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即是修行

遇見即是修行

柴胡所著的《遇見即是修行》收錄禪宗故事,運用禪理,回答了人們在工作、生活、情感和人生中的各種困惑,以禪宗禪理透悟人生的道理。全書分為十章,分別從忘我·無爭、隨緣·寬懷、知足·向善、寧靜·淡泊、寬容·自修、明心·忘憂、隨意·隨喜、心安·解脫、清樂·清福和悠然·自在十個不同角度來深入淺出地撫平讀者的內心,闡述人生修行路上最重要卻也是最樸實的真諦。

基本介紹

  • 書名:遇見即是修行
  • 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 頁數:261頁
  • 開本:16
  • 作者:柴胡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166915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禪修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養身修心的方法。近年來.禪修廣受西方社會的重視,並廣泛運用於自我心理治療,學習禪修的熱潮持久不衰。對身處俗世生活中的現代人來說,禪修正好提供了一種讓心靈歸於平靜,不再痛苦、抑鬱、嗔怒、焦躁的方法,而這正是人所應有的最根本的快樂。讓我們走出痛苦壓抑的泥潭,放下沉重的精神包袱,得以在生命的歷程中輕裝前行。
《遇見即是修行》作者柴胡為當代佛理研究者,參禪數年,希望通過寫作安撫煩躁的人類的靈魂,達到心靈的澄淨;可是說本書為最接靈氣、最具知識的修心讀本,每種人生都會在禪的世界中釋然。本書指導人們如何修行,它鼓勵讀者去實現自己的真實本性,自己的禪心。這種禪心的修行全書遍處可見。在書中,作者用最簡單的語言,從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探討如何在修行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保持初心。內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能夠啟發人的生活智慧,並有助於人的身心靈成長和升華,極具出版價值。
遇見即是修行

作者簡介

現代禪學研究者、青年心靈疏導導師、獨立撰稿人。

秉持一顆禪心,獨自行走在世間的女子,尤喜素靜淡然。她的文字淡如晨間美好的微風,徐徐吹過讀者的心尖,讓彷徨、迷茫、不淡定、暴躁易怒的心瞬間安寧下來。

現居廣東陽江。

媒體推薦

不要小看生活中的平常事,它能給你帶來大智慧。同樣都是活法,有人能開心地活一世,而有人卻與之相反,重要的是,學會在生活中保持一顆平常心。
——作家木木
在點點滴滴的領悟中,習得消滅胸中塊壘的方法,在不知不覺的抵達中,步入澄明之境。
——作家韓松落
遇見是一種華麗的修行,無須言語,無須執手,那一樹海棠、一彎新月,便是路過的最美天堂。帶上心,和生命一起上路,即使有風有雨有荊棘,蹚過了忘我的河,跨過了執著的山,便會看到塵埃釀下的一米陽光。
——作家吳俁陽
人生最美的在於不確定性。你的生活並未那般無趣。好好感悟身邊的恬淡尋常,從細微之處收穫新意,讓度過的每一天都真正屬於自己。
——作家、翻譯姚瑤

圖書目錄


第一卷 忘我·無爭
生活從來就不可能完美
鳥飛魚躍的廣闊,來自不設限的隨意
忘我無我,人間處處是淨土
白雲蒼狗,去留無意
水窮雲起,隨心所欲
成長是用挫折換來的
面朝陽光,就不會看到陰影
人生難得,活著已經是一種幸運
第二卷 隨緣·寬懷
解開心中的鎖,打開心門
擦亮雙眼,捕獲快樂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計較得少,快樂就多
做自己的心靈捕手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出路,是走出來的路
人生苦短,切莫栽培苦澀
第三卷 知足·向善
貪慾無邊,知足才能知止
心懷感恩,生活也會變得更美好
卸下名利的枷鎖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時過境遷,何必驀然回首
淡泊一切,從容如一
懂得知足,人生才能富有
凡事莫強求,強求是煩惱根
第四卷 寧靜·淡泊
世外本無桃源,心靜自見南山
心亂則世事亂
自守清淨心,於無聲處聽風雨
淡泊名利,素食也聞香
與人分享,翻倍幸福
魚躍鳶飛,自得其所
少點欲望,才能隨心所欲
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爐煙
第五卷 寬容·自修
常人不見己過,聖人不見己德
生命的價值在於付出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
拿得起是勇氣,放得下是肚量
學會原諒別人,別等別人來原諒你
擔當,讓雙肩背負生命的力量
點亮自己的心燈,照亮別人的路
第六卷 明心·忘憂
擁抱別人的時候,才能擁抱自己
智者謙虛,是因為胸懷寬廣
做一株小小的忘憂草
厚道待人,圓融處世
悠然,才有閒適心境
給懦弱寄一封離別信
靜心,才能體味生活
沒讓我們倒下爬不起的事,都是好事
第七卷 隨意·隨喜
生活因未知而美麗,因無知而廣闊
人生的廣闊,需由心去造
永遠保持一顆平常心
最美的發現,是不經意的錯過
隨遇而安,處處是修行處
得不到的,不一定是最美的
自由自在,讓身體跟隨內心
遺忘身後的腳印,我們才能前行
第八卷 心安·解脫
生命如煙花,燦爛只是一剎那
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寄憂愁於清風,付煩惱隨流水
把握當下,幸福經不起等待
對人行善,就是對己慈悲
痴妄和喜愛,不過一念之差
此時正當修行時
完整的自己
第九卷 清樂·清福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行善要及時
吃得小虧,才不至於吃大虧
心存光明,才能面對前路昏暗
要開心,先“開”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人生如夢,心安為最好
少一點爭執,多一分快樂
第十卷 悠然·自在
智者善忍,能忍是一種修養
白雲蒼狗,歲月靜好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雲在青天水在瓶
人生要學會善待自己
持平常心,修生活禪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人生如茶,平淡是真

