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通行能力

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設施所能疏導交通流的能力。即在一定的時段(通常取15min或lh)和正常的道路、交通、管制及運行質量要求下,道路設施通過交通流質點的能力。通行能力一般以veh/h(輛/小時)、pcu/h(當量標準小客車/小時)表示,基本單位是:pcu/h/ln(當量標準小客車/小時/車道)。通行能力實質上是道路負荷性能的一種量度,它既反映了道路疏通交通的最大能力,也反映了在規定特性前提下,道路所能承擔車輛運行的極限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路通行能力
  • 外文名:The road capacity
  • 解釋:單位時間內通過的最大交通實體
  • 單位:pcu
分類,數值分析,性質要求,意義價值,

分類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將道路通行能力分成不同的類別,常用的分類如下。
(1)根據道路設施和交通體的不同,通行能力可分為機動車道通行能力、非機動車道通行能力和人行道(橫道)通行能力。
(2)根據車輛運行狀態的特徵不同,通行能力可分為路段通行能力、交叉口通行能力、匝道和匝道連線點通行能力和交織路段通行能力。
(3)根據通行能力的性質和使用要求的不同,通行能力可分為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實用通行能力,實用通行能力又稱設計通行能力。其定義如下:
①基本通行能力是指道路和交通都處於理想條件下,由技術性能相同的一種標準車,以最小的車頭間距連續行駛的理想交通流,在單位時間內能通過道路斷面的最大車輛數。也稱理論通行能力,因為它是假定理想條件下的通行能力,實際上不可能達到。
②可能通行能力是指考慮到道路和交通條件的影響,並對基本通行能力進行修正後得到的通行能力,實際上是指道路所能承擔的最大交通量。
③實用通行能力是指用來作為道路規劃和設計標準而要求道路承擔的通行能力。

數值分析

道路通行能力是表示道路所能承擔車輛通過的能力。當道路上實際交通量小於其通行能力時,道路上行駛車輛處於自由行駛狀態,車速較高,交通密度較小,車頭時距分布規律符合負指數分布,車輛能實行超車;當道路上實際交通量接近或等於其通行能力時,道路上行駛的車輛用接近勻速的車速跟蹤行駛,出現車隊行駛現象,車頭時距分布接近均數值;當道路上實際交通量超過其通行能力時,道路上行駛車輛密度增大,車速降低,出現交通擁擠和阻塞現象。因此,在公路規劃和設計階段,應對各類公路設施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進行分析和評價.
影響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道路條件、交通條件和交通外環境等。道路條件指的是道路幾何組成狀況,如車道數、車道寬度、側向余寬、行車視距、縱坡、路面狀況、沿線街道化狀況等;交通狀況指的是交通流的車輛組成和分布規律特性,如交通量大小、混合車種、行人、非機動車干擾等;交通外環境指的是道路交通以外的自然條件,如沿線地形、地物、景觀、氣候等。這三方面因素組合起來直接影響行車速度和道路通行能力。
通行能力按車輛運行狀態的特徵可分為:路段通行能力,交叉口通行能力,在合流、分流狀態下的通行能力,交織運行狀態的通行能力。

性質要求

根據通行能力的性質和使用要求,分成基本通行能力、設計通行能力、實際通行能力。
⑴基本通行能力是指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環境條件下,公路設施在四級服務水平時所能通過的最大小時交通量,即理論上所能通行的最大小時交通量。
⑵設計通行能力是指在設計某一公路設施時,根據對交通運行質量的要求,即在一定服務水平要求下,公路設施所能通行的最大小時交通量。因此,設計通行能力與選取的服務水平級別有關。
⑶實際通行能力是指在設計或評價某一具體路段時,根據該設施具體的公路幾何構造、交通條件以及交通管理水平,對不同服務水平下的服務交通量(如基本通行能力或設計通行能力)按實際公路條件、交通條件等進行相應修正後的小時交通量。

意義價值

通行能力的分析和計算,在公路設計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可利用通行能力資料正確選定公路類型和車道數、交織長度等,以適應交通需求;二是可用於評估現有路網對當前交通的承受能力和充分程度,預測將來交通量增長可能超過公路通行能力的時間,以及早作出改善交通的措施;三是可用於對多種目的交通運行分析(如瓶頸路段),並提出改善交通運行的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