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灘鎮

連灘鎮

連灘鎮是廣東省雲浮鬱南縣下轄鎮,是鬱南縣南部地區的商貿、文化中心,廣東省省級中心鎮。位於南江中游東岸,南與河口鎮接壤,西與歷洞鎮毗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雨量充沛。

2011年,全鎮總面積95.1平方公里,其中鎮城區面積3.5平方公里。轄10個村、2個社區,總人口56227人(2017年)。連灘素有“鬱南僑鄉”之稱,僑屬和港澳同胞2萬多人。

2000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5年12月,被國家發改委批准為全國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及獲得省“文明鎮”和“省衛生先進鎮”稱號。

2014年1月15日被廣東省農業廳評為第一批廣東省名鎮並授予“廣東名鎮”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連灘鎮
  • 外文名稱:Liantan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
  • 下轄地區:2個社區居委會、10個村
  • 政府駐地:連灘大道西郊6號
  • 電話區號:(+86)0766
  • 郵政區碼:527125
  • 地理位置:廣東省西部,南江中游西岸
  • 面積:95.1平方千米 
  • 人口:56227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張公廟天池庵光二大屋文廣廟
  • 車牌代碼:粵W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河流,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水能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文化設施,水電配套,村鎮建設,交通,旅遊,景點,美食,歷史文化,民間藝術,張公廟廟會,連灘飄色,連灘山歌,禾樓舞,連灘藝術節,

歷史沿革

史載,連灘鎮歷史上自南北朝至隋末(420-618)曾為安遂縣治。
明代羅定州屬的晉康鄉巡檢司曾設於此。
明清時代屬西寧縣建康都盪村堡。
新中國成立初,名連灘行政村。
1953年改稱鄉。
1957年與連溪鄉合併稱連灘鎮。
1958年為東風人民公社的一個管理區。
1961年撤社改區。
1987年改為鄉鎮建制稱連灘鎮。

行政區劃

2018年,全鎮轄上橋村天花塘村、平山村、望天村連溪村、高梘村、思和村西壩村龍巖村、逍遙村和興盛社區、振興社區,共69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連灘鎮位於廣東省西部,南江中游西岸,東經111°43′,北緯22°55′,東與東壩鎮隔江相望,西接歷洞鎮,南靠宋桂鎮河口鎮,北毗南江口鎮。連灘鎮地處鬱南縣東南部,南江河貫穿全境,歷史上是宋桂、東壩、河口、大灣、千官、大全、歷洞和雲安區的高村、白石等鎮以及羅定貨物流通的集散地。

地形地貌

連灘鎮東臨南江,全境屬丘陵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山峰有西面的大尖嶺,海拔361米,南有望君山,海拔472米。

河流

連灘鎮主要河流有南江,又稱南江河。由南向北沿鎮東邊向南江口流出,境內另有支流高梘河由西向東橫貫該鎮南部,逍遙河由西向東橫穿該鎮北部。

氣候

連灘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21.6℃,年均降雨量1355毫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連灘物產資源豐富,截止到2011年,有含鎂量極高、儲藏豐富的礦產白雲石;生物化石有文頭山的筆石,據考證距今約4億年歷史。

水能資源

截止到2011年,連灘鎮有幹流水電站4個,總裝機容量2.8萬千瓦,年發電量1.1億千瓦時以上,經鎮11萬伏輸變電站與省電網聯接。

人口

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56227人,絕大多數為漢族。有眾多的華僑、居港、澳、台同胞,有“鬱南僑鄉”之稱。

經濟

綜述

2008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3.14億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13.36%;工農業總產值2.73億元,增長13.1%;其中工業總產值1.08億元,增長33.5%;農業總產值1.65億元,增長7.65%;一、二、三產業比例分別占36.49%、7.63%和55.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6億元,增長33.65%;農村人均收入5676.4元,增長9.87%;稅收收入775萬元。

第一產業

連灘鎮是雲浮市南江山區“三高”農業開發示範區的中心區,先後辦起萬畝優質水稻、萬畝林帶、千畝魚塘、千畝蔬菜、千畝肉桂以及鴕鳥場、蛋雞場、萬頭豬場等基地,並湧現一批有一定規模的種養專業村和專業戶。盛產松脂、木薯、龍眼、荔枝、芒果、薯類等農林產品。2011年,農業總產值1.60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26元。

第二產業

連灘鎮的工業基礎薄弱,工業企業有:石場、糧食加工、農機修理、松脂、木器製品、編織、五金家電裝配、機磚製造、石料製造、針織等。2011年,工業總產值2.685億元。

