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不去的彩云:我與父親孫犁

逝不去的彩云:我與父親孫犁

基本介紹

  • 書名:逝不去的彩雲:我與父親孫犁
  •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 頁數:297頁
  • 開本:32
  • 定價:28.00
  • 作者:孫曉玲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0662878
  • 品牌:百花文藝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逝不去的彩雲:我與父親孫犁》中作為女兒、學生、讀者,孫曉玲女士對作為父親、導師、作家的孫犁先生的無距離接觸、記述、揭秘,使人們對孫犁先生的布衣本色又添新知、又增敬意。在力透紙背的文字下,在感天動地的摯愛中,在血肉豐滿的審美間,讓人們照見孫犁先生布衣下的精魂、荷花般的清純、蘆葦樣的直正、白洋淀似的柔情。

圖書目錄

葉對根的思念(代序)/從維熙
1984年:父親關於《民間音樂》的一段評論
神州長留此佳篇——父親·我與《鐵木前傳》
小南屋舊事(四則)
聽家人講爺爺
逝不去的彩雲
牽掛,慈愛永銘
心中一塊芳草地
大院和老楊樹
片斷憶慈父
布衣布履過生活
書寫“大醫精誠”
父親教我寫文章
父親與侯軍的一段忘年交
父親與李黑伯伯
同窗之誼寄飛鴻
鍛鍊思維寫人名
讓父親高興的一句話
一書一畫總難忘
父親筆下的扁豆
難忘的幫助
勤勞的雙手
父親在和平區的創作往事
往事如煙,舊影遂珍
附錄
小小“快遞員”/張璇
大作家的小板凳/張璇
家書/孫香平孫曉淼
父親友人寫給曉玲的信
後記

