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家教版

道德經:家教版

《道德經:家教版》一書是由北京華源書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有團結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親職教育領域方面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道德經:家教版
  • 作者:王了凡 愛麗絲 張艷慧
  • ISBN:9787512638105
  • 類別:親職教育
  • 頁數:320
  • 定價:32.00
  •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8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787*1092  1/16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內文,

作者簡介:

王了凡,自號了凡居士,本名王保國,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出身。1991年入職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計算中心,後於1993年5月成為北京華海計算機公司“海豚牌計算機終端”(國內知名品牌)產品的軟體工程師,因而得緣成為北京國能天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2001年6月作為北控軟體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後改任副總經理)司職工程項目運作事宜,曾實際主持多項科技部、北京市等科技課題的實施工作,並組織編寫了《NC在教育領域的套用》(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一書為科技部863“基於網路計算機的網路教育重大示範套用”課題研究成果(以副主編身份署名)。2005年創辦北京啟揚訊達軟體有限公司並自任董事長至今。
現著重研究家教產品、成才理論及實踐,其主要觀點包括:
●子女是人生最大的成就
●成功源於家教
●人人會有三世成功機會
●《道德經》應作為兒童啟蒙第一書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老子究竟說了啥?匯集多源《道德經》原文形成一個文字“並集”,凸顯差別部分,供讀者貫穿全文進行鑑別,以期排除歷史轉抄引入的模糊、拾取精準原像、構建正確認識。
第二部分,老子到底想說啥?以“字義考證”、“前後文對照”、“成文背景再現”、“筆者推理過程解說”等方法為《道德經》八十一篇分別構建“原文”、“釋文”、“註疏”和“解說”,幫助讀者自行推定出一版“原作”、“原意”。
第三部分,老子概念辨析。綜合全文就《道德經》重要概念進行完整、全面、仔細闡述,幫助讀者精準還原《老子》哲學思想的方方面面。
第四部分,無為思想的家教套用。從無為是最高上的人生智慧、無為遵行少且簡的行為規範、少時家教的決定性作用不容忽視、人人均會有三世成功機會等四個方面概述無為方法論的成功學價值及家教的簡便方法。
第五部分,以“立志”、“子承父業”等具體問題為例探討無為思想在家教領域的具體運用。

