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人口

速度人口亦稱“最優人口”。在一定條件下,按某種適度標準、對比和計算所需要的人口數量。從人口數量與某種經濟資源量的比例關係來探討適度人口,是馬爾薩斯最先開始的。他從農業收益與人口發展的關係探討最高限量的人口,結論是人口只能過剩。在1888年出版的《初級政治經濟學》 中考察了平均每人獲得最大生產收益的人口,把考察的範圍擴大到農業生產以外的整個社會生產,並提出超過適度人口為人口過剩和少於適度人口為人口不足兩種不理想的人口數量,從而形成了完整的適度人口理論。

索維是當代適度人口論的著名代表人物。他把適度人口的概念擴大到非經濟領域,提出了一系列的 (包括經濟的和非經濟的) 考察適度人口的標準。他還系統地論證了適度人口分為靜態和動態兩種形式的理論,指出靜態適度人口就是在技術水平、物質資源、產品分配、年齡構成、工作時間等條件不變,又實現充分就業,並且沒有國際貿易和移民的情況下,達到某種標準最高值所需要的人口數量;動態適度人口就是在各種動態因素,如技術變革、經濟結構變革、就業變動等的影響下,求得最適量的人口數。此外,他還論證並得出了實力適度人口永遠高於經濟適度人口的論斷。以上所有資產階級適度人口論者的理論,雖然其論證的具體依據和使用的方法不同,理論的嚴謹程度和完善程度也不同,但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撇開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因素,不懂得人口生產的規模和速度最終要受制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其決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孤立地考察和研究人口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不可避免地要陷入“人口決定論”。正因為如此,他們提出的種種“精確的目標”的計算公式 (模型),都不可能計算出科學而又適用的適度人口數量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