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提線木偶

連城提線木偶

連城提線木偶是一種傳統戲劇。始於清末,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賴源鄉徐象球聘請上杭木偶藝人李如意為師傅,組建了“老福星堂”班社,培養本鄉子弟徐壽球等30餘人,深入山區演出,木偶戲因此在連城誕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城提線木偶
  • 外文名:muppet
  • 時間: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
  • 象徵:俗稱十八羅漢
連城木偶介紹,連城木偶象徵,連城木偶歷史,藝術上的連城木偶,連城木偶近期發展,

連城木偶介紹

連城木偶象徵

連城木偶誕生之初,行頭極簡,僅木偶18個(俗稱十八羅漢)。戲台則用四根竹柱支撐,外加橫竹數竿,懸布為幕,幕前一桌二椅而已,於人家廳堂上亦可演出。唱腔採用閩西漢劇調,分生、旦、醜、淨。樂器有銅鑼、鼓、頭弦、嗩吶、二胡、揚琴等等。其後,設施逐漸完善,木偶增至36個,每個木偶由五條線增至十餘條線,木偶身高由一尺多增至三尺左右,是我省提線木偶中塊頭最大的。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木偶戲出現了“王乞佬”這一特有喜劇角色,布衣袒胸,造型奇異,動作滑稽。每至一地便用當地方言道白,往往引得觀眾捧腹大笑。木偶戲每至一地,觀眾蜂湧,甚至通宵達旦觀看,有詩為證:“簇簇人群看出神,登台傀儡似活人;長笛鑼鼓緊又密,抬頭東方天已明。”
連城提線木偶

連城木偶歷史

連城木偶戲歷史不長,然精品迭出,著名劇目有《大名府》《水漫金山》《八仙過海》《琉璃洞》等百餘個。名藝人亦甚眾,景負盛名的是曾被譽為“中國三大木偶藝術大師”之一的徐傳華。他從藝60餘年,以精湛的提線技藝聞名遐邇,20世紀50年代初參加華東區戲曲會演和全國13省木偶戲觀摩演出,均獲一等獎,被選進懷仁堂為首長演出,並受文化部之聘執教於“中國木偶藝術劇團”。1955年9月參加“中國木偶藝術交流訪問團”,出國到捷克、波蘭、前蘇聯演出,享譽東歐。

藝術上的連城木偶

在藝術上,連城木偶戲經多次革新,日趨精湛。20世紀30年代初,當時最有名氣的“老福星”戲班,編排了《南昌起義》等劇目,在木偶舞台上首次出現洋槍洋炮,開創木偶現代劇的先河。1956年,在“老福星”戲班基礎上成立了“連城木偶劇團”,藝術上更是精益求精。增添了騎馬射箭、翻牆越城、轉碟頂碗、口中噴火等眾多特技動作。並適當添加杖頭木偶配合,使得木偶活靈活現。1981年在南昌連演50餘天,場場觀眾爆滿。

連城木偶近期發展

連城提線木偶近年有較大發展,20世紀90年代末,徐傳華嫡傳弟子李明卿獨創木偶書法,中央電視台播出後,應邀到東南亞各國表演,引起轟動,被列入基尼斯世界紀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