方面軍的前進速度,為其它集團軍的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進攻的第十七集團軍和蘇蒙騎兵機械化集群5天內在沙漠中行進了300多公里,14日,騎兵機械化集群所屬部隊攻占了多倫,18日至19日進抵張家口、承德附近。徹底切斷了關東軍與華北日軍的聯繫。第十七集團軍也於17日攻占了赤峰。此外,第三十九集團軍緊隨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相繼攻占了烏蘭浩特索倫,進逼長春。而第三十六集團軍則於9日開始以主力強渡額爾古納河,發起了奪取扎賚諾爾——滿洲里築壘地域的頑強戰鬥,次日攻克滿洲里,17日進抵齊齊哈爾。至此,外貝加爾方面軍在中國東北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與遠東第一和第二方面軍一起合圍了關東軍的主力部隊。
遠東第一方面軍是於8月9日凌晨1時在大雨滂沱中轉入進攻的。8時30分方面軍主力投入了戰鬥,第五集團軍第一天就突破了綏芬河築壘地域,向前推進了23公里。紅旗第一集團軍則強行穿越無道路的山林地帶,於8月10日開始搶渡穆稜河,並於13日突入牡丹江市區,從而保證了方面軍將第五集團軍的主力移至吉林和長春方向,以便與第二十五集團軍共同對該地實施快速地向北攻擊。至8月14日日終前,遠東第一方面軍已向中國東北縱深挺進了120—150公里。到8月16日,太平洋艦隊登入部隊攻占了朝鮮的清津;同日凌晨,紅旗第一集團軍完全占領牡丹江。次日,遠東第一方面軍當面之敵已全部被擊潰,大批日軍開始投降。為了迅速攻占哈爾濱、吉林和平壤等大城市,從8月18日至24日,遠東第一方面軍在上述各地實施了空降兵機降。
遠東第二方面軍分左、中、右路於8月9日凌晨1時發起進攻,中路主力渡過阿穆爾河後沿松花江向佳木斯方向進攻;左翼強渡烏蘇里江,迅速攻克了饒河築壘地域,14日到達寶清;右翼於8月11日強渡阿穆爾河後,主力向嫩江——齊齊哈爾方向進擊,部分兵力則開始攻擊北安——哈爾濱方向。8月17日,遠東第二方面軍攻占佳木斯;18日進入齊齊哈爾;20日開進已被遠東第一方面軍空降兵控制的哈爾濱。此外,遠東第二方面軍還與太平洋艦隊協同作戰,於8月26日占領了南薩哈林,8月31日占領了千島群島。
在遠東蘇軍的猛烈打擊下,日本關東軍總司令部被迫於8月16日下午4時向蘇軍請求停戰。8月18日,又正式下達了關於停戰和解除武裝的命令。次日15時30分,關東軍參謀長秦彥三郎中將和日本駐哈爾濱領事宮川受關東軍總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的委派,在哈爾濱同以А·М·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為首的遠東蘇軍最高指揮人員談判投降事宜。至此,持續了10天之久的遠東戰役實際已經結束了。雖然蘇軍在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還繼續採取軍事行動,但主要是蘇聯出於奪取這些前日本領地的急切心情,拖延停戰並在上述地區拒絕接受停火,以便完成對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的實際占領。
遠東戰役以蘇軍的徹底勝利和日本關東軍的投降而告終。在整個戰役中,蘇軍損失3.2萬人、500多輛坦克、600多門火炮和100多架飛機。日本關東軍則有83737人被擊斃、67.7萬人被俘,被蘇軍繳獲的技術裝備和物資包括:1500門火炮、2200門迫擊炮擲彈筒、600輛坦克、2000輛汽車、700輛裝甲車、1000輛拖車和拖拉機、1.3萬匹戰馬、1.2萬挺機槍和輕機槍、861架飛機(包括“滿洲國”的民航機和日本陸軍航空士官學校的教練機)以及679棟各類倉庫。

戰役總結

遠東戰役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次實施突然襲擊、開闢新戰場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進攻戰役,完全具備閃擊戰的所有特性。由於其對手——日趨沒落的日本關東軍不堪一擊,這次戰役成為二戰期間所有戰局中時間最短而戰果又最顯赫的一個戰局。遠東戰役的主要特點是:
(一)以各種手段和措施達成戰役的突然性。這包括蘇軍領率機關下達的各種偽裝措施的命令,即部隊的一切調動只在夜間進行;晝間各種兵器均須配置在專門的掩體並覆以偽裝網;新到達的部隊的電台只允許收報而決不允許發報;工程兵開闢通路的作業只能在夜間完成;在國境線上保持平時的值勤制度等等,這些措施完全迷惑了日本關東軍,認為蘇軍要完成進攻的準備至少還需要1—2個月的時間。因此,當蘇軍突然發動進攻時,關東軍總司令官山田大將尚在大連度假,這頓時使關東軍的指揮系統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二)選擇了出乎日軍意料的西部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由於西部是遼闊的大戈壁和難以逾越的大興安嶺山麓,日軍因此在這裡疏於防守,僅設2個師和1個坦克旅。而蘇軍則在歐洲戰場挑選了曾在類似遠東戰區地形作戰的3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1個坦克集團軍來擔負突破日軍防守不嚴但地勢險惡的西部防線的任務,並收到了最佳效果。
(三)坦克集團軍承擔主要突擊任務,在戰役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完全是歐洲戰場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的翻版,長於步戰的日本關東軍根本沒有集群坦克作戰的經驗,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坦克集群的快速攻擊束手無策,只能坐以待斃。
(四)組織了強大的第一梯隊,以多路、多方向的向心突擊速戰速決。
(五)以空運方式重點解決各部隊、特別是坦克機械化部隊的供油供水問題,保障了進攻的快速性和連續性。

