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拉溝

達拉溝隸屬於嘉陵江水系,南北穿透岷山,一谷勾通甘川,成為岷山山脈中的一條通川古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達拉溝
  • 外文名:Darla ditch
  • 地址:位於達拉溝景區
  • 建於:1867年
簡介,景區,恰日寺,勾潔寺,俄界會議遺址,古芳州城遺址,

簡介

位於縣城東南40公里處的達拉溝景區,達拉河南北穿透岷山,一谷勾通甘川,成為岷山山脈中的一條通川古道。唐朝將領李道彥進襲吐谷渾,元世祖忽必烈鎮雲南等運兵征戰,均經此道入川。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途經此處,在達拉鄉高吉村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俄界會議”,留下了革命勝跡。達拉境內,千里岷山橫縱東南,幽谷清澗,野花清香,百鳥鳴唱,鹿嗷青山,滿山遍野全是綠的世界,花的沃土,鳥的樂園,野生動物的棲地。

景區

恰日寺

位於達拉鄉崗嶺村東達拉河東岸。約建於1867年(清同治六年)由高吉村頭目崔倫主持創建的苯教寺院,四川阿西香倉寺的屬寺,該寺歷經恩寶仁青,雲忠,措彭,楚成,龍智西讓,旦巴達爾吉,楚成智巧等人主持,並經崔倫的子孫康主休,旦古,阿四等人修葺並管理過寺院。1920年遭火災被毀,名僧阿桑主持重建。至1943年才確立7周歲靈童次主為該寺活佛。現有經堂2座,佛殿、集密殿、囊欠、千佛殿、茶房各1座,僧舍38院,有僧侶61人。

勾潔寺

位於縣境西南達拉鄉次哇村東達拉河西岸,始建於藏曆第十勝生土猴年(1608,明萬曆三十六年)是洛讓桑丹和雲道扎西主持創建的,初為苯教,後改奉格魯派。是四川若爾蓋縣阿西卓倉寺的屬寺。該寺活佛共傳三世,第一世洛讓桑丹,第二世洛讓旦巴,現任第三世活佛魯康措。該寺主要供奉“賽綽巴”佛,各類藏文經典400餘部。宗教活動有正月祈願,夏令安居,禁食齋戒,年末施食等活動。該寺教區原轄次哇、扎阿卡、扎哇那、年那四村。今新建經堂、佛殿、茶房各1座,僧舍9院,住寺僧侶38人。

俄界會議遺址

位於達拉鄉政府駐地西3公里的高吉村。這裡是一個地勢平坦,依山傍水,青山環繞,風景秀麗的典型藏族山寨。1935年9月12日黨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開會議,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王家祥、彭德懷、凱豐、鄧發、李富春、葉劍英、聶榮臻、林彪等參加了會議,首先會上毛澤東作出了《關於與四方面軍領導者的爭論及今後戰略方針》的報告,討論了北上的任務與到達甘南後的方針和確定紅軍以後的戰略方針“北上紅軍經過甘東北和陝北以游擊戰爭去打通和共產國際的聯繫,以便取得共產國際的幫助”。會上還作出了《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揭露和批判了張國濤的退卻主義,軍閥主義和反黨、分裂紅軍的錯誤。會議決定有毛澤東、周恩來、王家祥、彭德懷、林彪組成五人團,作為全軍的最高領導核心。還通過了彭德懷關於縮小部隊編制的建議,決定成立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會上還作出攻打天險臘子口的決定,迅速打開全軍北上的最後一個天塹大門。同時中央向全軍發出了《為執行北上抗日告同志書》。俄界會議是紅軍長征途中黨中央在甘肅境內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它對於戰勝張國燾的分裂與破壞,勝利完成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當年紅軍司令部和毛澤東居室以及會址的木樓保存完整,1981年9月10日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對象。現供遊人參觀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古芳州城遺址

達拉溝口的芳州古城遺址,省道和鄉道公路從古城的西、北邊緣經過。該古誠南北朝時曾築成置甘松防,三川縣,公元577年置芳州,隋唐時仍置芳州。進溝10公里處右側台地上,是恆香郡古城遺址,這裡北周時曾於公元572年置恆香郡,唐置恆香戌和恆香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