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指杏花村:140名北京知青的插隊故事

遙指杏花村:140名北京知青的插隊故事

這本書是一部真實無刪減的知青回憶錄。講述了1968 年下半年,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一場幾乎囊括了當時全國的在校國中和高中66、67、68 屆學生(還有部分69 屆)的運動開始了,到邊疆去,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成為浪潮。在此背景下,北京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馬甸中學、四中、五中、一〇一中、女一中等多所中學的140 多名老三屆畢業生,告別父母,滿懷激情奔赴山西汾陽縣杏花公社的九個生產大隊插隊落戶。他們在貧困的農村,在社會的最基層,直面陌生的環境,深入社會最底層,開始了人生中最富激情與勇氣、最富理想與追求的一段人生旅程。自80年代以來,知青紀實作品層出不窮。其中不乏很多全面呈現時代風貌、深刻反思知青運動的優秀作品。該書的內容側重不在於向讀者講訴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而是選取140多名北京知青在農村的各種故事為核心,原滋原味地記錄當年知青的生存狀態和思想狀態,不沉重卻發人深省。在書中你會看到諸如“杏花村里偶遇狼”、“大膽分食砒霜雞”、“貪杯險燒汾酒庫”、“豬圈裡面過春節”等精彩的插隊軼事,更能通過他們真實的筆觸,讀出山西汾陽杏花村裡的這群“北京爺們兒和姐們兒 ”為何會那么獨立、自信與堅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遙指杏花村:140名北京知青的插隊故事
  • 外文名:That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 作者:杏花村知青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962801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史上最真實無刪減的知青記憶!直抒“最農村”的北京知青心聲!最具泥土味的知青往日書!
四十幾年前的上山下鄉運動是發生在特殊年代的一場大規模社會行為,它改變了2000 多萬人的命運和生命軌跡,造就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稱——“插隊知識青年”。
從1968年下半年起,140多名北京知青陸續在山西杏花村插隊,期間發生了太多軼事,以往的知青書里有歷史,除了深切的懷舊氣息,全是深刻的反思。本書一改往日沉重的筆觸,用80餘個真實無刪減的故事告訴你一段逝去的歷史。
本書的主角是三大知青群體(農場知青、兵團知青、農村知青)中的“農村知青”的最佳代表。識泥土!接地氣!

作者簡介

杏花村知青,40餘名曾在山西汾陽杏花村插隊的知青合著。

圖書目錄

序 知青啊,知青!>>魯天龍朱新潮
第一章
青春揮灑杏花香
告別北京,插隊酒鄉>>王傑
夜宿大車店>>王傑
小相寨往事>>韓援
木頭和砒霜雞>>王小魯
往事與隨想>>陳凱
小相紀事>>賈岱聲
妞子在農村>>蔣凌
往事如陳酒>>郭志堅
插隊路上>>楊蘭娣
打柴不問樵夫>>趙惠艷
窩頭>>閻明輝
養豬記>>曲國林
井中撈桶>>芮士平
輪流做飯>>王傑
女豬倌>>王傑
鴕鳥戰術和神奇醫術>>戈小麗
截車的故事>>戈小麗
給老美講插隊故事>>戈小麗
杏花村遇狼記>>袁維之
子夏山遊記>>魯天龍
杏花村里聽讀報>>魯天龍
豬圈裡過春節>>劉承運
酒庫里的一把火>>劉承運
給杏花村人的一封信>>戈小麗
第二章
關愛如山情似水
我和福蜀>>王人楓>
韓福全大爺>>楊聯萍、陳瑩、陳英
知青點的特殊成員>>趙惠艷
大嬸>>閻明輝
土插隊到洋插隊>>烏蒙
杏花村的酒姑娘>>烏蒙
憶郭路生>>鄭天曲、陳黎寧
小狗東東>>王傑
懷念我們的大娘>>王傑
郭路生在杏花村>>戈小麗
月萍>>戈小麗
能人金光亮>>袁蓓
第三章
一樣經歷別樣情
在那杏花盛開的地方>>金遠志
追尋那逝去的記憶>>金大海
知青生活憶錄>>樓申光
回鄉有感>>張保慶
知青感覺——“插隊”四十周年記>>於新
山莊頭村——難以忘卻的歲月>>張勤、楊蘭娣
那個絕望的深秋>>趙惠艷
內疚到永遠>>趙惠艷
忘不了>>金燕萍
闊別三十載,今日回故鄉>>趙惠艷
遙遠的歲月,夢裡的杏花>>王傑
插隊後的第一個春節>>王傑
在杏花村國小當老師的那段時光>>王傑
杏花村的零星記憶>>袁敏之
難忘杏花村的插隊歲月>>顧建華
難忘的回憶>>孫麗麗
杏花和我>>戈小麗
《友誼之歌》——知青的故事>>戈小麗
四十年的記憶>>傅琳
夢回武家垣>>袁蓓
圓夢武家垣>>袁蓓
第四章
汾酒甘甜化作歌
舊詩詞四首>>謝陽穀
鄉情·鄉戀>>劉建章
思友>>劉林平
憶>>趙國慶
盤點人生四十年>>谷振恆
知青故地行隨記(外一詩一聯)>>谷振恆
故地重遊>>岳喜田
憶杏花村>>趙家榮
憶江南·杏花村(三首)>>朱新潮
紀念赴山西汾陽縣杏花公社武家垣大隊插隊四十周年>>安志宏
聞七三年大學招生有感>>陳曉軒
賀杏花知青聚會>>周興華(敖坡知青)
訴衷情有感與杏花知青的插友情誼>>周興華(敖坡知青)
詩五首>>劉長奇
附錄一北京知青赴山西杏花村插隊名錄
附錄二我們的第二故鄉——汾陽簡介>242

