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怛

達怛 元5~10世紀主要活動在嫩江綽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流域。又作“失韋”,或 “失圍”和“室韋”。達怛人是東胡後裔,是蒙古族的先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達怛
  • 外文名:無
歷史,來源,

歷史

北魏時期起,達怛各部開始與中原王朝通貢。當時達怛人居住在今內蒙古東北部和嫩江流域,處在原始公社階段(見原始公社制)。他們已經從事原始的農耕畜牧,使用角弓和長箭獵獲野獸,用鹿皮製作衣服。男子束髮,婦女束髮作叉手髻。語言與契丹相同,都屬東胡語言的方言分支。
突厥汗廷統治蒙古高原之後,達怛人成了突厥臣屬。突厥可汗派3個吐屯(總領幾個部落的官員)統治達怛。在代,達怛分為5大部分(中唐以前,文獻上又把達怛稱作“室韋”):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南室韋在契丹之北,內分25 個小部落,已出現世襲的部落首領。他們用蘆葦和柳條編織房舍。使用木筏和皮船。粗放的農耕只能得到少量的收成。飼養為數不多的馬匹,而豬、牛較多,但不養羊。自南室韋北行11日路程,便到北室韋之地。北室韋內分9個小部落,以漁獵為主要的生產活動。 捕貂取皮,獵獲獐、鹿,取得肉食和皮張。捕魚也是他們經常的生計,即使在寒冬,也要鑿冰撈魚。由於氣候寒冷,在土穴中過冬。人們善於滑雪。北室韋人曾派出貢使,向隋廷貢獻方物。再往北,是缽室韋的居地,他們也分為若干小部落。有用樺皮覆蓋的房屋,生活方式與北室韋人相同。深末怛室韋在缽室韋的西南,也是穴居的遊獵民。在他們的西北,是大室韋的居住地。
唐朝初年,達怛人還處在典型的原始公社階段,“其國無君長”,“無賦額”。 部落首領稱為 “莫賀弗”。在原始的農耕中使用人拽的木犁。盛行集體圍獵。在父權家族中保留著明顯的母權制遺蹟:男子娶妻,要在岳丈家勞動3年,才能領回妻子。據唐人記載,當時室韋人分成嶺西室韋、山北室韋、黃頭室韋、大如者室韋、小 如者室韋、婆萵室韋、訥北支室韋等9部分。
唐代蒙古高原動盪的局勢把達怛人卷進同鄰人的戰爭紛亂之中,刺激了他們的社會發展。 進入8世紀之後,稱為“三十姓達怛”的呼倫貝爾高原室韋人,在反抗突厥□廷統治的鬥爭中發展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一些室韋人逐漸向西向南移動,他們在文獻中又被稱為達怛。到回紇□廷時期,漠北有九姓達怛,漠南有陰山達怛(又稱陰山室韋)、黑車子達怛(又稱黑車子室韋)。這些部落參與蒙古高原和唐朝北邊的政治軍事糾紛,迅速發生階級分化。達怛各部不斷向唐朝朝貢,接受唐朝所授都督、大都督等官號,出現了部落顯貴。
8~9世紀,唐朝人對呼倫貝爾高原一帶的室韋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據記載,俱倫泊(今呼倫湖)“四面皆室韋”。泊西南有烏素固部落,其東有移塞沒部落。河(今綽爾河)之南有塞曷支部落。其東有和解部落、烏羅護部落、 那禮部落。 在這些部落的東北有山北室韋。其北有小如者室韋、婆萵室韋。此外還有嶺西室韋和人戶眾多的黃頭室韋。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畔有大達怛、蒙兀達怛、落坦(一作“俎”)室韋。“蒙兀”是蒙古一稱在中國歷史文獻中的最早記載。
代,達怛人先後被契丹貴族所征服,成為遼朝的臣屬。契丹人把室韋-達怛人稱作“阻卜”,金朝也常沿用此名稱。

來源

達怛一詞,據法國學者伯希和(即P.佩利奧)的推測,是“鮮卑”的同詞異譯。這個看法不失為一種有參考價值的意見。7~8世紀以後,室韋逐漸被稱為達怛(元代譯作塔塔兒),這是因為達怛部落強大,其他大小部落也紛紛以達怛自稱。室韋—達怛人的語言是烏桓、鮮卑以來一脈相傳的東胡語言的分支,蒙古語便是從東胡語言的一支方言演變和發展起來的。室韋—達怛人是蒙古族的先民, 是古蒙古人。11~12世紀的蒙古、 塔塔兒、蔑兒乞、札□亦兒等操蒙古語的遊牧民,都是室韋—達怛人的後代。840年,黠戛斯人南下, 迫使回鶻人西遷。室韋—達怛人乘機成批遷入漠北,使這一片原是突厥語遊牧部落的牧地逐漸蒙古化,從而改變了蒙古高原的民族分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