文摘

生活從來就不可能完美
人人希望事事完美。出門之前,希望頭上髮型一絲不亂,腳下鞋子一塵不沾。可是,出門沒多久,人們的頭髮就會在風中凌亂,鞋子就會沾地而髒。除非,這人不是人,而是一尊雕塑,一幅畫像,那么他就能保持永遠的完美。最完美的人,最不完美的地方,就是他完美。
任何人都不需要完美。完美只是人們對美好的一種希望,一種能讓人進步的動力。完美是歸家的人看到遠處的家騰升起的炊煙;完美是新娘穿上婚紗的那一刻;完美是追求者將要成功的那一瞬。但是,當一切變為現實的時候,一切也從幻化的完美變為平淡的真實,而真實充滿著瑕疵和缺點。可是,有誰說“真實”就不美好了呢?
當歸家人回到家中,吃著妻子煮的飯菜,卻發現飯菜過於鹹;當新娘在聖台上,發誓要照顧丈夫一生時,突然感到身後沉甸甸的責任;當追求者嘗到了成功的滋味,卻沒有了追求的喜悅。他們一度接近完美,最後他們發現自己離完美又變得遙不可及。可是,他們不會真的為自己得不到完美而傷心,因為在他們的心裡,他們已經為完美付出了努力,接下來他們就要享受不完美帶來的真實:歸家人吃完飯後,沖了一個熱氣騰騰的澡,他感到了家的溫馨和舒適,儘管接下來他要為家裡的開銷煩惱;新娘婚後享受著丈夫的寵愛,儘管她時不時要為家庭操勞;追求者成功之後,開始了追求下一個高峰,儘管他下一個高峰或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有一個小和尚,很喜歡練書法。他做完寺廟裡的功課,就開始練書法,可以說是沒日沒夜地練。小和尚並非喜歡書法,他也不懂怎樣通過書法來修身養性,但是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一旦我開始做某件事,我就要把事情做好。你也要這樣。”這是小和尚父親的教誨。小和尚那時候還不懂父親的意思,他只是點點頭。以後,他每學一件事,父親就要他“做得好”。“什麼是做得好?”文化不高的父親,低著頭想了很久,終於憋出了兩個字:“完美。”此後,小和尚事事要求盡善盡美,如果有一點點的不如意,他就會傷心不已。直至他出家之後,還是要求完美。他打掃寺廟要做到一塵不染,可是每當看到來寺廟求神拜佛的人,把寺廟踩髒了,他就懊惱不已。天底下哪有踩不髒的寺廟?如果有,那也就是說這家寺廟的佛不夠靈驗。
現在,小和尚開始練書法。他也要求自己的書法是最完美的。可是,他練了很久,一直不滿意自己的作品。論字型豪邁,他比不過大師兄;論俊秀,他比不上二師兄;論飄逸,他比不過師父。想到這裡,小和尚坐在地上,像小孩子一樣哭了起來。“哇哇”,整個寺廟全是小和尚的哭聲。聞聲而來的師父,看到了滿地練書法用過的廢紙,問發生了什麼事。
小和尚哽咽道:“師父,我寫不好。” “寫不好,有什麼值得哭的?”師父撿起了地上的廢紙,看了一眼,說:“寫得不錯。有你大師兄的豪邁,也有你二師兄的俊秀,還有幾分飄逸灑脫。”
小和尚淚水還是不止,說:“可是,單看的話,誰也比不上。我越看越不好,因為做不到完美。”
師父走過去,拍了拍小和尚的腦袋瓜,說:“世界上哪有至好的東西?就算你能寫到完美的境界,但是你有一點點不滿意,就傷心、生氣,這樣不就是不完美了?”
小和尚聽了,覺得師父講得有道理,也就不哭鬧了。他看了看滿地的廢紙,皺起了眉頭。他掃了地上的廢紙,照照鏡子,洗洗手又洗洗臉。他發現自己剛剛坐在地上大哭,褲子沾上了墨跡,於是脫下褲子,洗了一次又一次。
師父來找小和尚做功課,他見小和尚忙來忙去的,就問:“你在這裡乾什麼,磨蹭了大半天了。”
小和尚說:“師父,我有潔癖,看不得一點的髒,一點的塵。寺廟裡的施主走了之後,我也會把他們的椅子擦一下。”
師父搖搖頭:“你看到髒的東西,才會覺得髒。你把周圍打掃得一塵不染,可是你心裡還是覺得髒。你知道最髒的是哪裡嗎?是心。沒有完美得一塵不染的地方,但是人能有一塵不沾的心。”
小和尚認為一旦做事,就要事事完美,可是,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正是因為世間上存在不完美的事情,才會有陰陽相生。月亮的陰晴圓缺,海水的潮漲潮退,花朵的生長與凋敗,這些是世間上的自然規律。就連大自然,她都有著自身的“不完美”。那么,為什麼還要強求生活完美?就如那位師父所說的:“沒有完美得一塵不染的地方,但是人能有一塵不沾的心。”如果你的心,是一顆有潔癖的心,那么你看到的是全世界的不完美,如果你的心一塵不沾,那么你就能擁有一個潔淨的世界。
釋禪解心
生活不可能完美,正是不完美,才接近完美。
最累的人,就是追求完美。完美是不可得,在追逐完美的路上,人的絕望由此而生。有的人,渴望一切生活的完美。可是,當人們對生活定義太高的時候,也疲倦了自己的身心。
P2-4