第三產業

全鎮個體私營資源型加工企業快速發展,商業、服務業、餐飲業、運輸業等第三產業興起。2011年,國、地稅收入1085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止到2011年,連灘鎮有完全中學1所,還有初級中學2所,國小27所,幼稚園4所。

醫療衛生

截止到2011年,連灘鎮有鬱南縣第二人民醫院1間,衛生站16所,醫護人員共150人。

文化設施

2001年連灘鎮有文化廣場1個、文化活動中心大樓1座、露天舞台1個、影劇院1座、工人俱樂部1幢、燈光球場3個。

水電配套

截止到2011年,全鎮實現電話交換程控化和傳輸數位化,自動、行動電話可直撥國內和世界各地;有日供水量1萬噸的自來水廠1座,能供30萬人飲用。

村鎮建設

連灘鎮發揮中心鎮的優勢和商貿集散中心效應,藉助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的優勢,搞好小城鎮建設。2005年12月,經國家和發改委批准列為“全國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截止到2011年,連灘鎮已建設雲浮市鎮級最大的文化廣場、省三級客運站、菩山機車專業市場、連東大橋和大昌商住區。新建和改建城鎮道路11.5千米,安裝街燈300盞,新增綠化面積1.2萬平方米。此外,對城區的髒、亂、差現象進行有效整治,加強市政設施的維護和管理,使小城鎮建設逐步向綠化、亮化、美化發展。

交通

連灘鎮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完善。1996年改道填平連溪河建設城中路,重新修編小城鎮建設規劃,城區面貌大為改觀。城區現有面積3.5平方千米,城區道路硬底化。交通主動脈省道德珠線硬底化公路貫通全鎮,北接“黃金水道”西江的南江口港並經西江大橋接321國道,南接羅定火車站及324國道,東西有廣梧高速G80連線鬱南縣城和雲浮市區,每天均有客車往返縣城、羅定、雲浮市雲城區、肇慶、廣州、珠海、中山、深圳、梧州、德慶等地。截止到2011年,全鎮已實現“村村通公路,公路硬底化”。

旅遊

景點

連灘鎮境內旅遊資源較為豐富,文物古蹟有始建於宋朝,紀念“平南先鋒”楊文廣的文廣廟;祭祀明代廣東總兵張元勛,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張公廟;有“四奇靈庵”之稱,始建於清順治年間的天池古庵;有省著名古建築考古專家推崇備至,稱之為“廣東第一屋”或稱“清朝古堡”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光二大屋;有獨具嶺南風格,建築藝術突出,典型的粵西古民居建築代表的大夫第屋、朱氏大屋、瑞昌大屋、林氏宗祠、明清商業古街東勝街、維新路等歷史街區、民宅;有4億年歷史,已滅絕的古代海生群體生物化石——“筆石”。自然風光瑰麗多姿,有“山高龍過脊挨天”的天塘山天池勝景,有充滿南江特色的竹海銀灘
光二大屋
鬱南縣連灘鎮西壩村委石橋頭村,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古民居建築—光二大屋,整座大屋呈四方形,外面還有一圈高大結實的圍牆,圍牆除了一個大閘門外,還有瞭望台,屋頂有鳳尾,照壁牆有鑊耳,瓦脊鑲嵌著各式各樣的圖案,檐下飾木雕的花草魚蟲,極富民族風格。光二大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己有200多年。因其建築規模宏大,占地面積達6667平方米,而且具有國內少見的防洪、防火、防盜功能,被有關古建築專家譽為“廣東第一屋”。著名建築考古學家,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吳慶洲教授考察後說:“雖然廣東潮州、梅州也有類似大圍屋,但其圍牆只能防火、防盜,而不能防洪,似光二大屋集防火、防盜、防洪功能於一體的大圍屋,在全中國也是極少的。”該屋創建者姓邱,名潤芳,別名光二,故稱為“光二大屋”。2009年,光二大屋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光二大屋光二大屋
張公廟
張公廟位於連灘鎮的連灘中學右邊,始建於明代萬曆年(1587年),廟宇經5次重修,最早的一次重修建於萬曆年二十七年(1599年),清朝也多次進行不同程度的修建和擴建。廟宇座西向東北,原是由內外建築物構成的建築群體。主要建築有前殿、正殿、四角亭、配殿和迴廊。前後院有戲台、炮台、六角亭、灰磚塑獅子和圍牆等附屬建築。廟宇向縱橫排列,前為前殿,中為四角亭,後為正殿,兩旁為配殿和迴廊。布局均衡對稱,平面呈方形。廟宇大門前設兩根花崗岩石柱承托下飾飛頭,上覆以綠色琉璃瓦,正殿設六根格木圓柱承托重量,下有柱礎,尚有斗拱。柱子縱橫成行,排列規整,形成的明間,次間格外寬敞。畫棟雕梁,華麗堂皇。1985年被列為鬱南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86年由港澳同胞及民眾捐資維修,逐步恢復原貌。
張公廟張公廟

