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群叢

過渡群叢

群叢是一種植物群落分類的單位,過渡群叢則是在一個大群落中連續聚集很多小群落而造成一種生態學上稱之為的過渡群落,即過渡群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過渡群叢
  • 外文名:Transition cluster
  • 歸類:生態學
  • 單位:群從
過渡群叢概念,過渡群叢研究進展,過渡群叢主要區域分布,植被類型,過渡群叢植被特點,過渡群叢海洋植被,過渡群叢陸地植被,過渡群叢現代植被的演化,植被的作用及其研究,過渡群叢植被與環境的關係,

過渡群叢概念

過渡群從是陸地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回響的關鍵地段的植被的總稱,是一種植被類型逐漸被另一類植被類型取代的生態張力區。由於是由一類生態系統向另一類生態系統空間轉換的相變區,環境因子、生物類群均處於相變的臨界狀態,在生態過渡帶上,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生態過程相當複雜,因此,不論對於氣候變化還是人類干擾均極端敏感。可作為外界干擾信號的放大器 ,全球變化重要的預警區。

過渡群叢研究進展

植物群落的本質特徵之一是群落中的植物與生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互關係,物種及群落的空間分布是不同尺度上氣候、土壤、地形等各種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植被群落的數量分類和排序是揭示植被群落與其環境生態關係的重要工具。國內外套用較為廣泛的方法主要有雙向指示種分析(TWINSPAN)、除趨勢對應分析(DCA)、典範對應分析(CCA)、除趨勢典範對應分析(DCCA)。數量分類和排序可以深刻地揭示植物種、植物群落與環境之間的生態關係。關於乾旱沙區植被群落的數量分類和排序,已有不少研究工作。

過渡群叢主要區域分布

在中國植被分區上,山西恆山是溫帶草原地帶與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的交錯區.採用TWINSPAN分類和DCA排序相結合的方法,對恆山南北坡植被類型進行了比較研究.TWINSPAN分類結果將南北坡的植被分別劃分為16個群叢和20個群叢,分別隸屬於16個和20個群系.DCA排序較好的印證了其分類結果:DCA排序第一軸反映海拔、溫度的變化,南坡植被隨海拔的升高,從耐旱的山蒿灌叢向寒溫性的針葉林過渡,北坡由旱生的長芒草草原也向寒溫性的針葉林過渡;第二軸反映濕度的變化,排序軸從上到下,南坡由低海拔的山蒿群叢向高海拔的華北落葉松群叢,北坡是由長芒草、鹼茅群叢向青楊群叢過渡.DCA排序結果顯示,南北坡基帶植被的群叢組成迥然不同,南坡基帶為山蒿群叢、三裂葉繡線菊-山蒿+賴草群叢、虎榛子-披針葉苔草群叢,是落葉闊葉林破壞後形成的次生植被類型;北坡基帶為長芒草群叢、鹼茅+千里光群叢、三裂葉繡線菊-硬質早熟禾群叢、山菊+硬質早熟禾群叢,具有典型的草原植被特徵,這與它們所處的植被帶有較高的吻合度.南北坡隨海拔升高,植被類型表現出明顯的趨同性.對南北坡群系的比較結果表明:有4個群係為南北坡共有,但群叢數量存在較大的差異,三裂葉繡線菊群系、山蒿群系在南坡的群叢數要比北坡多,披針葉苔草群系在北坡的群叢數要比南坡多,華北落葉松群系分布大致相同.
地球上任一地區所覆蓋的植物群落的總體。可按地域劃分,如中國植被、黃山植被;或按地理環境特徵命名,如熱帶植被、高山植被;還可用於概括某一類型植物群落,如森林植被、草甸植被、栽培植被等。植被和植物區系不同,植物區系指的是一個地區有哪些植物種或其他分類單位,植被則突出表現植物的數量特徵、彼此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組合、結構以及功能特點。但是全面了解植被需要結合對植物區系的分析。

植被類型

植被與自然環境的其他要素─氣候、土壤、水狀況、動物界以及地形等密切相關。由於植被所覆蓋的地面生態條件不均一,各地植物群落的性質和特徵不同,所以植被實際上是一種植物群落的鑲嵌。在全球可分出不同的植被帶,首先可以區分出海洋植被和陸地植被兩大類型。

過渡群叢植被特點

過渡群叢海洋植被

特點之一是綠色植物中藻類占絕對優勢,有花植物的種類和個體數量都很少。海洋植被的另一特點是生產能力水平很低。海洋絕大部分受到營養物質極其短缺的限制,生產水平與荒漠近似,只有河口、珊瑚礁和海水上升流區域等少數區域生產能力較高。

過渡群叢陸地植被

特點之一是種子植物占絕對優勢。由於陸地環境差異很大,造成植被類型空間分化,形成多種多樣的植被類型。可以把陸地植被進行多級分類,形成等級系統。按中國採用的植被劃分系統,最高一級是植被型,如極地荒漠植被、凍原植被、寒溫帶針葉林植被、夏綠闊葉林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熱帶雨林植被、熱帶季雨林植被、稀樹草原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草甸植被、水生植被、沼澤植被、紅樹林植被等。植被型之下劃分為植物群系,群系之下劃分為群叢。在植被型、群系、群叢之間還有過渡單位:植被亞型、群系綱、群系組、群叢組等。植被分類主要依據植被的種類組成、數量、生活型、結構、生態特點,其中優勢種最為重要。

過渡群叢現代植被的演化

現代植被是植物界長期進化形成的,不同類型的植被具有不同的年齡。許多學者認為:熱帶雨林形成的歷史最早,第三紀始新世已出現。極地荒漠、凍原和泰加林最為年青,第四紀冰川退後才形成。
地球上原始的未經人類影響的植被保留很少。外界因素,特別是人類活動常引起植被的明顯變化。未被人類改變的植被叫原生植被或原始植被。原生植被遭到人類破壞後所自然產生的,與原來植被不同的植被叫次生植被,例如寒溫性針葉林地區出現的山楊、樺樹林,熱帶森林在火燒或其他外界干擾破壞下形成的稀樹草原,都是次生植被。經過一定時間,有些次生植被又可以恢復為原生類型。

植被的作用及其研究

綠色植被在地球的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中起著巨大而獨特的作用,它為各種生物提供適宜的棲身場所和食物。植被的有機物質的生產力,對人類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同植被類型,生產力差別很大。荒漠和凍原生產力最低,熱帶雨林生產力最高。人類每年從植被生產量中收穫約12億噸作為食物。植被還具有改善地方氣候、防止水土流失、調節河流流量、減輕環境污染等作用。因此,保護現存天然植被,加強營造人工植被,擴大綠色植物覆蓋,是全人類面臨的重要任務。
植被與環境的關係一直是植被研究的重要方面,目的在於尋找不同植被類型與以熱量和水分為主的環境因素之間關係的規律。R.H.惠特克曾於1975年提出植被分布與年平均溫度和年平均降水量的關係的模型(見圖世界主要植被類型與年平均溫度和年平均降水量的關係)。一些科學家用氣候參數建立數學模型,以預測植被的性質和結構。

過渡群叢植被與環境的關係

是植物生態學領域的重要內容,張元明等認為影響荒漠植被分布格局的因素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其間的相互作用關係十分複雜,需要同時反映出諸如地下水、土壤含水量、土壤鹽分等環境因子與植被動態的關係,定量揭示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本研究僅從植物群落的環境指示特徵出發討論荒漠植被類型及其空間分布與環境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植被與地下水埋深和地貌形態的關係,但在今後的研究中需要關注地下水和土壤各定量指標對植物群落類型及其空間分布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