後記

1987年4月5日清明節那天,父親寫下了《雞叫》這篇散文,在晝夜喧囂、人海如潮的大城市,他意外地聽到了雞叫,那司晨的召喚,令他聽到富有天籟情趣的一鳴,喚起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對親人的追憶,留下了他對逝去的時光與親人的思念。文章最後兩句詩一般的句子:“彩雲流散了,留在眼前的依然是彩雲,鶯歌遠去了,留在耳畔的依然是鶯歌……”現在留給我的是對逝去雙親的無限懷思。我寫父親已有十一個年頭了,這本書是我的第二本。我想它與《布衣:我的父親孫犁》應為姊妹篇。我寫父親一方面是紀念父親,“孫犁是應該唱的,不是光讓人哭的”(父親友人語),一方面是為了更完整地保存父親,宣揚他的將生命附麗於文學、人如菊淡、品似蓮清、淡泊名利、甘於奉獻之精神。從凌亂的稿紙,到嶄新的書頁,從一段段零散的回憶到一個個比較完整的敘事,這其中包含了百花文藝出版社李華敏社長、高為主任、徐福偉編輯、美術設計製作人員及其他工作人員縝密的策劃構思、心血智慧、付出與汗水,在此,我——一個年過花甲的業餘寫作者致以衷心謝意。我還要感謝百花文藝出版社為我提供了這樣難得的平台,使我能盡情地抒發對至愛雙親的懷戀與感恩之情。
這幾年,百花文藝出版社陸續隆重地推出父親的系列作品,包括:弘揚宣傳父親作品人品的“耕堂文錄十種”(《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澤集》、《遠道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如雲集》、《曲終集》),以及《鐵木前傳》(紀念版)和《耕堂讀書記》(上下冊)。紀念父親百年誕辰的《孫犁文集》(補訂版)及懷念父親的多人合集《百年孫犁》等。這些作品好評如潮,是對一生向人民奉獻精品、文德俱佳的父親的最好紀念,也是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所作的獨特貢獻。
父親與百花文藝出版社有著極深的淵源,可謂水乳交融。他生前與歷屆“百花”負責人都有很好的友情與合作。
寫父親的文章從2001年8月開始,在《天津日報·文藝周刊》宋曙光等幾位編輯的熱情幫助與鼓勵下,共發表十七篇回憶文章。到目前為止,前前後後我共寫了三十多篇,有一半是2011年前寫的,一半是這一年多寫的。2011年6月,三聯書店為我出版了《布衣:我的父親孫犁》,共收十八篇,其中包括了《鐵凝探視》、《搖曳秋風遺念長》、《菡萏伴長思》、《大道低回獨鶴與飛》等。此書出版後,有幾位父親友人鼓勵我繼續寫下去,於是我又利用剩餘素材,加之搜尋記憶,陸續寫了十幾篇,其中有三篇在報紙上刊登過。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郵電職工,雖做過天津郵電管理局內部報刊《天津郵電報》副刊編輯,但時間不長。不可否認,以我的水平與能力來寫父親,展示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家之人生軌跡,力不從心,困難重重。我只能側重寫作為女兒的感受(即使這一側重面也掛一漏萬)。但我確實於寫作過程中,投入了全部情感與精力。其問,拙作陸續發表併入選“2003—2004散文精品”《冬天的情話》、“2007—2008散文精品”《大愛無邊》,入選“散文海外版精品集”《百期精華·人物繡像》,入選《新中國60年文學大系·60年散文精選》,此外《作家文摘》三次予以轉載。2003年《搖曳秋風遺念長》還榮獲了中國新聞獎副刊作品金獎。這些都給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帶來了歡樂,增強了我繼續寫作的信心與力量。
在我六十六歲之際,又能親眼目睹《逝不去的彩雲——我與父親孫犁》一書的問世,實在是一件令我無限欣慰的事情。史實第一,文采第二,我願向廣大讀者繼續奉獻一個真實可信、女兒心目中的父親形象。與父親生死離別已然十載有餘,往事如昨卻在心底長存,人世間不是誰都能夠幸運地攤上這么一位慈愛、忠厚、疼愛子女的父親,幾十年能跟他在一個屋檐下共同生活,在一塊方圓半里的地域裡來來往往,聆聽他的指點教誨,感受他的親情、關愛,欣賞他的才情魅力,是多么值得珍惜與慶幸的事情。
十一年離別十一年思念綿綿不絕,永無枯竭。我要把思念化作文字,寫出父親的真誠、重情與無私,寫出他對文學的一往情深,寫出他對文學後人親人般的情感。
作為女兒、學生、讀者,孫曉玲女士對作為父親、導師、作家的孫犁先生的無距離接觸、記述、揭秘,使人們對孫犁先生的布衣本色又添新知、又增敬意。在力透紙背的文字下,在感天動地的摯愛中,在血肉豐滿的審美間,讓人們照見孫犁先生布衣下的精魂、荷花般的清純、蘆葦樣的直正、白洋淀似的柔情。《布衣:我的父親孫犁》,是中華文魂的禮讚,是中國作家的歌唱,是兒女情長的華章。它雖片片斷斷,卻是集腋成裘;它雖零零星星,然呈珠璣千萬;它非絮絮叨叨,如沐春風無限。柔柔的情,深深的愛,凝練的語句,超拔的意境,演繹了孫犁先生的精神、筆法,傳承了孫犁先生的氣度、品格與卓絕。
