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房屋

遙遠的房屋

遙遠的房屋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美國)亨利·貝斯頓。

基本介紹

  • 書名:遙遠的房屋
  • 作者:(美國)亨利·貝斯頓
  • 譯者程虹
  • ISBN:9787108027696
  • 頁數:170頁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07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譯者序,讀者評論,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譯者序

2004年秋,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我來到《遙遠的房屋》的原址——位於科德角的那片瀕臨大西洋外海、我在書中讀過無數次的海灘。此時,秋色正濃。一所紅磚白窗的房子,老海岸警衛站,孤零零地矗立在長滿荒草及沙地植物的沙丘頂上。離警衛站不遠處,立著一塊介紹亨利·貝斯頓及其《遙遠的房屋》的牌子。“遙遠的房屋”已不復存在,它在1978年2月的一場冬季風暴中被捲入了大海,葬身於我眼前約一英里處的海底。我環顧四周,尋找著書中讀到的那些景物:內側是長滿齊腰的茅草及沙地植物的沙丘,再往裡是一池池映出岸邊秋色的碧水,那是海水積成的瀉湖,外側,是孤寂的海灘,濤聲陣陣,海浪滾滾。我走下沙丘,沿著遊人稀少的海灘漫步,體驗著八十多年前,貝斯頓肩背生活必需品,從諾塞特海岸警衛站,沿著海灘,踏著浪花返回他那“遙遠的房屋”的感覺,想像著若干年前的一個秋日,貝斯頓“漫步于海灘”,“從變幻莫測的雲朵中解讀到冬季的來臨”的詩情畫意。我在一處泛白的流木上坐下,觀望著大海潮起潮落,看著“風把海浪像殉葬者一樣送上不歸之路”,最終“粉碎於這孤寂無人的海灘”。我將目光投向眼前約一英里處的海面上,知道那裡便是“遙遠的房屋”的原址或葬身之地。從貝斯頓離開“遙遠的房屋”到後者葬身於海底,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大海就向這片狹窄的陸地侵入了一英里,或許,用不了很久,我坐的這片海灘也會被大海所吞沒。然而,此時物質的東西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貝斯頓已經將“遙遠的房屋”的魂魄以及它的詩意留在了人間。我們不妨說,此時無形勝有形。“遙遠的房屋”不是作為一種物質的形式,而是作為一種對遠古自然的崇敬,對一種簡樸而又充滿詩意的生活之豐富的想像留存於我們的記憶之中。儘管在造訪“遙遠的房屋”的原址時,我已經開始翻譯此書,但是這次親臨其境的經歷,畢竟給了我對那片陌生的土地所產生的親切感,給了我將一種文字轉變成另一種文字時的自如。或者說,我從科德角的自然中,獲取了貝斯頓當年得到的那幾許詩意及激情。

……

注重自然的倫理道德則表達出貝斯頓超前的生態意識。他在書中明確指出,對於動物,我們人類需要持一種新的、更為明智或許更為神秘的觀點。他評述道,遠離大自然,靠足智多謀而生存,現代文明中的人類是透過富有知識的有色眼鏡來觀察動物的。我們以施恩者自居,同情動物投錯了胎,地位卑微,命運悲慘。而我們恰哈就錯在這裡。因為動物是不應當由人來衡量的。在一個比我們的生存環境更為古老而複雜的世界裡,動物生長進化得完美而精細,它們生來就有我們所失去或從未擁有過的各種靈敏的感官,它們通過我們從未聽過的聲音來交流。它們不是我們的同胞,也不是我們的下屬;在生活與時光的長河中,它們是與我們共同漂泊的別樣的種族,同樣被華麗的世界所囚禁,被世俗的勞累所折磨。正是有了這種對動物世界的理解,貝斯頓才能心存敬意地觀看白天鵝在十月的藍天下翩然飛過,雁群在三月的黃昏沿著天際閃著金光的一道裂縫飛翔,並且在四月寧靜的月光下,聽著“一條生命之河流過了天空”,那是大批的雁群北飛的聲音。從沼澤鷹沉靜地對待一隻挑釁的燕鷗的觀察中,他聯想到古埃及人在花崗岩牆壁上雕刻的鷹,讚嘆這些埃及人捕捉到了的魂魄,塑造的動物中沒有任何人性的跡象。它們沉靜孤傲,是來自粗獷的原始世界中的成員。

