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拉斯晨報

《達拉斯新聞晨報》有三個信息發布平台——每日上架的報紙;時時更新的網站;以及相對靈活的記者、讀者部落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達拉斯新聞晨報
  • 外文名:The Dallas morning news
  • 特點:時時更新的網站
  • 特色:網站因為其時效性更強
平台介紹,視頻報導,讀者反饋,

平台介紹

目前,《達拉斯新聞晨報》有三個信息發布平台——每日上架的報紙;時時更新的網站;以及相對靈活的記者、讀者部落格。其中,網站因為其時效性更強,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樣而愈加受到編輯記者的重視。這一點,從記者的隨身裝備和採訪側重點中反映的尤為明顯。
身為資深文字記者的Jim先生,採訪中除了筆記本鋼筆外,總會隨身攜帶一台索尼高清攝錄機,“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從報紙閱讀轉向網路了啊。網路,自然要用視頻的東西吸引人。”他的採訪,視頻拍攝與紙筆記錄,大概一半一半。
對於民俗文化等一些軟一點的故事,Jim不會要求攝影記者與其同行,而是自己在採訪後用攝像機拍攝一段動態視頻,或是幾張靜態影像,“我總是先拍一些東西,如果我拍的不夠好,或是圖片編輯覺得這個故事值得更加細緻地拍攝,我們再請攝影記者拿著大傢伙回來接著拍。”拍攝間隙,Jim會舉著攝像機上竄下跳地收集現場音,從前門大街的古樂到老北京胡同里的鴿哨;從汽車引擎的轟鳴到捷運站中的喧囂……
遇到適合用視頻表現的故事,Jim會掏出一個無線Mic交給我別在腰間。被訪者說話時,我就在鏡頭後悄悄做著同傳或交傳。而鏡頭中,永遠不會有出鏡記者的身影,更不會有記者提問的聲音。“我們做網站上的視頻與電視採訪的區別就在於,我們要讓被訪者講故事——一切都由他們來講,我們的發問不會錄音,我們也不出鏡。”

視頻報導

另一位來自《達拉斯新聞晨報》的體育記者Kate,則更擅長利用電腦網路第一時間向總部發回現場報導。在東單體育場,Kate從背包中掏出小巧的筆記本電腦,接上我們平常聊天用的簡易攝像頭和Mic,就開始了一段現場直播。作為攝像的我一支胳膊夾著筆記本,一隻手舉著攝像頭,鏡頭前的Kate手握Mic滔滔不絕。
幾分鐘後,一段視頻即告完成。Kate說,這樣製作的視頻檔案雖然質量一般,但放在網站上尚可接受,“關鍵是它短小精悍,只要無線網路有信號,我就可以隨時把報導發回總部。”
相比於靜態圖片,視頻似乎發展地更好一些
說完網站,再回到報紙本身。《達拉斯晨報》北京奧運報導團隊的主管Keis抱怨說,如今報業在美國日見萎縮,舉步維艱。《達拉斯晨報》的體育報導是其傳統強項。1992年該報曾派出20人左右的龐大採訪隊伍遠赴巴塞隆納,可本屆北京奧運會,只來了7個人,攝影記者更只有兩人。“沒辦法啊,報紙本身就不景氣,再加上油價飛漲,連印刷成本都跟著漲,我們沒錢啊……”Keis無奈地聳著肩。
作為兩名報紙專職攝影師之一的Tom Fox,日常裝備是一個機身三隻鏡頭(Canon 5D+18-35mm+24-70mm+70-200mm)。除此之外,Tom也不忘隨身攜帶一台索尼高清攝像機。“我是攝影記者,但五六年前開始拍攝視頻。目前,相比於靜態圖片,視頻似乎發展地更好一些。”當被問及出現絕佳場面時會首選拍照片還是拍視頻時,Tom想了一會兒說:“這得看情況,看這個故事更適合用什麼方式報導。通常來說,相機會更快,端起來就能立刻拍攝,所以,我想我可能會首選拍照片吧。”看來,他到底還是攝影記者。
協助Tom進行採訪的過程中,他會仔細核對拍攝對象的身份信息。每次完成一組拍攝,我們便會走向被攝對象,詢問他/她的姓名年齡職業等,然後,再通過相機基座上的微型錄音機進行記錄。照片號與音頻檔案一一匹配,既嚴謹又快捷。

讀者反饋

儘管報紙的發展處在艱難時期,但《達拉斯新聞報》的編輯們仍想方設法地提高報紙與讀者的互動。在達拉斯,他們推出了由社區讀者參與建設的“鄰居走”網站。網站的宗旨便是聚攏本地讀者群,發動讀者參與發布討論身邊的新聞,以推廣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的方式,增強報紙的貼近性。
Lindsay是就讀於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一名來自達拉斯的學生。奧運期間,她作為為數不多的外籍志願者之一來到北京。同時,她也是一名《達拉斯新聞晨報》的訂戶,還是拉達斯“鄰居走”網站的一名會員。奧運前,她專門開通了自己的部落格“Lindsay in Beijing-An insider’s look at the 08 Olympics”。她撰寫了很多有趣的博文,比如中式英語概覽,北京熱狗一二三,此外,她自己還拍攝了“我玩平衡木”,“王府井吃炸蠍子”等一段段生動有趣的視頻,這都無不使她的部落格點擊量大增,直至網站為她開了專欄,並將其放在主頁的顯眼位置。資深記者Jim感慨而略帶愧疚地說:“她為我們吸引了多少眼球啊。我們真得感謝她,真該付給她工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