2012年10月31日下午,在天津東麗區召開了天津市第21屆“東麗杯”全國孫犁散文頒獎會上,我意外地榮獲了“東麗文學大獎”。
當我跛著腿離開坐席,一隻腳踏在領獎台的台階上,一隻腳停留在紅地毯上等候引領員帶我上台去的那一瞬間,舞台大螢幕上出現了這段關於終審評審給予的評語,耳畔傳來會場裡主持人清越渾厚的誦讀聲。十年寒窗苦萬千感受,苦辣酸甜一齊湧上心頭,心情不能說波瀾無驚,情緒上不能說沒有激動,專家評審的一致認可,無疑是對我巨大的鼓勵;觀眾席上的熱烈掌聲,無疑是對父親人格魅力的尊崇……
我感謝十多年來所有幫助、鼓勵、指導過我的前輩、老師、父親的友人,感謝《天津日報》社《文藝周刊》、感謝三聯書店。
還要感謝我的家人,感謝他們提供給我珍貴的素材與照片和對我一如既往的支持。
當然,我最要感謝的還是我的父親,春暉永駐慈愛永銘,是他美好的人性、高潔的人品、諸多的美德深深感動了我;是他引導我看了那么多優秀的書籍,讓我愛上了文學,愛上了寫作;是他在我習作的道路上點撥、鼓勵、教誨,使我少走彎路,有所進步。
當我發蒼蒼、視茫茫年過花甲之際,親身體會到老有所為寫作帶給我的快樂之時,我的心中充滿了對慈父的感恩之情。
這簡短的獲獎感言確實發自我的心聲。父親是引導我寫作的良師,在寫作上他就是那碩果纍纍的大樹,我就是樹下一棵仰望樹冠的小草。雖說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可實際上,他用於培養自己孩子的時間極少極少,他對我面對面的指點也就是短短的幾句話,不超過十分鐘。但從小到大他送好書給我看,給我講文學小故事,講謝道韞、孫臏、浪裏白條、晴雯、嬰寧,講曹雪芹,講司馬遷,講屠格涅夫,講契訶夫,講魯迅,對我有著潛移默化之影響和薰陶。
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業餘作者,從在小報報縫上發表豆腐塊文章開始,我就有一個美麗的夢想,如果有一天,我的文章能被選入某本散文集,那該是多么幸福美好的事情。在郵電管理局工作期間,我是局裡黨辦信息員,也曾寫過《將軍樓里歡笑多》這樣的通訊報導。某年,《人民郵電報》要出一本郵電職工作品匯集,發文向所屬各單位徵稿,我忐忑不安寄去了自己採訪了好幾天,足足用了一周時間廢寢忘食才寫出的有關我局職工用自己住房辦幼稚園的稿件,結果大失所望沒被選上。圓夢是一個艱苦的跋涉過程。苦吟苦歌,甘苦自知呀!
我經常靠在床上,在一個多年不離不棄,退休後從局裡帶回的舊藍資料夾子上寫呀寫,練呀練,構思修改、宇斟句酌,流淌愛憎,傾吐心聲,直到現在依然如故。
父親晚年奮力著書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我在去看望他時,多次見到他伏案寫作的背影,布衣布履坐在舊藤椅上,面對南窗,在寫字檯上鋪幾張稿紙,手握鋼筆,聚精會神進行寫作。有時是早晨剛吃過早點,有時是黃昏晚飯前,即使是夜深人靜,若有所思、靈感驟至他也會披衣開燈寫作,達到了廢寢忘食日夜兼程的狀態。聽李華敏社長介紹,有一次她給我父親送稿子,聽他講身體不好,洗腳時無力同時洗完兩隻腳,就今天洗一隻腳,明天再洗另一隻腳。這樣的話,父親並沒有跟我講過,聽後心裡很是沉重。為了完成作品,父親總是拼盡最後的力氣,哪怕飛蛾撲火在所不惜。至今他面帶疲憊、意到筆到、從容不迫的寫作姿態仍定格在我的記憶之中。
我也親身體驗到寫至親親人思憶往事時那種心痛如絞、難以為繼、擲筆三嘆的感覺,百遍品嘗“字未成行淚成行”的滋味,心甘情願進行這既幸福又痛苦的回憶。寫作這些年,我不斷得到家人的鼓勵、支持,我愛人無怨無悔幫助打稿掃照片,一如既往。大姐、二姐講家事,寄照片。二姐體貼入微地說:“玲妹,你寫這本書心裡多難過呀!像咱媽吐血那段,我都不知道,你一定要保重身體。”我獲東麗文學大獎後,二姐還在寫給我的信中說:“為你又一次獲獎而感到十分高興,祝福你。咱爸如若天上有靈,地下有知,也會為你的成績感到欣慰。”哥哥也為我提供了我急需的參考書籍。快八十歲的老姨則提供給我很多生動的素材、細節。我的家人以這種方式表達著他們心中對親人的感恩之情。父親生前友人、忘年交更是從全國各地四面八方寄信、打電話、贈書、寄作品和紀念品以示鼓勵與興奮,令我感動萬分。本書寫作、編輯過程中,鄒明伯伯的女兒李丹丹、林浦伯伯的女兒李華,李麥伯伯的兒子李新正都給予熱情的幫助與支持。吳泰昌、沈金梅、衛建民、冉淮舟、羅少強、楊棟、侯軍等父親友人一直鼓勵不斷,寄材料、打電話,給我以力量。所以本書的每一章節都蘊涵著父親所有親屬對他刻骨銘心的深厚情感,本書的所有文字中也飽含著父親的友人、同仁、學生、讀者對他的思念與深摯情誼。
如果說我的第一本書《布衣:我的父親孫犁》雖內容比較縝密,但文字畢竟有些拘謹,還不太放得開的話,那么《逝不去的彩雲——我與父親孫犁》則更袒露我的心聲,可以說是我與父親的直接對話;而且多幀珍貴照片的插入令本書圖文並茂,定會成為本書的一大亮點。由於出書時間倉促,文章多是“急就章”,缺乏細細地打磨、進一步地修改。本人與編輯雖已盡了極大努力,仍然難免有錯漏之處,懇切希望孫犁研究專家、學者教正,以便修改,本人將不勝感激。
2012年12月冬紫菊齋燈下