戰役揭秘

1945年8月的遠東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戰,是蘇聯對日本的唯一一戰;有此一戰才使得反法西斯同盟最終是完整的——雖然這個同盟因勝利而很快解體。《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卷》所界定的遠東戰役,包括蘇軍外貝加爾方面軍實施的大興安嶺-奉天戰役,遠東第一方面軍實施的哈爾濱-吉林戰役,遠東第二方面軍(黑龍江內河艦隊參與)實施的松花江戰役以及南庫頁島戰役、千島群島戰役太平洋艦隊實施的清津戰役。遠東戰役作戰範圍是中國東北及張北地區、朝鮮東北部沿海、南庫頁島、千島群島
遠東戰役發起於1945年8月9日,恰好介於兩次核子彈爆炸之間。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蘇聯軍方界定的遠東戰役卻是8月9日至9月2日,二戰的最後一役不是結束於日本的投降,而是延伸到盟國對日受降簽字日。在二戰眾多戰役中,遠東戰役本身就有其獨特性,對於研究遠東戰役的中國學者囿於政治定位,常有過高的評價。史達林時期曾稱“打敗日本主要是中國人民和蘇聯的功勞”。中蘇交惡後也只是將“修正主義”區別出來:“在史達林同志領導下的社會主義蘇聯的軍隊和人民,在戰鬥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勳”(《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三十周年》,《人民日報》1975年9月3日);遠東戰役“一舉摧毀了霸占中國東北多年的關東軍和其他日軍,在最後徹底擊敗日本帝國主義的戰鬥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勳”(王捷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但是,流傳甚廣的關於遠東戰役的一些經典話語其實並不符合事實。
首先,遠東戰役時的日本關東軍絕大部分是新編部隊,並非日本陸軍精銳兵團。
蘇聯關於遠東戰役的專著《遠東的勝利》稱“在遠東同蘇軍對壘的敵軍集團計8個野戰軍、2個航空軍,共40到42個步兵師團、7個騎兵師團、22個步兵旅團、2個坦克旅團及一些獨立聯隊,總兵力超過120萬人”,常為一些引用者誤解,如《國外坦克》2005年第8期所載肖鵬《鐵騎千里奔襲橫掃日本關東軍》的關東軍數字當源於此。其錯誤在於《遠東的勝利》所說並非僅指關東軍,而是包括“滿洲國”、“蒙疆自治政府”的偽軍以及駐防南庫頁島與千島列島的日本陸軍第五方面軍。
遠東戰役發起時,在中國東北範圍內有關東軍第一方面軍之第3、5軍,第三方面軍之第30、44軍,直轄第4軍,共轄22個師團8個獨立混成旅團2個獨立戰車旅團1個機動旅團。其中有1944年5月後擴編的第107、108、112、119師團,1945年1月16日編組的第79、122、123、124、125、126、127、128師團,7月10日編組的第134、135、136、138、139、148、149師團,以及1945年6、7月間從日軍中國派遣軍緊急轉調的第39、63、117師團,8個獨立混成旅團均為當年就地編組。以上有作戰經歷的部隊只有關內調入的3個師團。7月10日倉促編組的部隊大多數師團長從日本國內調任,其上任時間還要遲,獨立混成旅團都只轄4個獨立步兵大隊,而此前的日本陸軍獨立混成旅團標準編制是5個獨立步兵大隊或更多。新編部隊的實際編成(包括人員、裝備)能達到何種程度肯定大有問題,例如第136、137、138師團基本由在鄉軍人編成,實際未成軍;又如7月底才獲準組建三個特別警備隊關東軍8月初開始組織實施,其間預定配屬第4軍的第3特別警備隊因該軍司令官上村乾男反對而擱置。
1942年10月關東軍升格為總軍,戰爭末期關東軍指揮範圍擴大到朝鮮半島。因朝鮮東北沿海是蘇軍可能的進攻方向,朝鮮北部防務於5月底由第十七方面軍交割給關東軍,6月17日從關內調入第34軍司令部駐鹹興擔任領率,轄2個師團1個獨立混成旅團。遠東戰役發起後,關東軍依預案將逐步收縮到南滿、朝鮮,駐防朝鮮南部的第十七方面軍奉命歸屬關東軍。第十七方面軍司令部駐漢城,轄第58軍以及7個師團2個獨立混成旅團。
朝鮮北部的清津作戰實際發生地在雄基、羅津、清津、成津(今金策)等港口,作戰規模均不大,與蘇軍交戰的是日軍朝鮮軍管區部隊。第34軍司令部駐鹹興,部隊分駐鹹興、定平、平壤,離上述戰場尚遠,鹹興、平壤、元山、海州均為蘇軍以空降方式占領。
朝鮮南部的第十七方面軍雖隸屬關東軍,但這裡為美軍作戰地域。
在南庫頁島蘇軍作戰對象為日軍第88師團、在千島群島占守島為第91師團,均直屬日軍第五方面軍(司令部駐北海道札幌),在張北方向有中國派遣軍華北方面軍駐蒙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
總之,遠東戰役全部作戰範圍日本陸軍部隊其實只有26個師團、10個獨立混成旅團、2個獨立戰車旅團和1個機動旅團。日本陸軍第2、5航空軍分駐中國東北與朝鮮,但可用於作戰的飛機極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