美食

連灘特色風味雞仔米粉釀豆腐、大糠糍、印糍以及連灘鬥蟋蟀等享譽港澳地區及東南亞。
連灘釀豆腐連灘釀豆腐

歷史文化

民間藝術

連灘民風淳樸,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傳統習俗更是源遠流長,多姿多彩,有武術、舞龍舞獅、山歌八音、工藝扎作、指畫、曲藝、人物扮飾、飄色造型等等。是雲浮市唯一一個被評為國家級“民間藝術之鄉”的鎮。
2001年興建起1萬平方米的張公廟文化旅遊廣場。民眾文化活躍,有曲藝、八音、舞龍舞獅、武術、紙紮工藝等活動。
1999年2月,被省文化廳命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山歌藝術)之鄉”。
2000年,被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山歌)”。

張公廟廟會

張公廟位於鬱南縣連灘鎮,是為紀念明朝萬曆年抗倭將領、廣東總兵張元勛而建的,至今已有400多年。每年的農曆正月二十,是張公廟廟會,雲浮肇慶、廣西梧州等鄰近地區的民眾自發前來參拜祈禱,並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廟會主要內容有:參拜、燒香、燒炮、打蘸、唱山歌、演戲、傳統扮相巡遊、將軍出巡、八音朝賀等等。廟會盛期前來參與的信眾達十萬人之多。張公廟廟會保留了粵西地區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吉祥文化。是研究南江流域地區民眾世界觀和生活情況的重要根據,在雲浮市民俗研究中有較重要的作用。
張公廟廟會張公廟廟會

連灘飄色

連灘飄色始於連灘張公廟“廟會”,引進年代不詳,是當地一項娛樂性較強的民間藝術,每年農曆正月二十的“廟會”,都有飄色助興。改革開放以來,連灘飄色得到發揚光大,多次應邀參加吳川、中山舉辦的飄色大賽,遠近聞名。

連灘山歌

據《西寧縣誌》記載,連灘山歌始於明朝隆慶年間,因源於鬱南縣連灘鎮而得名。主要流傳於兩廣鄰近農村。深受民間民眾喜愛,是民間民眾自娛自樂、抒發情感的民歌,是雲浮市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山歌。
連灘山歌連灘山歌
連灘山歌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具有寓意深刻、形象鮮明、語言生動、句式精煉、富有韻味以及易懂易記,溝通感情的特點,是南江地區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的藝術結晶和歷史產物,是當地人民精神信仰的集中體現,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禾樓舞

禾樓舞據傳源於鬱南縣連灘鎮,是古百越民族的一種祭祀舞蹈。禾樓舞舞蹈動作原始、粗獷,跳舞者男扮女妝,身穿黑色衫裙,頭戴黑色涼帽,腰扎圍巾,腳穿麻鞋。領舞者分別手拿禾穗,邊唱禾樓歌邊擺身、搖手、踏足,向著東南西北方起舞。禾樓歌旋律固定,曲調悠揚。
禾樓舞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禾樓舞對研究嶺南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作用。該舞已處於瀕危狀態。

連灘藝術節

南江文化(連灘)藝術節,相傳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流傳清朝,民國時期最盛。每年農曆正月二十日,張元勛誕辰是為節期,也稱“廟會”。張元勛曾經率部在連灘一帶平定“瑤亂”,當地人民為了緬懷他的業績建造張公廟,並以他的誕辰的農曆正月二十日為“廟會”,後來發展成為“廟節”和“藝術節”。藝術節從農曆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歷時六天。期間,有龍獅、電影、曲藝、歌舞等盛大的文藝晚會,在正月二十當天還舉行大型的、富有民間特色的節目表演及大巡遊活動,有禾樓舞及連灘飄色等。
連灘藝術節連灘藝術節
連灘鎮從1991年起,連年於農曆正月十五至二十日期間舉辦民間藝術節,在繼承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努力創新,既做到“古為今用”,又體現民間藝術的時代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