序言

知青啊,知青!
四十幾年前的上山下鄉運動是發生在特殊年代的一場大規模社會行為,它改變了2000 多萬人的命運和生命軌跡,造就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稱——“插隊知識青年”。
公元1968 年下半年,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一場幾乎囊括了當時全國的在校初、高中66、67、68 屆學生(還有部分69 屆)的運動開始了,到邊疆去,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形成高潮。在如此背景之下,北京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馬甸中學、北京四中、五中、一〇一中、女一中等多所中學的140 多名老三屆畢業生,告別父母,離開首都,滿懷激情奔赴山西汾陽縣杏花公社的九個生產
大隊插隊落戶。在貧困的農村,在社會的最基層,直面陌生的環境,深入社會了自己的健康,以至生命等等。但是,我們也學會並收穫了很多。
我們學會了獨立生活。當我們離開家庭和學校的呵護到了農村,就要獨立解決生活中的種種難題:做飯、擔水、補衣、勞動、砍柴、拉煤等。生活的艱辛使我們從一個個少不更事的青年成熟起來,有了獨立解決生活中種種難題的勇氣和能力。
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當我們從喧囂的城市來到貧困的農村,從“運動”的風口浪尖來到波瀾不驚的現實生活,階層的反差和現實生活的嚴酷促使我們開始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大腦想問題。而農民兄弟對生活徹底的現實態度,也教會了我們透過社會的浮光掠影,看清生活的本質。於是,我們從“文革”初期的盲目跟從中走出來,不再相信種種蠱惑人心的宣傳、口號,不再盲目追趕什麼社會潮流。我們學會了看穿甜言蜜語背後的居心叵測,懂得了眼前的小利可能是欺騙魚兒上鉤的誘餌。用自己的頭腦思考,而不要管別人怎么想,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我們學會了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地看問題、辦事情。當我們與農民熟悉後,農民兄弟把知青當作朋友,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自己的願望,對關係自身生活的政策的看法,毫無保留地告訴我們。我們經歷了在“以糧為綱”的口號下拔掉蔬菜瓜果種高粱,挖野菜充飢的生活;經歷了在“達綱要,過黃河”的旗號下刮“浮誇風”高徵購,體驗了口糧不足餓肚子的滋味;看到了“瞎指揮”導致的減產,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從實際出發。實際就是千差萬別的情況,因此要因地制宜;
實際就是大多數人的願望和利益,任何路線和政策,只有符合大多數人的願望和利益,才能得到擁護,真正調動積極性。正是農村的現實折射出來的路線政策正確與否,啟發我們思考中國應走的道路,探討現實落後的生產力需要一種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和經濟體制。這樣的思考和探討給了我們堅實的底蘊。這是一場社會大變革即將來臨前的必需。因此,當1978 年後實行改革開放,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知青就成為堅定的擁護者和積極參與者,即使遇到風波和挫折,也從無動搖。
我們收穫了真誠的友誼。當我們離開城市走向陌生的農村,曾經是那么迷惘最底層,開始了人生中最富激情、最富勇氣、最富理想與追求的一段人生最精彩的旅程。
世事變幻,白雲蒼狗,彈指一揮間,已四十年矣。中國已從“文革”的動亂走到今天的改革開放。回首在農村插隊的生活經歷,有困難,有困惑,有彷徨,有創傷,有奮爭,有成功;有幼稚可笑的行為,有不堪回首的往事,有難以割捨的情誼……但無論如何,它都是我們難以抹去的一段人生旅途,形成了我們的集體記憶——知青情結。上山下鄉,使我們失去了很多正常的東西,如舒適的城市生活,豐富的文化享受,正常的求學途徑,應有的家庭友愛,甚至,有的人失去和無助。同在一個村莊、一個公社,來自不同階層與家庭背景的年輕人本不相識。
共同的境遇和心情,使我們的心靠攏在一起。共同在烈日風雨中勞動,一起在昏暗的油燈下聽音樂、唱歌,朗誦詩歌,一個鍋里掄馬勺,一條土炕上打呼嚕,讓我們建立起純真的友誼。這種友誼中沒有利害的渣滓,也不歡迎世俗的勢利。以至,當我們遇到一個不曾認識的人,只要同為知青,幾句話即為知己,就倍感親切,有著聊不完的話題。這種友誼歷經人生的變故和時間的考驗,雖然回城後工作崗位不同,社會地位有高有低,生活境況有好有差,但大家都珍視這種共同生活經歷形成的友誼。
我們收穫了自信和堅韌。在社會的底層生活,我們確實遇到很多社會的不公和生活中的挫折。雖然有的人產生過迷惘、憤世嫉俗或彷徨,但知青的主流是自勵和抗爭。從來沒有失去過對未來的希望,對文化科學知識的渴求,促使我們在簡陋的條件下努力自學社會科學、科技、人文知識,思考祖國的前途與未來,爭論理論與政策,而這些都在今後的思想與工作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們收穫了正確認識評價自己這一人生難題,不再把別人的評價當作評價自己的唯一標尺。我們收穫了自信,成熟起來。因此,不再盲從,不向權貴獻媚,不為財富的炫耀迷惑,不被別人的議論左右,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
知青啊,知青,共和國的同齡人。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經歷了共和國強盛的興奮,經歷了共和國挫折所帶來的苦難與思考。
上山下鄉,農村插隊,不是我們自主的選擇,但我們無怨無悔。也許我們是犧牲品,是探路器,是鋪路石。但是,知青這一代人是年青的共和國最忠實的建設者,是肩負歷史使命,富於理想與信念的一代人。正如我們杏花村插隊的知青詩人郭路生寫下的那首在全國知青中廣泛流傳的詩歌說出的:

相信未來
……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
我堅信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
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
一定會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
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
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
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魯天龍 朱新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