我們通常知道鳥類的遷徙,貝斯頓在書中則詳細地描述了鮮為人知的魚類的遷徙,並從中看到了動物所具有的某種我們人類無法理解的能力。他仔細地觀察到,每年四月份,一種灰鯡魚就會離開大海,游到位於麻薩諸塞州葦茅斯的一條小溪中,在一個淡水池塘中產卵。然後,產卵的雌魚與雄魚一起越過堤壩,游回大海。在池塘里出生的小鯡魚在十個月或一年之後追隨它們而去,並於來年春季再回來。於是,便留下一個令人百思不解的謎。在茫茫大海的某片水域,每一條產自當地葦茅斯的魚都記得它出生的那個池塘,並且穿越沒有航標的漫漫海路抵達此地。貝斯頓不禁發問:“是什麼在那一個個冷淡遲鈍的小腦子中激起了靈感?當新的曙光灑在潮水形成的河面時,是何等召喚在吸引著它們?這些小生靈憑藉著什麼找到了它們的航線?鳥類可依據景物、河流以及海角來認路,魚又是靠什麼認路呢?”然而,這些魚很快就“來到”了葦茅斯,並隨著漲滿的春水,到了初生地的池

注重自然的倫理道德則表達出貝斯頓超前的生態意識。他在書中明確指出,對於動物,我們人類需要持一種新的、更為明智或許更為神秘的觀點。他評述道,遠離大自然,靠足智多謀而生存,現代文明中的人類是透過富有知識的有色眼鏡來觀察動物的。我們以施恩者自居,同情動物投錯了胎,地位卑微,命運悲慘。而我們恰哈就錯在這裡。因為動物是不應當由人來衡量的。在一個比我們的生存環境更為古老而複雜的世界裡,動物生長進化得完美而精細,它們生來就有我們所失去或從未擁有過的各種靈敏的感官,它們通過我們從未聽過的聲音來交流。它們不是我們的同胞,也不是我們的下屬;在生活與時光的長河中,它們是塘。從貝斯頓對灰鯡魚往返於大海及出生地的遷徙的描述中,不僅使我們對動物產生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好奇與敬意,而且開始思索大自然到處傳播生命的渴望與激情。讓生命充滿世界的每一處角落,讓大地、天空及海洋都聚集著生命。我們知道,貝斯頓生活的年代,正值艾略特的《荒原》出版,自然已死的悲觀論調充斥著人間。然而,從《遙遠的房屋》中,我們讀到的卻是一種樂觀。總結在科德角一年的收穫時,貝斯頓寫道:“有些人問我這如此奇特的一年生活使我對大自然有何種理解?我會答覆道,最首要的理解是一種強烈的感受,即創造依然在繼續,如今的創造力像自古以來的創造力一樣強大,明天的創造力會像世界上任何的創造力那樣氣吞山河。創造就發生在此時此地。”我們從他的書中得知,在每一處空蕩的角落,在所有那些被遺忘的地方,大自然拚命地注人生命,讓死者煥發新生,讓生者更加生機勃勃。大自然激活生命的熱忱,無窮無盡,勢不可當,而又毫不留情。貝斯頓感嘆道:“所有這些她(大自然)的造物,即便是像這些受挫的小‘鯡魚’,為了成就大地的意圖,它們要忍受何等的艱難困苦、飢餓寒冷,經受何種不惜遍體鱗傷的廝殺搏鬥?又有哪種人類有意識的決心比得上它們沒有意識的共同意願,寧可委屈自我而服從於整個宇宙生命的意志?”這段話令人深思。人類只不過是整個生態體系中的一部分,我們是否應當從動物的這種集體意識中學會重新確立我們的位置,調整我們的行為方式,從而服從整個宇宙生命的意志?

當然,最令人心動的當是貝斯頓語言的魅力。他的著述是一種當今社會久違了的“精耕細作”。他的遺孀伊莉莎白·貝斯頓回憶他寫《遙遠的房屋》時的情景:“他總是用鉛筆或鋼筆寫,幾乎從不用打字機,唯恐打字的聲音擾亂他最看重的句子的韻律。有時他花整個上午的時間來推敲一個句子。”在充斥著“文化快餐”的現代社會中,或許,我們應當給諸如《遙遠的房屋》這樣為數不多的文學經典留下一片園地。

2007年4月

讀者評論

詩意地棲居——讀《遙遠的房屋》有感

書評人: 夏澤奎

這些年來,“非典”和“禽流感”病毒屢屢奪人性命,“太湖藍藻”直接威脅人類飲水安全——與環境惡化密切相關的這類事件,至今還在敲擊著我們的神經。我們當然也不可能忘記,在這些災害面前,人類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惶恐和手足無措。然而,這一切,其實都要歸咎於人類自身。事實上,正是因為人們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大自然才給我們以這樣的嚴重警告和報復性懲罰!這也正是大自然以極端的方式對所謂“人定勝天”思想所作的一種無情嘲諷!

