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橫合縱

連橫合縱

“連橫”“合縱”都是戰國時期偉大的謀略,用之於世。瞬息改變國家的戰略形勢。連橫合縱是戰國縱橫家們提出來的,“縱橫家”的名稱也由此而來。對於這些謀略家,評語“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但是畢竟年代久遠了,在今天流世的幾種版本里有真有假,大家眾說紛紜。本文為大家梳理一下爭議的由來和主要的版本。

基本介紹

歷史來源,代表人物,主要過程,主要爭議,年代之爭,人數之爭,

歷史來源

連橫合縱的實質就是戰國時期各大國為拉攏他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
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用於阻止強國對弱國的兼併,近現代歐洲所奉行的“大陸均勢”有著相似之處。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秦國和齊國兼併弱國;連橫就是“事一強以攻眾弱”,即為隨從強國進攻其他弱國。就是秦國或齊國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其他的一些弱國。
連橫合縱
合縱:聯合弱國共同抵抗強國,連橫:聯合強國制衡第三國。合縱連橫實際上是一種為了達到兼併土地的目的而進行的一項軍事、外交策略。合縱因為戰國七雄中後期較弱的的國家魏、趙、韓、燕、楚是縱向分布的,古時南北朝向為縱,東西朝向為橫。聯合南北各國是為“合縱”。合縱不一定是攻秦,也可能是伐齊,公元前288年,李兌曾合縱五國攻秦,之後齊國毀約吞併宋國,退出合縱聯盟,蘇秦遊說五國聯合對抗齊國,之後五國合縱伐齊。燕國大將樂毅攻下齊國七十二城。“連橫”是由秦國謀士提出的,專指山東六國中和秦國聯合,秦國在西,聯合秦與山東六國是為“連橫”
戰國七雄戰國七雄

代表人物

合縱代表人物:犀首公孫衍蘇秦龐煖
公孫衍是魏國人,先在秦國任大良造,在秦惠文王早期幫助秦國攻打魏國取得河西之戰的勝利。後來轉入魏國任相國,第一次提出“合縱”,並尊楚懷王為“縱長”,五國攻秦。開起了合縱連橫的大幕。
蘇秦本來開始遊說秦王連橫,但是不被重用。在燕昭王求賢之時赴燕國,被重用,幫助燕國強盛。並轉而開始遊說各國合縱攻秦。合縱攻秦失敗後在齊國任相,並暗中幫助燕國遊說各國合縱伐齊,並取得一定成功。為幾年後的五國伐齊,樂毅破齊打下基礎。
龐煖是戰國後期最後一位合縱家,在年邁之時出任內政混亂,人才凋敝的趙國的大將,抵擋住了燕國的進攻。後聯合三晉、楚國、小國衛國五國攻秦,結果楚軍被呂不韋率軍打敗,聯軍撤軍,五國合縱無功而返,緊接著秦國開始了滅六國之戰,幾年後韓國、趙國相繼滅亡。合縱連橫在戰國宣告結束。
連橫代表人物:張儀 范雎
張儀:魏國人,先在楚國為客卿被誣陷盜竊,於是逃到秦國,得到秦惠文王賞識並重用。兩次在秦國為相,後因與即位的秦武王不和,逃到魏國任相,死於魏國。在公孫衍提出“合縱”之後,進言秦王,遊說各國事秦,提出了“連橫”謀略,有效打擊了合縱聯盟。在後期和秦國客卿司馬錯南下滅了蜀國和巴國。
范雎:先在魏國做魏齊的門客,被誣陷通敵,遭到迫害被鄭安平所救並帶到秦國。被秦昭襄王賞識拜為客卿,後任相國。提出著名的“遠交近攻”策略,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因有功封為應侯。後來害怕武安君白起的權勢超過自己,在長平之戰後被趙國買通,誣告大將白起,使得白起被殺。並且推薦當年救他的鄭安平為大將。結果鄭安平無能,在攻打趙國的時候,被圍後率軍投降趙國。范雎受到牽連失勢。不久後病亡。

主要過程

第一次合縱和第一次連橫
第一次為任魏國相國的公孫衍倡導、楚懷王主盟的楚、魏、韓、趙、燕五國攻秦之戰(前318年),聯軍被阻擋在函谷關外。後來聯軍內訌分裂被秦軍反攻,聯軍中的魏韓兩國損失慘重。 第一次合縱宣告失敗。
第二次合縱
(前298年),秦攻楚,戰於析(今河南西峽),殲楚軍5萬,並占城邑l0餘座。齊、韓、魏恐秦繼續擴張,對己更為不利,乘秦軍久戰疲憊,於當年由齊國國相孟嘗君倡導,齊閔王為“縱長”聯合攻秦。經三年苦戰,終於擊敗秦軍,攻入函谷關,迫使秦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宣告第二合縱取得勝利。
第三次合縱
前294年,白起在伊闕之戰今河南洛陽龍門)殲滅韓魏聯軍24萬,各國驚恐。魏與趙合謀,派李兌聯絡各國共同反秦。著名合縱鼓吹者蘇秦,亦為燕國利益入齊遊說。以李兌為倡導者,齊閔王為盟主。齊燕趙韓魏五國攻秦,結果秦國先後與魏趙交好,歸還侵占的部分土地,攻秦聯軍瓦解。合縱期間齊國吞併宋國引起各國不悅。蘇秦趁機遊說各國由合縱攻秦改為合縱對齊,結果五國伐齊,燕趙聯軍首領樂毅領軍占齊國七十二城,齊國僅剩即墨,差點滅國。後來田單復國,但是齊國國力大損。第三次合縱攻秦無果,伐齊勝利。
第四次合縱與“遠交近攻”
秦昭襄王採取范雎遠交近攻”的策略,不斷攻打魏趙韓,然後白起攻打楚國,占領楚國國都,取得了多場勝利,占領了廣大的地區。迫於秦國的攻勢,前247年,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南地區)大敗秦軍,並尾追至函谷關後撤軍。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獲得了勝利。但是並沒有重創秦軍,也沒有奪回過多的土地。
第五次合縱
秦王政繼位後(前246年),呂不韋掌權,依舊採用遠交近攻方針,五年間攻魏四次,攻韓三次,攻趙一次。占領韓上黨郡,並重建太原郡(西至黃河,北至山西繁峙,東與燕趙交界,南接上黨郡),切斷了燕、趙與魏、韓間聯繫,並在戰略上造成對趙、魏、韓三國側翼包圍態勢。中原各國為打破不利局面,以圖生存,盡最大努力於前241年次組成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由趙將龐暖指揮攻秦。進攻開始順利,攻入函谷關內後遇到率秦軍集中兵力,聯軍敗退撤軍。第五次合縱宣告失敗,10年後秦國開始殲滅六國,前230年,韓國滅亡。

主要爭議

年代之爭

《史記》和《資治通鑑》將張儀和蘇秦記載為同一時期的人。但是根據《戰國策》上的記載,兩者的活動時間相差20年,張儀的活動時間根據事情和戰爭確切的記載應該比蘇秦要早20餘年。後來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秦漢早期著作的《戰國縱橫家書》上記載蘇秦小張儀20歲左右,而張儀的主要對手是公孫衍,蘇秦主要是五國伐齊,合縱攻秦並不是主要活動內容。

人數之爭

部分戰役在書中的記載不一致。《戰國策·秦策》記載秦斬首韓魏聯軍8萬,而《戰國策·魏策》記載為4.5萬人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