序言

葉對根的思念
從維熙
記得,初次見到孫曉玲的時候,我第一句話就是“你長得真像你父親”。
後來讀了她在“三聯”出版的《布衣:我的父親孫犁》之後,女兒和父親的肖像似乎合二為一了。我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覺,因為曉玲寫出了孫犁的人生全景,這不是任何評論家以及孫犁的文學後人能夠做到的。
掩卷深思,我得出的結論是:孫犁是曉玲血緣之根脈,而曉玲是孫犁這棵大樹上的一片綠葉——因而葉片對根脈的依戀與思念,充滿該書的字裡行間。在女兒對父親人生全景的追述中,有些場景是研究孫犁的人以及孫犁的文學後人無法知曉的。比如,文中寫到孫犁在血腥的“文革”高潮時返回家中後,人的尊嚴曾讓他萌生過自我了斷生命的意念。當我讀到這些真實的描述,血涌心扉的同時,認知到只有深諳孫犁生命曲線的血緣親人,才能知道孫犁的人生經緯。
從文學的視角去尋根,我也是孫犁這棵文學巨樹上的一片樹葉。孫犁作品不僅誘發我在青年時代拿起筆來,而且在我歷經冰霜雨雪之後,是繼續激勵我筆耕至今的一面旗幟。不止我一個人受其影響,而踏上了文學筆耕之路,仔細盤點一下,真是可以編成一個文學方陣了——這是老一代作家中罕見的生命奇蹟。但難能可貴的是,儘管他漿育出眾多作家,但他從不以文壇伯樂自居,這可謂是孫犁生命中.的一聲絕響,讓後人高山仰止。
古人云:“大愛無聲。”孫犁的文學生命,就演繹了這句國學箴言。記得在孫犁重病期間,我和房樹民從北京去天津醫院看望老師時,他在握住我和樹民的手的同時,從他眼角默默流下的淚水,代替了他摯愛的叮嚀。這種無聲勝有聲的大愛,致使一直陪同我倆的孫犁之子孫曉達以及《天津日報》的宋曙光,都感到了心靈震撼。曉達說了句“我還沒見到爸爸對探視者流淚,這是頭一次”。我想,這是文學長者對文學後人的最後的關愛吧!
因而,當曉玲懷念父親的新書《逝不去的彩雲——我與父親孫犁》即將出版之際,寫此短文為其書序。因為孫犁不僅僅是其子女們心中的彩雲,也是眾多後起作家心中永生的文魂。序文忌長,就此住筆。
2013年1月2日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