序言

生活中處處都是禪。
要想解讀禪不難,禪就是生活中的智慧。我們可以認為,禪的智慧,是自然的規律,是探求生命本原的工具。明了禪的智慧,我們就像解開了蒙在眼前的黑布,能看到遠處的事物,洞察生命的真諦,使得人生充滿了智慧與樂趣。隨緣隨性,是禪者的思想和行為指南。緣起緣滅,他們習慣了禪的思維,領悟到這乃是形象與邏輯思維無法觸及的直覺,它直達心靈的根源。隨性隨意,是禪者看待生活的一種態度,不去爭,不去搶,不去算,不去比,隨著事物變化,笑看變幻,而本性本心一點不變。
只是,人心本來是複雜的,身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人心也很難不受污染。人心一旦受到了污染,就很難看到自性,任憑著那妄想肆意妄為,擾亂了我們的心,勞累了我們的身。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拋離妄想的智慧。
生活中有很多的困頓,有不少的坎坷與選擇。每次,身處困境的人們,總是感到無助和困擾。他們最大的困擾,是沒有化解來自生命中的困境。他們不是沒有能力去化解,而是心已經拒真理在外,自我中心的執著,成為妄想的幫凶。自然,人就會煩惱,會有困境,會有不解了。讓心清淨,就要了解自己,知道產生的惡念,然後擺脫它,找到一個忘我的自己,一個你一直希望成為卻沒有勇氣成為的人。
萬物有靈,而人更是有心。心本是無邊無際的,潛力無限,無所不能。你不相信心,心就萎縮了,成為一顆“無用”的心。你心生我執,心也萎縮了,成為四面是牆的心。心多大,心多寬,心多高,取決於你。你要想自己的心無限大並且無所不能,就要放開你的心,不要限制心量,不要障礙生命,破除自我,清洗乾淨心中的垢染。過不了多久,你就會恍然大悟,原來生命有了困境,不是外界所致,是心出了問題。我執少的人,就是智慧高的人,待人處事也就變得從容和圓滿,假以時日,更是能得道成果。
這種生活中的大智大慧,不難獲得,只要看你想不想要。“屏息諸緣,一念不生”。這句話,就是要人們先將萬緣放下。可是萬緣不是握在手中的石頭,說放就能放。萬緣是壓在心頭的大石,如果沒有辦法忘我,就不可能做到無爭,沒有寬懷,就會念念不忘,而不能隨緣隨性。這樣萬般糾纏,最終還是不能在忘憂之中,得到心安的解脫,享得清樂和清福。纏繞著的萬緣,念念不忘,念念不熄,這樣又怎能大徹大悟,獲得生活的智慧,成為最好的自己?
我們就應如此,防止心靈繼續受到污染,放下那些執著的念頭,去包容事物;放下那些貪念俗念,把善良本性融入到江河大地中去。就像海里的魚一樣,在水中遨遊,隨緣隨性,隨心隨意,無礙於本體,不隨著一切幻變的事物改變心靈的初衷。
本書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讀者有關禪生活的大智慧。書中沒有用高深的語言,去闡述禪理,而是選擇一些新穎有趣的禪故事,通過禪故事告訴讀者生活中的大智慧。如果到最後,讀者能夠拋開本書,獲得了這種大智大慧,在生活中理解它、運用它,或者能了解自性,放下萬緣,拋離惡念俗念,就能成為一個身心快樂、健康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