內文

目 錄
第一部分
究竟老子說了啥
《道德經》原文字辨析
第二部分
老子到底想說啥
《道德經》文字解說
第一篇 23
第二篇 27
第三篇 29
第四篇 31
第五篇 34
第六篇 37
第七篇 39
第八篇 41
第九篇 43
第十篇 45
第十一篇 47
第十二篇 48
第十三篇 50
第十四篇 51
第十五篇 53
第十六篇 55
第十七篇 57
第十八篇 58
第十九篇 59
第二十篇 60
第二十一篇 65
第二十二篇 67
第二十三篇 69
第二十四篇 71
第二十五篇 73
第二十六篇 75
第二十七篇 76
第二十八篇 79
第二十九篇 82
第三十篇 84
第三十一篇 87
第三十二篇 89
第三十三篇 91
第三十四篇 93
第三十五篇 95
第三十六篇 97
第三十七篇 98
第三十八篇 100
第三十九篇 102
第四十篇 104
第四十一篇 106
第四十二篇 108
第四十三篇 111
第四十四篇 113
第四十五篇 115
第四十六篇 117
第四十七篇 119
第四十八篇 120
第四十九篇 122
第五十篇 124
第五十一篇 126
第五十二篇 128
第五十三篇 130
第五十四篇 132
第五十五篇 134
第五十六篇 136
第五十七篇 137
第五十八篇 139
第五十九篇 141
第六十篇 144
第六十一篇 146
第六十二篇 148
第六十三篇 151
第六十四篇 153
第六十五篇 155
第六十六篇 158
第六十七篇 160
第六十八篇 162
第六十九篇 164
第七十篇 166
第七十一篇 168
第七十二篇 169
第七十三篇 171
第七十四篇 172
第七十五篇 174
第七十六篇 176
第七十七篇 178
第七十八篇 180
第七十九篇 182
第八十篇 184
第八十一篇 186
第三部分
老子哲學思想探索
《道德經》概念解析
道 192
名 195
無、有 196
元、元之又元 198
無為 200
尚賢 205
不爭 206
使民無知無欲 208
道沖、守中 209
以萬物為芻狗 210
數窮 211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212
上善若水 213
功遂身退 214
載營魄抱一、致虛極守靜篤 215
德 216
元德、積德 218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20
道紀 221
悠兮其貴言 222
絕學無憂 223
澹兮其若海望 224
孔德之容 225
抱一為天下式 226
道法自然 228
無棄人、無棄物 229
德不離、德乃足、德不忒 230
天下神器 231
物壯則老 232
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233
道常無名 234
死而不亡者壽 235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236
執大象天下往 237
魚不可脫於淵 238
上德不德 239
故致數譽無譽 241
大器晚成 242
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243
甚愛必大費 245
大成若缺 246
取天下常以無事 247
聖人皆孩之 248
以其無死地也 249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250
盜竽 251
善建者不拔 252
方而不割 253
德交歸焉 254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255
常知稽式是謂元德 256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 257
不敢為天下先 258
善用人者為之下 260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261
勇於敢則殺 262
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263
強大居下 264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265
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266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67
第四部分
看穿人世鎖定成功
世界觀、方法論及家教、傳承
順應天道,無為是最高、上的“人”生智慧 272
大道至簡,無為遵行少且簡的行為規範 274
三歲看老,少時家教的決定性作用不容忽視 279
傳承無為,人人均會有三世成功機會 287
第五部分
關於部分具體問題的詳細探討
關於“子承父業” 293
關於“慈” 296
關於“儉” 298
關於“不敢為天下先” 300
第一部分
究竟老子說了啥
《道德經》原文字辨析
今天看到的《道德經》均非原貌。
源遠流長的歷史中,頻繁的政權更迭、政治紛爭、天災人禍導致《道德經》第一、二手抄本已不可得,我們今天到手的都是輾轉抄錄無數遍傳承下來的“原文”文字。
印刷術發明之前,先人們手抄傳播文字,即便以萬分之一的出錯機率計算,逐字複製五千言《道德經》,平均每兩本就應該出現一處差錯。哪怕古人採用竹簡更新等糾錯措施,錯誤漏網的機率依舊不小——如同現代出版業經常使用“更正頁”一樣。即使輾轉復刻一直是官方行為、糾錯力度很大,誤錯也在所難免,更別說這一前提根本無從保證。
在皇權時代,再版也須避諱皇家貴人的姓名用字,是故有些文字不得不故意改錯。
種種原因下,即便流傳的版本大同小異、大部分的差異對理解正誤影響有限,難免有些誤漏仍然招致歧義。另外,中國古文最早不使用標點符號,後人採納不同的句讀就會理解為不同的意思。隨著歷史的演進,文化傳統、學識程度的差異又會影響斷句、理解和詮釋。
為斬斷歷史謬誤的繼續傳遞,我們採用了新的處理方案——將容易見到的數種版本綜合起來,形成一種“並集”狀態的“原文”方案供讀者參考、以及必要時抉擇:
“”或()等每一對符號囊括一種出現過的情形;異種符號對的連續出現標識版本間的文字區別;而“/”符號的使用則代表字串次序可能不同;
上述符號系統中,“”或者()中沒有文字也代表是一種版本情形——有的版本中此處沒有對應的文字。
為避免前人句讀對讀者理解帶來影響,我們這裡去除了所有的標點符號。也就是說,讀者可以嘗試自己斷句,自行參悟《道德經》文字的原意,而不是參悟歷史文人“咀嚼”過的、因而扭曲過的意義。
第一部分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儘可能接近原貌的原文,協助讀者避免錯誤認知的毒害。這裡所說的錯誤認知可能來自他人,也可能來自本編者。如果讀者僅僅對編者的意見感興趣,請跳過第一部分。
道可道非“恆”(常)道名可名非“恆”(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元)“玄”(元)之又“玄”(元)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智者)不敢“弗”(為)為“而已”(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滌)除“玄”(元)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元)德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視之不見名曰“微”(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古之善為“道”(士)者微妙“玄”(元)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容)渙兮“”(其)若“凌”(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新成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沒)身不殆
太上“不”(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澹)兮其若海“望”()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處)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本)躁則失君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恆”(常)無“名”(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無)欲不欲以靜天“地”(下)將自“正”(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處)其厚不居其薄居(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貞)其致之“”(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邪)非乎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貸)且“”(善)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聖人“無”/“常”(恆)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陵”(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也)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元)德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謂)盜“竽”(夸)非道也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國)觀“邦”(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蜂蟲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䘒zuī)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元)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持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持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元)德“玄”(元)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處)上而民不重居(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扔)無敵”“”(矣)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加)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唯病病所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姍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不”(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不勝)木強則折“”(兵)強大“居”(處)下柔弱“居”(處)上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處)其不欲見賢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恆”(常)與善人
小“邦”(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已)愈有既以與人“己”(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