可以說,現代的人類是吃過自然的苦頭後才醒悟過來,才明白我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現代人心靈的日漸貧乏和感覺上的日益枯竭,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的心靈被裹挾在“銅牆鐵壁”里。我們的身體遊走於“物慾橫流”的世界中。我們幾乎割斷了與大自然應有的聯繫。我們的生活也是千篇一律的,缺乏了生活的詩意與活力。

如果說物質上的破壞,我們還可以通過時間和技術上進行彌補和修復,那么,人類在精神上對大自然的疏遠和背離,卻是很難回歸本真的。

美國自然文學作家亨利·貝斯頓,在《遙遠的房屋》一書中,道出了人類生存發展的本質。他說,無論你本人對人類生存持何種態度,都要懂得惟有對大自然持親近的態度才是立身之本。

是的,人類今後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如果連最基本的“親近大自然的態度”都喪失了,這豈不是人類最為悲哀和也是最危險的事么?

親近大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生命永續衍生的立身之本。其實,中國古人也是提出過“天人合一”的樸素自然觀,也是提倡對大自然要充滿敬畏之心和熱愛之情的。

所以,現代社會的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與發展,不得不發出內心最為迫切地呼喚:我們要善待自然,要親近自然,要重新敬畏大自然,要有詩意地棲居在這個地球上。

慶幸的是,人類總是有那些先知先覺的精英分子,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為我們探路,並為我們提供精神上的觀照。

19世紀的美國超驗義作家梭羅,為了與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園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於一八四五年春專門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邊,建一座木屋,過起了自耕自食的生活,並在那裡寫下了著名的《瓦爾登湖》。

同樣地,20世紀美國著名的自然文學作家亨利·貝斯頓,於1925年在靠近科德角的那片海灘買下一塊地,請人在臨海的沙丘上建了一所簡陋的小屋,也就是作者所說的“水手艙”。過上了一年多的與自然相伴的生活,並寫下了堪稱自然文學經典的《遙遠的房屋》。

一個人的貝斯頓離群索居,孤寂地在科德角海灘整整生活了一年,這對我們常人來說,可謂是非同尋常、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對於作者來說,恰是一種肉體上的放鬆和精神上的充裕。

貝斯頓置身於這個有著十個窗眼的“水手艙”,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全方位地與大自然接觸,透徹地觀察和體驗了大自然神奇的變化與活力。——大海的浪漫與殘酷,藍天的瑰麗與陰鬱,海鳥的多姿與別離,動物的可愛與生死,花草的繁榮與凋謝,海灘邊偶爾留下的一串串陌生的腳印與遺物——使作者對自然界的萬物獲得了精神上的升華與頓悟。

所以,他在該書的結尾發出了震撼人心的感慨:

“大自然的創造依然在繼續,如今的創造力像自古以來的創造力一樣強大,明天的創造力會像世界上任何的創造力那樣氣吞山河。”

“……支撐人類生活的那些諸如尊嚴、美麗及詩意的古老價值觀就是出自大自然的靈感。”

“……對於所有熱愛大自然的人,那些對她敞開心扉的人,大地都會付出她的力量,用她自身原始生活中的勃勃生機來支撐他們。”

是的,作者富有詩意的靈魂已得到宗教般的洗禮與磨礪,所以才能詩意地棲居在這個地球上。人跟大地其他萬物一樣,都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我們不能期待著自然來迎合人類的價值觀,我們應該仰望蒼天,親吻大地,敬重大地,熱愛她的一切一切,用自己的心靈寄託於她那些寧靜的港灣。

如今,在美國科德角外灘上那座具有象徵意味、富有詩意的“水手艙”已不復存在了,它成了人們夢幻中的那座遙遠的房屋,但它在我們心靈深處久久不能消失……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亨利·貝斯頓 譯者:程虹
亨利·貝斯頓,美國著名自然文學作家。美國文理科學院因其在文學中的突出貢獻授予他愛默生-梭羅獎章。主要作品有《遙遠的房屋》、《藥草與大地》、《聖勞倫斯河》以及《北方農場》等。其中《遙遠的房屋》被譽為美國自然文學的經典之作。

內容簡介

《遙遠的房屋》作者在美國東部的科德角海灘上,曾經有一座孤零零的“水手艙”,貝斯頓在這座房子裡,與大海相伴生活了一年,在這,他聆聽著濤聲的節奏,感受海灘四季的變幻。他看到了大海的溫柔和狂暴,沙丘的包容和冷峻,還有形形色色的生命之旅……
那所遙遠的房屋,30年前已經葬身大海……

目錄

譯者序
中文版序 從歷史內涵及藝術角度解讀《遙遠的房屋》
導讀
1949年版作者序
第一章 海灘
第二章 秋天,大海及鳥類
第三章 拍岸巨浪
第四章 仲冬
第五章 冬季來客
第六章 海灘上的燈火
第七章 漫步於內陸的春光
第八章 大海灘的夜晚
第九章 年之高潮
第十章 獵戶星在沙丘升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